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利用外资的能力下滑之谜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5日 15:45 人民网-江南时报 | ||||||||
B篇 对于江苏省去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速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江苏省省长梁保华曾经在去年12月20日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如是解释:2004年由于统计口径发生了调整,实到外资以验资报告为依据,所以实到外资数据会有大幅下降。
记者了解到,验资报告是指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核定外资数额真实与否的报告。统计部门不再只采信外资企业上报的数据作为依据,进而要求企业多提供一份来自第三方的核定报告来“验明正身”。 江苏省统计局有关人士也指出,江苏省从2003年7月开始施行验资报告制度,这对数据的影响很大,所以2003年和2004年前后的两个数据没有可比性。他说,原来统计这个数字,只要到外管局和海关查一下从外面汇进来多少钱就知道了;2003年7月1日之后,商务部有了新规定,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而且商务部抽查得很严。“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原来的数据可能有水分,但现在就不大可能有了,除非会计师事务所也造假。” 不过,这种“纯技术层面”的解释真的能解释一切吗? 专家详解2004年江苏外资下滑缘由 “与2003年相比,江苏2004年引资的确有相当大的回落,但不能说江苏利用外资的能力就下降了。”江苏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田伯平分析认为,回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大的方面来说:一是国际直接投资本身大幅回落,连续几年的情况都是如此,这对中国影响很大;二是全国整体的开放步伐在加快,尤其是加入WTO进入“后过渡期”,外资也在自我调节,原来主要是利用中国劳动力、资源和生产要素等方面的优势,现在他们的投资目的发生了变化,他们看到中国国内的消费起来了,原来主要是加工贸易性的投资,而现在,针对中国消费市场的投资多了,外资因此出现了分散化的趋势。原先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现在正在向内地一些城市扩散。 从江苏自身的情况看,田伯平认为,也有一些原因导致外商投资的下滑:一是江苏省去年发生了“铁本”事件,这对引进外资影响不小;二是苏南地区的外资本身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现在外资进入的成本越来越高,尤其是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这样,对于有些小规模的外资项目,利润空间已经不大,苏南地区原来的做法是“拣到篮里都是菜”,现在提出了“招商选资”;三是2003年江苏省实际利用外资158亿美元,增长52.4%,这一增幅有些“过大”;四是江苏调整和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大选资的力度,更加注重资源消耗少、技术含量高、带动力强、无污染项目的引进;以及全省开发区提高用地标准,明确进区项目投资强度、投入产出比标准。 2003年为什么江苏的引资这么“猛”?江苏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顾卫东认为,主要是非典的影响。因为在三大城市群中,长三角非典疫情相对较轻,因而外资集中投向了这一地区。2004年,外资又开始分流了。“因此,去年的利用外资能够在前年增加那么多的情况下,还能够有所增长,那是很了不起的。我觉得,不要说增长,就是能够与前年持平,就已经非常好了。可以说,如果没有非典,前年增长不了那么多,去年也不止增长这么多。” 两相对比,田伯平认为,利用外资不可能永远保持高增长,一年多20多亿美元,占到全国近1/5,这个水平已经很高了。“可以说,江苏利用外资更加稳健了。” “苏南模式”是江苏必经之路 江苏,尤其是苏南地区招商引资的外向型经济模式,曾经吸引参观学习的外地代表团纷至沓来。然而,从去年开始,针对苏南外资模式的质疑声渐起,主要的观点是,苏南的外资增长与老百姓收入的增长并不同步;对外资的过度依赖遏制了本土企业的发展,等等。也是在这段时间,苏南地区集中提出了发展富民经济、发展税源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业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战略。尽管这些战略的提出未必与质疑声有直接联系,但或许可以理解为苏南地区对外资道路的一种必要反思。 尽管如此,不少学者对江苏的引资发展模式仍然表现出乐观。田伯平认为,苏南的外向型经济,本来就是一种创新之路。不走这条路,苏南乃至江苏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发展。“任何一种现象,总会有其缺点,但我们不能只看到缺点,而忽视其必然的、合理的东西。” 他说,“有人说,苏南外向依存度太高了,外资占固定投资的比重在40%以上。但是,从全省范围看,这一比重不到20%,你还能说江苏的外向依存度高吗?” 顾卫东甚至认为,对于苏南模式的质疑,是一种行政区经济的思维在作怪。他说,外资大量在苏南地区聚集,这是内在的经济规律使然,某种程度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几年,江苏的服务业比重连续下降,有些人感到担忧,我认为这很正常,江苏的制造业再高一点也没有问题,旁边还有上海呢!” 在苏南地区,现在可能需要减少对外资的过分依赖。“从这个角度说,利用外资的回落,我更愿意认为这是一种理性的回归。”田伯平指出,苏南已经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发展期,进入了一个自我完善的发展阶段,它面临的只是如何更好发展的问题,比如,如何面对土地、环境、资源的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说,苏南确实到了一个拐点,需要转弯了。 “一把手”应加重人格魅力吸引更多外资 在江苏省十届三次人代会上,镇江市代表团在“为开放性经济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的专题审议上,各位人民代表围绕“如何更好地吸引外资,推动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提出了更多的建设性意见。 “开放型经济对提升江苏省经济国际化水平,拉动地区经济、富裕城乡居民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罗洪明代表在发言中建议,首先开放型经济是“一把手”经济,主要领导在具体项目洽谈活动中的人格魅力,对一个项目的最终落户至关重要,因此,领导要更加重视。二是开放型经济是“个性”经济,措施要更加实在。要集约资源,坚持“增资扩股”、“以外引外”;打造品牌,走园区经营化发展之路;抢抓机遇,在挑战中克难奋进。三是开放型经济是“压力”经济,考核要更加严格。加大招商引资工作的考核和奖惩力度,制定严格的奖惩考核实施细则,充分体现“能者多薪、考核量化”原则,在强化对合同利用外资考核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实际到位外资的考评。四是开放型经济是“服务”经济,环境要更加优质。就目前而言,还存在项目的审批上环节多、时间长等问题,省政府应督促有关部门加紧调研,通过合理改革,制定措施,既对投资项目严格把关,又提高行政服务效率。 叶有伟代表说,2004年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同时也应看到在发展开放型经济中自身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全省看苏南,苏南看苏锡的格局没有明显打破。二是产业结构欠合理。目前主要还集中在产品贸易、加工贸易等资源性贸易上,一些耗能低、附加值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产品和服务比较少。就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步伐,他建议:一是充分利用江苏省的沿江、沿海以及京沪干线等便利交通资源,重点发展,形成框架,使全省开放型经济遍地开花,进一步缩小江苏经济在区域上的差距。二是加快完善与开放型经济相配套的软、硬件基础设施,进一步将江苏省开放型经济提高到更高水平。 江苏应变“江苏制造”为“江苏创造” 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沈坤荣教授则认为,今后,全省仍然应该大力引进外资。不过在引进外资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也要及时实行转型,引资方式上要从以资金换市场向以技术换市场转变,在引进资本的同时引进先进技术,带动本地产业升级。同时,项目引进上要从引进生产型项目向生产与服务结合型项目转变,在发挥原有优势的同时,带动本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以利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快地促进百姓收入的增长。 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在去年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曾明确地表态,江苏要大力变发展自己的技术、自己的品牌,变“江苏制造”为“江苏创造”。 “‘中国制造’现在满世界,出去买个东西,稍不当心就把‘MadeinChina’带回来了,这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令人欣喜的地方。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国产品在国外的量非常大,但是附加值不够高,或者说有的虽然是中国制造的,但品牌是人家的,核心技术是人家的,也就是说,‘中国制造’很不完整。”李源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江苏必须发展自己的技术、自己的品牌,这就是从“江苏制造”到“江苏创造”的提升。“这样,一来我们的劳动价值高了,二来我们的经济会比较安全,我们要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这两个问题是不能不考虑的。我们的劳动力要拿高工资,就必须要从成本优势逐渐发展到技术和品牌优势,没有这一条,‘中国制造’是不可持续的。” 据悉,江苏未来将突出抓好“五个优化、五个提升”,大力增强自身的技术,变“江苏制造”为“江苏创造”:一是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质量;二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抓紧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优先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技术和产业,拓展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巨大空间,积极发展低能耗、低物耗、低占地、低污染的集约型产业;三是优化产业组织形态和企业规模结构,提升整体竞争力;四是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建立企业风险投资平台,支持原创技术研发和兴办科技型企业。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培育自有品牌;五是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