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权威人士认为,基层社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还是在为农服务领域
记者 徐伟 1月30日北京报道 与全系统连续5年实现盈利增收,逐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形成对比的是,供销合作社的基层社近年来呈现逐年减少的萎缩趋势。记者从正在召开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获悉,截至2004年底,全国基层社由2000年的2.8万个降至2.4万个,基层社销售额增长率低于县社以上企业的销售额16个百分点,基层社事实
上已成供销合作社系统的薄弱环节。
造成基层社萎缩的原因除了农村撤乡并镇和改革调整等外部原因外,也有基层社自身经营不善或资不抵债倒闭等内部原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债务和人员负担,以及运行机制和管理改革的滞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监事会主任、国际合作社联盟副主席穆励认为,解决基层社生存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与农民紧密结合,助农、富农,与农民社员之间建立密切的利益连接纽带,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体制和机制,在为农服务领域拓展基层社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穆励说,近年来,一些基层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网络优势,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基地、农户良性互动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利益连接机制,有效的提高了基层社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产业质量。部分地区的基层社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社形成了新的支柱产业,取得了创办一个专业合作社、救活一个基层社、服务一方农民、发展一方经济的明显效果。
据穆励介绍,目前各地基层社实现改造主要有三种形式:一、商品经济发达地区的基层社通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社,有条件的地方将专业合作社同龙头企业联系起来,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今后基层社改造的主要发展趋势。二、在商品经济欠发达或生产自给自足的农村,基层社的改造主要是以综合服务为主,以社区服务为重点,兴办综合服务社,在为农服务中脱胎换骨。三、形成专业合作社同社区综合服务社共同发展的模式,专业社的产业经营体系和社区综合社的服务经营体系共存共融、相辅相成。
穆励认为,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基层社发展水平并不平衡,不能用一个模式解决各地问题,应该允许基层社通过多种形式实现自身改造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