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深圳失宠 规模发展之路走到尽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30日 13:06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刘许川 深圳报道 1月17日结束的深圳市委三届十一次会议已经确定,深圳将从“速度深圳”全面转向“效益深圳”的发展模式。出人意料而又顺理成章的是, “深圳速度” 这个背负了20多年的沉重包袱被本届政府领导人重重地放下了。
深圳市长李鸿忠对“效益深圳”的阐释是:“不再看重单纯的GDP排名,不和别人拼总量、拼速度、拼规模、拼座次,而是更加看重发展的效益指标。” 一年半以前,国务院就深圳的重新定位问题派出了调研小组,不过,温家宝总理1月7日视察深圳时说:“我派的调查组还没有解散”。这表明,上层仍未就深圳方面所提出的几种发展设想给出明确解决方案。 坊间人士指出,深圳显然已经等不及中央再给予本地更多“甜饼”,开始为长远发展自求解决之道。 深圳的“严重问题” 这次市委会议召开之前,深圳市委书记黄丽满和市长李鸿忠分别来到深圳大学和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演讲,借助学堂来宣示深圳的未来。李鸿忠在深职院演讲时说:“深圳发展遇到了问题,而且是很严重的问题。”他得出结论:如果不改变发展模式,很快就会出现危机,必须探索一种“效益深圳”的新发展模式。 在随后召开的市委三届十一次会议上,李鸿忠说,过去25年,深圳在改革开放中贡献了“速度深圳”的发展模式。1979年建深圳经济特区时,当年GDP仅为1.76亿元,用了18年时间,深圳GDP达到1000亿元,而突破3000亿元仅用了两年时间。据估算,未来10年内,深圳市生产总值完全有可能突破10000亿元。 “但我们也要看到以往高速增长所付出的代价。”李鸿忠说,“如果按照目前的消耗水平简单推算,深圳GDP达到万亿元,需要占用全市土地面积的90%,耗用3倍于目前的水电和环境资源,这个代价我们是付不起的。” 李鸿忠列举了“速度深圳”难以为继的四大制约因素:一是土地、空间有限,深圳剩余可开发用地仅200多平方公里,按照传统的速度模式可能10年左右深圳将无地可用,难以为继;二是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抽干东江水也无法满足速度模式下的增长需要”;三是按照速度模式,实现万亿GDP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而深圳已经不堪人口重负,难以为继;四是环境容量已经严重透支,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 其实,李鸿忠的思路在其就任后即已开始体现。 2003和2004年,深圳开始铁腕整治环境。在“净畅宁”工程之后,梳理行动和治理城中村先后在深圳刮起巨大风暴,目前治理城中村行动仍在艰难推进中。不过,深圳市的这些行为并不为外界所理解,甚至有报道指责,深圳是想通过清理行动赶走低收入人群。 这或许正是深圳的难言之痛。深圳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的报告中提出,制约深圳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人口问题。深圳1980-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8.3%,但同期人口的增速是40.4%,常住人口的增长仅有12.8%。 这个被外界认为集中了精英分子的城市,在普查的701万总人口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者只有56.4万人,比例仅为8%。 深圳市长李鸿忠在多个场合明确提出,今后将限制一般性劳务工的数量。 在这次会议之前,深圳有关方面已经酝酿投资移民和纳税移民的人口政策,但操作细节迟迟未能出台。 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加重了深圳城市的负担。深圳是全国七个最缺水城市之一,而深圳的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也已超出承载能力,2003年深圳出现雾的天数达到全年三分之一以上,打破50年来最高记录,2004年一季度轻度污染指数的天数就相当于2003年全年总和。 20年时间,深圳已经走到了规模发展之路的尽头。 “速度深圳”失宠 对于“速度深圳”发展模式的抛弃,实际上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酝酿。2003年底,在深圳市委三届八次扩大会议上,深圳市委书记黄丽满就提出,结束单纯“以GDP论英雄”的观念,更多地将目光放在经济发展中资源消耗、社会公平及人的发展等问题上。 这种转变发生在一场深圳和苏州关于GDP总量排名的争论之后。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深圳以GDP总量排在上海、北京、广州之后名列第四而自豪,但在2003年上半年的统计中,苏州首次超越深圳,“深圳特区优势不在,该往哪里去”的议论一度在深圳官方和民间传播。当年底,深圳全年GDP为 2840亿元,苏州则是2700亿元,深圳人多少松了一口气。 不过,在2004年上半年,苏州的GDP再次以1630.36亿元超过了深圳的1519亿元,排名位列上海、北京、广州之后,位居国内城市第四。2005年初,深圳公布的2004年GDP预计数字是3422亿元,苏州预计超过深圳20亿左右。 但现在深圳人已能比较平静地看待这个新的座次。 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的副秘书长、经济学博士郭万达说,在2002年以前,深圳、苏州两地的投资水平相当,但2004年上半年,深圳的投资增长约为16%,达到500亿元人民币,而苏州增幅达到了30%,总量为800亿元。“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固定投资方面,深圳不如苏州,所以GDP被超越实属正常。”郭万达说。 深圳社科院院长乐正指出,苏州有4倍于深圳的国土面积,在吸纳投资方面优势明显,近年来投资每年以50%-70%的幅度增长,因此推动了超高速增长的GDP,但土地也在这种超高速增长中迅速消耗,乐正说:“随着苏州土地资源的减少,苏州的速度不会一直这么快,深圳现在就饱受缺地的困扰”。 很难说深圳没有“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心态。也因此,放弃规模,选择内涵式发展之路被很多人看作是无奈之举。 深圳的尴尬还在于:直辖扩地动议始终未能取得广东和中央的首肯,。深圳的建议是合并相邻的惠州市以及东莞的一部分,以取得深圳今后的发展空间。但这一建议从未在当地被政府方面所承认。 根据李鸿忠的解释,“效益深圳”不仅包括经济效益,而且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仅要处理好经济系统中速度、质量和结构的关系,而且要处理好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资源系统、社会系统的关系;不仅要扩大经济发展的正效应,更要最大限度地削减负效应,追求最大的净效应。 深圳市政府方面初步确定的目标是,2005年深圳GDP的增长率被压低至13%,这个数字在2004年尚在17%以上。 上周,深圳市国土部门公布了2005年住宅用地计划,计划总量被调整至80万平方米,比2004年下降了2成。 李鸿忠说,2005年,深圳经济工作的目标不是要有多少投资、出口、消费和GDP的增长,而是按照‘效益深圳’的要求,首先争取万元GDP建设用地下降10%,万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别下降4%,空气质量和河流水质有所改善。 “按照这样一个目标,凡是质量不高、负效应大的项目我们就要敢于往下压。” 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