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24日专电 (记者孙晓胜) 北京市今后将在产业分工、交通构建、市场培育、环境改善、旅游发展等五大领域内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区域合作。这是记者24日在此间召开的北京市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获得的信息。
根据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供的《北京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解读》,
今后京津冀将做好制造业、流通业的产业分工。支持中心城市优势企业加速产业升级,向周边地区转移传统产业和配套产品,在京津冀区域内打造分工合理、衔接紧密的产业链、产业群、发展跨区域的大企业集团,逐步形成合理分工、互相促进的区域产业结构新格局。
在交通构建方面,目前,北京与河北、天津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已有良好开端。京承高速公路和京津高速公路复线建设的合作已经展开。北京已经建立了现代化国际物流港,实现了北京朝阳口岸与天津海港口岸的集装箱货物直通;组建了首都国际机场和天津海滨机场为主要成员的首都机场集团公司,首都机场与天津机场的客货分流也在积极推进。下一步,京津冀三方将联合制定现代化区域交通网络规划。
构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一直是京津冀区域协作的重要目标。首先,京津冀三地计划联手完善商品市场,发展物流与贸易合作,建设区域农副产品统一市场。其次,相互开放和发展要素市场,突破体制障碍,合作发展劳务、金融、产权、房地产、技术等要素市场,促进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
由于整个区域经济与发展、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水源、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逐步增强,加强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共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区域内各方的共识。今后,京津冀区域内各方将根据《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和《京津风沙治理规划》,加强在水资源保护开发和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合作。
京津冀地区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又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今年三地区将共同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发挥各地特色,共同规划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区域旅游市场,发展区域一体化大旅游。
同时,京津冀地区还将以区域合作机制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在产业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的重视与支持;另一方面,在内在机制上,着重推动信息交流、要素流通、市场开拓、利益共享、政策协调、争议解决等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新型合作机制的逐步建立和形成。(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