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水电工程希望享受边开工边环评特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8日 07:37 中国青年报 | |||||||||
记者 刘世昕 本报北京1月27日电 国家环保总局刮起“环评风暴”的第三天,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就在其网站上发表了《探访被“叫停”的三峡三电站》一文,否认环保部门对该公司所属金沙江溪洛渡
在被叫停的30个项目中,公开提出不同意见最多的大概算是三峡总公司。 地处四川省雷波县与云南省永善县边界的溪洛渡峡谷上的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项目,在30个项目中是巨无霸,总装机容量1260万千瓦,静态总投资446亿元,是“西电东送”中部输电通道的骨干电源点。据介绍,这个电站的年发电量相当于三个半葛洲坝。 三峡总公司对这个项目的解释是,三峡总公司在溪洛渡工程现场进行的是“三通一平”前期筹建,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主体工程并未正式开工建设,符合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审批的有关规定。而且三峡总公司也在积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环境评价报告书已于2004年9月上报到国家环保总局。在国家环保总局未批复的情况下,至今溪洛渡水电站的主体工程未浇一方混凝土。 而在2004年6月2日,云南省的一份报纸这样描述溪洛渡工程施工的场面:“记者在溪洛渡水电站建设工地看到,来往穿梭的车辆往返其间,各种大型施工机械的轰鸣声响彻山谷,金沙江两岸已经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在金沙江左岸施工现场,施工单位正24小时轮番作业,进行紧张的前期筹备……” 就在国家环保总局刮起“环评风暴”的前一天,1月17日,三峡总公司在云南省永善县召开了“溪洛渡水电站工程2005年工作会议”。会议传出的消息是:“溪洛渡水电站工程2004年全年已完成投资19.94亿元;“三通一平”工程全面推进;2005年是工程筹建期的收尾年、准备期的大干年、主体工程施工期的开局年,也是溪洛渡工程开工的关键年。” 按照相关的法律,环保部门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之前,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就溪洛渡水电站项目而言,三峡总公司与环保部门分歧的关键点在于“主体工程没有开工算不算开工”。 一位环保部门的官员表示,三峡总公司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三通一平就应算开工,已经完成近20亿元的投资,还叫没有正式开工?” 水资源专家马军也同意环保部门的观点。他说,水电工程的主体工程是建大坝,但在建大坝之前肯定会要移民、修路、开山采石,这些工作都已经对环境、对社会造成了直接影响。 马军透露的另一个信息是,溪洛渡水电站工程的建设会危及长江上游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安全,因为该电站规划在了这个保护区的边缘。 2002年3月,国家电力公司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受国家环保总局委托,在北京召开了金沙江一期工程对长江上游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及替代方案研究报告咨询评审会。参加会议的50多位专家提出,工程对保护区的影响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如果非要兴建这个工程,必需采取有效的补偿和调整措施。 而就是这样一个有可能危急国家级保护区的项目,在环保报告未被批准前就开工了。 为什么会有建设单位和环保部门关于“主体工程没有开工算不算开工”的争论,马军认为,这恰恰反映了我国水电建设项目的通病,他们已经习惯了一边开始前期工作,一边向环保部门申请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而无视法律的相关规定。 本来,国家环保总局审批大型、特大型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结果有可能提出对工程建设的修改意见,甚至可以否定工程项目的建设。水电建设之所以能边开工,边“等待”环评审批,是因为水电建设项目往往投资巨大,建设方认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肯定能被批准。就拿溪洛渡水电站建设项目来说,前期已经投入近20亿元了,怎么可能因为环评而被推翻呢? 马军说,作为水资源专家,他特别希望此次“环评风暴”能给所有致力于水电建设的单位提个醒,别再拿“主体工程没有开工,不算开工”做幌子。 马军注意到,此次环保总局不但叫停了30个项目,同时也宣布将推动开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也就是说环保将从行业、区域和流域规划的层次上介入,从源头上防止重大经济开发活动的决策失误和环境破坏。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在几天前举行的全国环保工作会上透露,2004年,我国已经启动了怒江、澜沧江等流域水电梯级开发规划、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通过规划环评,优化了工业与区域布局,调整了流域开发规模和方式,减少了淹没损失和移民规模。其中怒江中下游水电梯级开发在规划环评推动下,已由过度开发调整为适度开发,该规划环评还有待进一步论证、审批。 马军说,大型水电工程之所以出现这么多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流域水电开发的规划没有经过很好的环境影响评价。欧美发达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越来越趋向于区域、战略层次,就是因为在项目层次做的环境影响评价不能完整地考虑环境影响的累积效应,对环评确定的环境影响大多也只能是提出补救措施,而无法从资源配置和规划的高度加以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