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农信社15亿坏账 危及库区金融体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2日 18:00 《时代信报》

  策划前言:重庆农村信用社,因为三峡库区的建设,大量的移民逃债成风,大量的“淹建”企业靠破产转移有效财产金蝉脱壳,由此产生了15亿元的坏账。作为一个资本金只有13亿元的金融企业,能够承受这个重负吗?还能够为库区的金融市场继续发挥以往的积极作用吗?

  可想而知,如果库区农信社不能脱离病态运转,库区农民将很难享受到从前的金融服
务,离自己的小康梦想也只能越来越远。

  农信社15亿坏账 危及库区金融体系

  信报记者 李星辰 报道

  2005年1月16日,一份重庆市信用联社给市政府的调查报告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该报告称,地处三峡工程淹没腹心地带的农村信用社,淹没企业多,外迁移民多,淹没企业及外迁移民贷款本金悬空损失达15亿元,已经超出重庆农村信用联社总股本金13亿元,库区农信社发展面临困局。

  三晶公司金蝉脱壳

  2005年1月18日,万州区龙宝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吴锡春面对记者一脸无奈。50多岁的吴锡春是龙宝信用社的资产保全负责人。从他的嘴里,记者了解到重庆三晶化学工业总公司(以下简称三晶公司)成功摆脱所欠农信社的2000万元贷款的故事。

  这一天下着小雨,位于万州开发区三房村的三晶公司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热闹。

  记者来到三晶公司目前的办公地点,但是发现大门紧锁,里面一个人也没有。在该公司附近居住的秦先生告诉记者,自从三晶公司被兼并后,这个公司几乎没有开过门。

  一位曾经在三晶公司工作的王先生对记者说:“之所以保存这块牌子,主要是为了逃避金融机构的债务,”三晶公司给各家银行来了一个金蝉脱壳,实际上早已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吴锡春告诉记者,万州是一个盐矿相当丰富的地区,三晶公司周围方圆10公里都是盐。三晶公司曾经是一个效益相当不错的企业。在企业开办初期,该公司的首任总经理是从地质队挖过来的。由于经营管理有方,该公司每年的纯利润都在300万元左右,员工待遇也相对很好。

  相关资料显示,在1992年到1993年间,该公司为了上“市高一井、三井和真空制盐”项目,先后向龙宝信用联社下辖的四个信用社贷款累计1294.69万元。其中,营业部发放贷款205万;九池信用社发放贷款79万元,龙宝信用社发放169.69万元;牌楼信用社发放贷款351万元;高峰信用社490万元。从1992年到1997年万州总共有10家信用社为三晶公司总计发放贷款本金2000万元。

  那时,三晶公司的效益非常好,“这使得万州区各级部门的领导都想方设法把自己的亲朋好友送到这家公司去上班”,吴锡春对记者说。而该公司从地质队招聘来的那个总经理却对公司进人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企业每招聘一个员工,都要先将其送到自贡去培训三个月,而且对学历也严格限制。这让一些地方领导在往三晶公司塞人时出现了麻烦,很快这位总经理就被解聘。

  随后,三晶公司就开始走下坡路。

  1995年,三晶公司与万县化工厂合并。为完善贷款手续,1997年12月20日,龙宝信用联社重新办理了1294.69万元的贷款手续,该公司也出具承诺书,并以公司的盐厂办公楼及机器设备做抵押。但是直到贷款1998年12月20日到期,龙宝信用联社的所有工作人员也没有能够收回一分钱的贷款。

  这样一拖就是近3年。

  2001年6月,传出三晶公司即将利用国家对三峡的迁建移民实施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戴上“淹没迁建”的帽子进行破产的消息,龙宝信用联社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向万州区政府提出对三晶公司企业破产主张贷款债权的请示,希望三晶公司在破产处置前,用有效资产优先抵偿信用社的贷款,从而化解三晶破产给信用社造成巨大损失,然而没有任何结果。其它的信用社也开始为收回贷款做了大量的努力,都没什么成效。

  不久,三晶公司又并入万州另一个盐业公司索特集团,在没有经过债权人同意的情况下,三晶公司的所有资产全部被转到该集团名下,包括为贷款向信用社提供的抵押物品,自己只留下一间30多平方米的房间和两个员工维持着三晶公司的躯壳。龙宝信用联社的领导多次到索特集团要求落实债权,但是索特老总闭门不见,债权根本无法落实。

  随后,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某一领导的主导下,三晶公司开始与信用联社开始了关于贷款的协调,最后达成两点意见:一是三晶公司只能归还贷款中的190万元,而且还款期限不定;二是万州信用联社不得到法院起诉。

  就这样,万州信用联社2000万元的贷款本金被悬空。而万州信用联社也没有办法到法院去起诉。据知情人士称,在万州这样的企业相当多,法院是否受理此类案件,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已经

  有非常明确的规定。

  争搭淹没迁建逃债车

  万州法律援助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刚告诉记者,国家对三峡的迁建移民实施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于上世纪90年代初出台。早在六七年前,很多当地企业都开始采用破产的手段来达到逃债的目的。这些企业的破产在适用政策和文件上,有很不规范的地方。于是,在库区只要戴上淹建的帽子,企业就可以通过破产、重组、更名等多种方式逃掉金融机构的债务。而政府的相关主管部门为了顺利解决移民问题也听之任之。这样一来,通过搭上淹建逃债车,走上破产程序逃避银行债务便成为库区企业通行的逃债模式。

  万州联社一位工作人员称,为了达到逃债目的,有不少 “远离淹没区域的大企业收购淹没区的小企业,就成了淹没移民企业”、“破产不以经营不善的名义,而是打着三峡移民的幌子”,是库区企业典型的破产逻辑。不少企业的老总考虑的不是如何将企业经营好,而是如何打通关节,进入淹建企业破产名录,顺利破产逃债。

  “(企业)不管经营怎么样,只要有关系,都能进(破产)计划!反正只要一破产,债就不用还了!”一位当地民营企业主私下里向记者抱怨,他因为没有关系而不能顺利“破产”,并称破产计划中的名额多为部分政府职能部门的下属企业所垄断。

  1997年以后,万州区人民法院经办了大多数破产案件。该法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说,三峡移民期间,在破产案件上升的同时,各方质疑也越发激烈。法院夹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压力很大。

  “在这种大背景下,逃避金融机构债务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为了收回贷款,我们真是费尽了心思。”万州区信用联社副主任汪泽雄告诉记者,他们首先要学会的是妥协,如何在妥协中与债务人达成部分还款协议,这是很多信贷员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了一份荒唐的协议,为了收回万州江北机械厂243万贷款中的19.5万元,竟然向该企业关破清算组承诺,只要支付了这19.5万元,该企业所欠信用社的近200万元贷款终结,企业所欠贷款信用社只作呆账处理,不再找该企业清算组受偿。

  万州信用联社负责资产保全的刘科长告诉记者,这是不得已的条约。因为不签这一协议,信用社一分钱都收不到,而这是库区农村信用社经常会遇到的事情。

  15亿坏账难题

  2004年底,重庆市农信联社按照市政府办公厅的要求,再次对库区联社三峡淹没迁建企业和移民贷款损失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形成了一份《三峡库区淹没迁建移民贷款损失的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在重庆全市的39个县级农信联社中,有16个涉及三峡淹没迁建企业贷款及移民贷款。截至2004年11月,这16家位于库区的农信社在三峡移民中已确认的损失达15.2亿元——其中淹没迁建企业524户,贷款余额4.44亿;移民34631户,贷款余额3.77亿;自有网点的淹没损失2.53亿;其余为上述贷款的利息损失。

  重庆市农信联社负责资产保全的一位人士说,这两年他们年年都在做调查,发现不良贷款和损失一直有上涨的趋势。原因有二:一方面是作为基础数据的本金损失后一直无法得到解决,使得利息不断攀升;另一方面,目前重庆农信社系统对不良资产统计所采用的是以时间分段的“一滞两呆”、四级分类口径,“有的贷款已经明显收不回来了,但还未列入损失”。

  根据前述报告,三峡库区内信用联社的不良资产高达28.4亿元。上述人士承认其中很多都与三峡淹没迁建移民有关,而且更多的潜在损失还将继续浮现。

  万州是三峡库区和重庆市内动迁人口最多、补偿资金最多、整体移民任务最重的地区。2005年1月,万州联社编制的“三峡淹没迁贷款损失专项调查资料”记录了造成巨额损失的一些原因。

  根据该资料,万州区内的淹没迁建企业共有192家,截至2005年1月10日涉及损失的贷款本金和利息共1.3亿。这些企业部分因经营管理不善或难以适应市场竞争,造成资不抵债而关停破产;也有些企业借三峡移民之机,转移资产、重组公司,拒绝债随物走;更有的以不规范破产,“严重逃废悬空信用社债务”。

  资料指出,以三晶盐化学工业公司为典型的一些企业在破产中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宣告破产前已将大部分有效资产转移,破产时企业已成空壳;二是企业破产程序不规范,当地人民法院宣告企业破产前,既不查封资产、封存债务,也不成立清算组;既不向社会公告,也不按正常操作进行清算,从而使企业达到假破产真逃债的目的;三是企业兼并没有做到债随物走,导致信用社债务悬空,这些公司或者借三峡移民之机,转移资产,重新组建新公司,或是在兼并过程中只接受债权,不接受债务。

  “15亿坏账,对三峡库区的农村信用社而言,显然是不能承受的,”市信用联社理事长袁明杰告诉记者,库区各区县信用联社都是独立的法人,市联社也没有相关的资金来核销这15亿坏账。国家核销的相关政策信用联社也享受不到,这使库区农村信用联社的发展面临困局。

  “国家给其他银行同类的坏账都核销了,为什么我们信用社只能自己慢慢消化。” 万州区信用联社副主任汪泽雄感觉很不公平。

  “国家核销”落空

  袁明杰所提及的“国家核销”,指的是2000年12月由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移民开发局、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央行联合发布的《关于三峡工程库区拆迁工矿企业实施兼并破产关闭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峡移发经合字2000238号),其中规定,因国有、集体搬迁企业被兼并、破产、关闭而造成的国开、工、建、农等八家银行的贷款损失按相关文件规定予以核销。而对于搬迁企业关闭涉及农村信用社的债权,上述文件则要求地方政府负责协调落实。据悉,后来的一次宜昌会议上,国家要求地方政府用财政对农信社的损失进行补助。

  但现实情况是,库区信用社的债权已经被悬空而无法落实,即使经济情况在库区算比较好的万州,2004年的财政收入也仅有5亿元。地方政府无能为力,财政仅够发工资。而库区的其他区县财政状况并不比万州好。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农信社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