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汉林:中国商品反倾销进入转折点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31日 03:04 每日经济新闻 | ||||||||
王磊 NBD上海报道 作为中国复关入世的首席智囊,北京外经贸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张汉林教授,在前年就提出,2005年后将出现对中国反倾销的高峰,这一点得到广泛响应。就此记者专访了张汉林教授。
记者:早在前年,您就提出2005年将出现对中国反倾销的高峰,为什么会提这样的预测? 张汉林:其实后来很多媒体都误解了我的意思。2005年是一个拐点,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对中国反倾销的数量都会比较多,不是说2005年是高峰,以后就会降低。这样的趋势会在2005年之后持续下去,这主要是从国际环境和国内产业状况两个层面作出的分析。 记者:为什么节点在2005年? 张汉林:全球贸易自由化在2005年会到一个比较突出的水平。各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开放的程度都会到一个新的水平。 比如IT产品,2005年发达国家完全实行零关税,发展中国家部分零关税。还有一部分的药品、机械产品和化工品都要实行零关税。从总体上看,全球WTO成员的关税水平会有一个比较大的下降。另外,很多非关税壁垒也在今年取消,比如服装和纺织品配额。 第三是服务市场的开放,大多数国家也要在2005年或者稍后一段时间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记者:从最近几年中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情况来看,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调查增加得很快,这种情况会不会进一步加剧? 张汉林:这个趋势值得关注。中国现在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的衰落产业高度竞争;另一方面,与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又高度雷同。 记者:提到国内因素,国内的产业状况给我们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张汉林:由于国内信息的不对称以及投资体制没有根本性改变,目前国内很多行业都处于过剩状态,而生产能力一旦形成就要生产。国内没有足够的市场,必然到国外去竞争。而出口企业之间过度的采取价格竞争,往往使大家都陷入遭受反倾销的危险。 我们遭受反倾销起诉的产品,几乎没有一个是生产力不过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