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中国GDP增长与宏观调控 > 正文
 

2004年中国经济运行质量提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9日 12:01 《财经时报》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细解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1342亿元,增长38.1%。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编者按:2004年中国经济备受世人关注,尤其是第一季度之后,各种猜测和议论可以说是一波接着一波,争论的热点也是一波接一波。但今天当我们回首过去的一年时,“有惊无险”、“稳步前行”似可成为一个较好的注释。

  伴随着宏观调控的加强和改善,投资需求稳中仍较强,物价涨幅乍起又回落,不经意间,中国经济步入了一个平稳较快发展、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国际收支状况较好、经济运行质量改善的轨道。

  当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处在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决不可能在短期内就解决。我们面临的长期和短期问题还是相当多,也相对较严重,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但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由于中国经济仍处在成长期,经济的内在增长活力仍比较强,宏观政策又比较有利,只要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正确处理好加强宏观调控、继续深化改革和加快结构调整的关系,2005年中国经济仍将会继续运行在较快增长的轨道上。

  执笔人:郑京平 王文波 冯春平 刘爱华

  2004年中国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比上年增长9.5%。各季增长比较均衡,四个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9.8%、9.6%、9.1%和9.5%,没有出现大的起落。

  第一产业表现出色

  第一、三产业增长有所加快,第一产业增加值20744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72387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43384亿元,增长8.3%。

  其中粮食获得丰收成为全年经济形势趋好的重要支撑力量。全年粮食总产量4695亿公斤,比上年增产388亿公斤,增长9.0%,扭转了1999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粮食单产308公斤/亩,比上年增长6.6%。粮食单产和当年粮食增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工业生产也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工业增加值62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6.7%,增速比上年略有回落。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增长18.2%,轻工业增长14.7%。

  主要产品保持较快增长。原煤、发电量分别增长15.0%和14.9%,生铁、粗钢和钢材分别增长24.1%、23.2%和23.5%,微型电子计算机、移 动电话机、空调器等增长29.1%-42.6%。汽车生产增速大幅回落,全年汽车产量520万辆,增长14.0%。

  投资涨幅回落消费活跃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季平稳回落。其中一季度增长43%,上半年增长28.6%,1-3季度增长27.7%。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0073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增速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

  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8620亿元,增长27.6%;农村增长17.4%。在宏观调控的作用下,投资结构有所改善。第一产业投资由上年下降19.6%转为增长20.3%;第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38.3%和 21.6%,分别比上年回落8个和0.5个百分点。部分增长过快行业的投资增速明显回落。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增速比上年回落38.5个百分点,黑色金属采选和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速回落65.5个百分点,有色金属采选和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速回落43.5个百分点。农业、能源等行业投资力度加大。

  与投资回落形成对照,消费市场显现出相当活力。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比上年加快1个百分点。

  贸易顺差扩大

  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全年进出口总额115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其中,出口5934亿美元,增长35.4%;进口5614亿美元,增长36.0%。全年贸易顺差320亿美元,比上年扩大65亿美元。

  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增长13.3%。年末国家外汇储备609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067亿美元 。

  货币供给低于目标

  货币供应量增速和新增贷款均明显低于年初控制目标。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5.3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增幅比上年末回落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9.6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2.1万亿元,同比增长8.7%。

  12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本外币余额为18.9万亿元,同比增长14.4%。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17.7万亿元,增加2.26万亿元,同比增长14.5% 。

  物价涨幅先上后落

  市场物价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9%,涨幅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受上年涨价滞后因素的影响,上年翘尾因素达到2.2个百分点,占56%。从动态看,居民消费价格呈现冲高回落态势,前三季度逐季攀高,分别上涨2.8%、4.4%和5.3%,四季度逐步回落,其中,10月份同比上涨4.3%,11月份上涨2.8%。

  从构成看,食品价格上涨9.9%,其中粮食价格上涨26.4%,肉禽及其制品上涨17.6%,蛋上涨20.2%。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8%。受国内需求旺盛和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上游产品价格上涨较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6% 。

  结论

  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由于经济较快增长、企业效益改善,加上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促进了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1-11月,全国财政收入2.4万亿元,比2003年同期增收4656亿元。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1342亿元,增长38.1%。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1955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5929亿元。

  2005年:有利因素仍居主导地位

    2005年经济运行的好坏至关重要,一方面,它将继续考验宏观调控的效果;另一方面,它也将进一步考验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我们看到,目前经济运行中既存在有利因素,也面临着不少矛盾和问题,判断2005年中国经济的走势,必须以这些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作为基本出发点。

  “三化一提升”的拉动

  首先是城镇化。它作为解决中国经济长期发展问题和“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已经成为各级政府、专家学者乃至农民的共识。这几年的发展步伐稳健,而城镇化哪怕是些许的进步,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作用都很大。

  其次是新型工业化。以信息产业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对传统产业改造和渗透、重化工业适度发展为其重要内容的新型工业化,已经成为近年经济迅速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另外就是国际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化分工,承接一些国家某些产业的转移。2004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上年增长13.3%。估计这个趋势在2005年还将持续下去。

  所谓“一提升”指的是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又开始进入新的一轮提升期。2003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是消费结构升级的标志。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加速增长,会对消费结构升级产生积极作用。

  宏观政策的连续性

  宏观调控技巧进一步娴熟,宏观经济政策将保持良好的连续性。

  2004年实施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措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也进一步积累了经验。中央针对2005年可能出现的情况,增强了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总体保持连续性的基础上,为适应形势变化做了一些新的调整。

  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但力度并没有大的减少,财政赤字规模和新发长期建设国债加上结转国债等的规模均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着力点也将从扩大需求和拉动经济增长,逐步转向加强薄弱环节和调整经济结构。

  货币政策虽然继续稳健特征,但2005年调控目标比2004年的实际执行结果要高。而且,无论从中央银行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保持物价水平稳定的角度,还是从商业银行优化贷款结构、维护自身经营利益、保持贷款连续性的角度看,货币政策在执行中都将会比2004年略为宽松。

  投资的拉动作用仍在

  投资需求在调控大环境下将保持适度拉力。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相对较快,对推动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国家重点加强了对投资和信贷的宏观调控,全年投资增长速度比一季度回落17.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2.8个百分点。扣除物价因素,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增幅,从2003年的25%左右,下降为20%左右。

  2005年,由于国家将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控制钢铁水泥电力等相对过热行业的投资,固定资产增长将继续回落,但由于新开工项目增加比较多,在建项目计划总投资规模比较大,各地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还比较高,企业盈利预期也比较好,投资需求也还会比较旺盛,投资整体上还将保持对经济增长的适度拉力。

  消费拉力增加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力可望稳中有升。2004年的消费增速比2003年提高1个百分点。2005年,这种趋势会得到维持,住房、通讯等消费热点会继续,汽车消费可望继续2004年的趋势。

  2004年农民收入增长是1997年以来最快的一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更快,加上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的大增,均有利于支撑消费的稳定增长。

  净出口拉动保持

  由于全球贸易和投资仍处于相对活跃状态,中国主要外贸伙伴经济仍将保持相对较快增长,加上美元贬值、“入世”因素和出口退税等政策的继续实施,2005年中国出口将保持适度增长,但因上年基数较高、世界经济增长略有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总体增速会有所回落。

  考虑到中国加工贸易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55%,外资企业出口比重超过57%这一事实,许多来料商品的进口增长,意味着会有相应更高一点的商品出口增长,因此,2005年净出口仍然将保持顺差或基本平衡。

  2005年:不利因素犹存

  农业政策刺激效果 因对比基数较高而相对减

  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形势存在不确定性。2004年粮食生产形势好转,一个通俗的说法是政策好、价格高、天帮忙、人努力,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加快也主要取决于这些因素。

  分析表明,这些因素2005年难以保持原有的力度。原因一,虽然国家对农业和粮食的政策支持力度不会减弱,但由于基数提高了,对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刺激作用却会弱于2004年;原因二,由于全球粮食丰收、粮价回落,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也面临下行的压力;原因三,2005年的气候条件可能不如2004年。

  因此,2005年粮食进一步较大幅度增产的难度很大。

  能源瓶颈仍在

  资源瓶颈制约比较明显,煤电油运会比较紧张。现在看,2005年煤电油运的紧张状况难以根本好转,总体上仍将运行在偏紧的状态中。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总体供应不足,2004年,一些主要资源型产品的生产快速增长,进口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体制不顺造成资源供求紧张,表现为价格不合理和资源的浪费。如2004年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虽然增长了45.5%,建成投产的发电设备装机容量近5千万千瓦,在建的生产能力还有近3亿千瓦,生产能力似乎不成问题。但分析预测表明,由于电煤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电煤的供应仍将偏紧,电力的生产能力很难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能力,电力的紧张也就在所难免。

  人民币升值预期干扰

  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需认真化解。自2002年1月的相对高位至2004年年底,美元对欧元贬值36.8%,对日元贬值24.1%;中国连续5年保持“双顺差”,外汇储备突破6000亿美元。人民币是否会升值的问题备受各方特别是国际资本的关注。

  2004年最后两个月,人民币会很快升值的较强预期,已在进出口贸易、外汇储备等的快速增加中有所体现,给央行实施货币政策带来了很大困难。2004年11、12月,月均出口额创纪录地达到了624亿美元,比前10个月的月均水平高出33%。与此同时,这两个月新增外汇储备达到675亿美元,占全年新增额的1/3。

  这说明,其中确有一些非正常的资本流入,且有相当部分是出于套汇目的。尽管进入2005年以来,这种升值预期已开始减弱,但不宜在准备不充分时,盲目升值。因为,到目前为止,什么样的汇率确定机制最有效尚无定论。作为转轨中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抵御经济风险,特别是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仍较弱,需要慎重应对。

  物价不确定因素较多

  2004年物价上涨主要是食品推动型,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9%,有80%左右来自于食品涨价;“翘尾”因素又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中占到56%。这两方面的压力在2005年将趋于减弱。

  2004年粮食丰收使供求矛盾有所缓解,加上小麦、玉米、稻谷三种粮食平均市场价格仅次于1995年的历史最高价位,2005年粮食价格预计将保持相对稳定,食品价格上涨的压力明显减弱。

  从“翘尾”因素看,2005年的“翘尾”因素约为0.8个百分点,比2004年低1.4个百分点。但由于2004年上游产品价格上涨过高,11月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3.7%;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8.1%,两者与居民消费价格的差幅分别达到10.9和5.3个百分点,加上推迟部分服务性产品价格的上调时间,国际油价高位波动,美元持续走弱等因素,2005年的物价走势仍有不确定性,潜在上涨压力依然存在,需要关注。

  上述矛盾和问题说明,宏观调控所面临的任务还是相当繁重的。要加强监测,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但从总体上看,2005年问题和矛盾毕竟不是主流,经济运行中的有利因素仍居主导地位,只要认真落实中央经济会议确定的方针政策,精心调控,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2005年中国经济仍会运行在平稳较快增长的轨道上。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