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聚焦电煤价格联动 > 正文
 

煤价话语权从计划到市场 山西有望成地区新力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30日 10:13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徐万国 太原报道

  当曾经因为“大寨”而来的光环隐去之后,山西省退居中国“弱势力”的地区行列。近几年,因为国际国内煤炭资源价格的大幅上扬,使其在中国经济势力版图中日益活跃。煤价话语权从计划到市场的转让,也使这个只有3000万人口的省份社会政治生态发生变化。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山西有望成为中国地区中的新力量。

  财政收入:年收533亿

  山西人终于开始扬眉吐气。

  在刚刚结束的山西省“两会”上,“财政收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了与会者言必谈及的字眼。

  让山西人津津乐道的是,2004年山西财政收入连续突破400亿元和500亿元两个大关,达到了533.5亿,这相当于建国初期全省财政收入的5000倍;全年增收超过了150亿,增收幅度高居全国第一达41.2%。

  据山西省经委副主任洪发科介绍,2004年,山西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250亿元,仅此就实现利税470亿元。

  洪发科所指的“工业企业”主要为煤炭、冶金电力、焦炭和化工五大行业。“从数据来看,这五大行业的财政贡献率高达90%左右。”

  正如外界对山西的认识一样,“山西经济的奋力一跃始终伴随着国际国内煤炭市场的复苏与兴盛”,煤炭在这五大行业中的地位格外突出。山西省发改委一官员介绍:“财政大幅度增收的主要原因是山西省去年煤炭价格平均每吨上涨了54元。”

  据山西省煤炭工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4年山西共产煤炭4.93亿吨。按此计算,仅涨价因素给山西煤炭工业带来的利润就高达200亿元。

  而由煤炭延伸而来的经济增长因素同样可观。作为煤炭下游产品的山西焦炭,多年来一直左右着全国乃至世界的供应格局。去年山西提供焦炭出口货源量960万吨,平均每吨价格为1050元,销售收入占到全省工业销售收入的17%,是山西第一大出口创汇产品。

  另有消息显示,煤炭资源税也是山西财政收入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山西一媒体此间透露,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已于2004年12月下发了调高山西煤炭资源税的通知,并将执行日期追加到2004年7月1日。根据这一通知,山西省将原来吨煤资源税0.8元提高到3.2元,仅此一项,每年就可为山西增加税收10亿元以上。

  在刚刚结束的山西“两会”上,与会代表在畅谈2004年财政增收的同时,对今年经济形势也表示了空前乐观。这种乐观的预测来源于不久前在秦皇岛召开的煤炭产运需衔接会。

  据该省煤炭工业局介绍,在秦皇岛的这次会议上,仅铁路出省外运的煤炭总量,山西就签订了3.2亿吨的合同。这些订货合同的价格与2004年全年价格相比,每吨高出102.43元,与2004年9月的煤炭价格相比(国家发改委确定的煤电价格联动,是在2004年9月煤炭实际结算价格的基础上上涨8%),每吨提高了41.45元,保守估计,2005年煤炭价格涨价因素将为山西带来150亿元以上的收入。

  由于山西有近1/3的煤炭是通过公路运输出省,这部分煤炭在价格上完全放开,一般远远高于订货合同煤的价格,由此产生的利润也将十分可观。

  有了这张底牌,山西省省委书记田成平底气十足:“只要能源需求形势不变,对山西而言,就是经济发展的机遇。要趁着现在能源市场高价位的态势,尽快增加资本积累。”

  财政结构:与煤价相关的经济神经

  “山西经济增长速度全国第一的成绩令人刮目。但煤炭景气,势必让山西更多地对能源加以依赖和眷顾。”刚刚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原山西省人大财经委主任李镇西表示了极担忧。他说,请上100个中层领导干部,让他们各自用50个字来表述山西的发展战略,主张“挖煤炼焦”战略的人不会太多,因为单一的资源型经济的弊端和对资源依赖性造成的深层次影响,在山西已经充分显现。

  他的这一观点可以从太原市发改委的一个分析报告中找到佐证。2004年,太原市财政收入高达120亿,但其增长源与山西省大体相当,增收主要来源于煤焦、钢铁、化工等行业。特别是煤焦行业增值税共计征收98.1亿元。该报告认为,太原市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主要依赖于几个行业或单个税种的支持,财源结构单一,缺陷明显,尤其是这种资源性、粗放型的增长结构,防范市场风险能力十分脆弱,后续增收潜力疲软,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据了解,从1999年开始,山西就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并确定了“1311”规划,并确定了“一年起步,两年入轨,三年见成效”的目标。但到现在,山西“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依然没有改变。

  “山西经济难就难在资源经济战略转型难。煤炭经济的战略转型基本上找不到可以学习参照的样板。”被喻为山西改革老将的李镇西说,“德国鲁尔从‘煤铁之都到新经济典范’的转换,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战略模式和路径,但是可望不可及。”

  李镇西说,现在陕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都在研究制定适应市场的能源经济发展战略。资源经济更要讲究比较优势,与潜力极大的新疆相比,山西还有多少优势?这个能源基地还能保持多久?

  据了解,通过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煤炭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与前几年相比,已经有大幅度的下滑。山西官方也已经意识到了单一依靠煤炭增收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病。但实际情况却是另一番景象。

  据媒体日前报道,山西将在未来三年内将煤炭年产量控制在6亿吨。可事实上,6亿吨离目前的生产能力尚有较大差距。2004年,山西煤炭产量不足5亿吨,这是在全国煤矿超产成风的情况下获得的产量。“限产6亿吨已经给山西煤炭产业的发展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山西社科院能源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莲莲说。

  张莲莲说,山西坐拥丰富的煤炭资源,以煤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无可非议,重要的是要把煤炭开发好,把产业链条延伸好,以煤为主做强做大煤炭文章。煤炭工业发展不好,偏离正常轨迹,毫无规划,那才叫可怕。

  这种无规划的发展在焦炭行业较为突出。由于市场利润的驱使,山西焦炭这一近年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正在偏离正常轨迹。目前,山西焦炭年产量已达全国年产量的60%,但国际市场的高价拉动,正在怂恿越来越多的山西企业投身炼焦行业,目前正呈疯狂膨胀态势。

  据国家发改委最新通报显示,目前山西已建成和在建的焦化项目共有683个,其中,违规项目就多达512个。据山西有关部门预测,这些项目一年内就将损失煤焦油150万吨,其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失也十分惊人。利润与损失两者相抵,大部分项目得不偿失。

  山西新政:465亿变“白”计划

  2005年是山西打造“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起步之年。在今年山西的“两会”上,“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成了与会代表热论的焦点。

  在此焦点背后,一个崭新的“能源蓝图”若隐若现。其中,“把优势做优,打造中国最大动力煤、焦煤生产基地;把特色做特,构建中国最大不锈钢和铝镁业生产基地;把产业做大,培育中国玻璃器皿之都……”为山西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结构调整勾画了新的方向。

  根据这一规划,山西省将从今年着手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建设矿口型电厂和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实现煤电联营,开发煤炭气化、煤炭液化、煤变油、煤制甲醇和焦化产品等,积极向下游产品发展。

  据了解,2005年,山西将在煤炭转化上打开新局面,全面实施“黑”转“白”计划,就是要把大量黑色的煤炭变成电、燃气和燃油送往全国各地。省长张宝顺在“两会”上已经宣布,要在今年投入465亿元,全力加速推动“黑”转“白”计划,全面建设新型能源基地。

  而在煤炭开采上,山西已经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取消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着重开发90万吨以上的矿井,把资源回收率从目前的20%左右提高到60%以上。

  与此同时,一些重工业也将陆续在山西上马。据了解,山西确定的经济结构调整七大重点工程已经获得国家批准,这些工程包括太钢150万吨不锈钢工程、山西鲁能晋北铝业100万吨氧化铝项目、石家庄至太原铁路客运专线项目、柳林电厂扩建工程、永济电厂扩建工程、太原二电厂六期扩建工程、张峰水库等项目。

  其中,太钢150万吨不锈钢工程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山西鲁能晋北铝业100万吨氧化铝项目建成后,将使山西形成南北两大铝工业基地的格局,届时山西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煤电铝联营示范基地;而总投资100.3亿元的三大电力项目,建成后可新增装机容量240万千瓦,将有效地缓解山西电力紧张状况。

  据测算,这七个重大工程项目在未来三年的建设期内每年可拉动山西GDP增长3—4个百分点,全省人均年收入将增加200元,同时可直接吸纳20万个劳动力从事项目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1000亿元,新增利税150亿元,将有力地推动山西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另外,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治理,也被列入了2005年山西省政府重要攻关的位置。省委书记田成平表示,山西将对煤矿进行评估,根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收取相应的环境补偿金,用于重点解决煤炭开采所导致的大气污染和采空区沉陷。

  据山西省政协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刘道友表示,由于过度开采,山西省16个城市主要污染物浓度均高于国家二级标准,有13个城市居于“全国30个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之列。

  不仅如此,由于煤炭开采,山西采煤沉陷区面积已达1084.886平方公里,受损170524户,涉及居民394388人。

  山西省农科院研究员马子清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降低了山西经济发展质量。近20年间,山西生态环境破坏和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111.91亿元。”

  除了马上要实施的环境补偿金制度外,山西10个矿区采煤沉陷治理方案已全部上报国家发改委,8个矿区已通过评估,10个矿区上报治理投资近90亿元。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