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选秀190家企业 如获认定将在多方面得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2日 16:27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王延春 北京报道 你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得到照顾,也会在出口配额和展会摊位分配上获得倾斜和优先权,原因或许只有一个,你是商务部认定的出口名牌企业。 上周,190个候选名牌为角逐这一身份而接受公示,商务部首批扶持的出口名牌将在
本报记者获悉,入围企业所能享受的资金支持、出口信用担保、检验检疫、通关等环节的便利服务等优惠政策将在不久后发布的公告中有详细的规定。 商务部此举获得了地方外经贸官员的支持。广东省已表示,将对被国家评为名牌的企业进行资金奖励。宁波市提出,到2010年全市要有50%的外贸企业有境外注册商标,该市外经贸局还与财政局联合颁布有关办法,对自主品牌出口给予贴息和奖励。 在外经贸权在去年全线放开后,商务部正力图通过政府的帮助使自主品牌在中国出口中占据更大的比重。 选秀 “此次评审工作已持续长达一年。”商务部外资司的那位官员说。 记者从江苏省常州市外经贸局了解到,此次评选标准分为资格条件和评审指标两部分,前者为必备条件,后者为打分条件。符合资格条件的企业(包括列入原外经贸部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商品”名单的企业),方可申请2004-2005年度“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 入选的企业先要过八道门槛,包括上年度经营盈利;出口额不低于1000万美元;通过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近三年来无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未因出口商品质量问题被国外索赔;没有发生重大质量事故等等。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上年度出口额、出口额增长率、市场占有率、销售产值,以及海外市场商标注册情况、海外营销机构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等评审指标则是评审委员会对达到资格条件的企业打分的依据。 刚刚过去的2004年,中国进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出口国。不过,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对此的评价是:“虽然我国已经成为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出口主要依靠低成本数量扩张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他在去年底的商务工作会议上曾表示:“要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到国际市场上参与中、高档产品竞争。” 早在2004年4月,商务部筹建成立了出口品牌评审委员会,薄熙来担任主任委员。委员会建立了品牌评价机制,明确了进入国家扶持范围的品牌企业标准及对扶持效果的绩效评价。 在上届广交会上,302家参展企业的320个出口品牌商品曾集体亮相。商务部还专门建立了扶持自主品牌的基金,据悉,2003年扶持基金为2亿多元,2004年已上升为5亿元。 类似评选在前外经贸部就曾进行过多次,当时曾经分四批公布了118个“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商品”。一位知情人士说:“一些曾入围过外经贸部四批评审名单的企业,因为不符合条件而在这次评审中被刷掉了。” 根据商务部的规定,已列入前四批的品牌要重新申报,对已列入的品牌每两年重新审核一次。 转变 包括海尔、华为、春兰、三枪、双星等一批企业的品牌入围此次公示名单,一些入围企业对其自主品牌发展计划雄心勃勃。 浙江康奈集团周津淼副总经理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康奈集团的“人头像”标志已经在欧美以及东南亚市场叫响,其专卖店已在世界各地发展为90家,并在50多个国家注册了商标。他的计划是2005年海外开店数量达到120家。 而创维计划用5年时间,使自主品牌的出口占总出口的50%以上,总量达到250万台。此前创维曾经连续8年夺得中国“彩电出口冠军”称号,但主要是以OEM方式贴牌出口。 不过,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实现这样的转变并不容易。北京一家服装进出口公司办公室的白主任说,搞自主出口品牌太难了,从面料到设计,从研发到销售,一系列的事情都需要资金投入,再说钱花了,广告打了,是不是能得到国际认可还难说,现在做贴牌还容易些。 根据商务部披露的数据,目前中国拥有自主品牌的出口企业不到20%,2003年,自主品牌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低于10%。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外贸的刘雪琴主任说,贴牌企业赚得第一桶金后,必须考虑自我研发和设计,并在贴牌中谋求自我品牌的成长。她说:“一开始不是要做得很大,而是在贴牌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但你必须有目标。” 商务部研究院中贸研究部梅新育博士认为,过度依赖价格竞争的策略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去年外贸经营权放开,一下子涌现出11万家有外贸出口权的企业,难免鱼龙混杂,而另一边则是国际市场上贸易摩擦加剧,目前我国遭遇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已占全球的17%。 梅新育说,去年爆发的“民工荒”已警示一味压低工人工资的空间没有多少了,加之水、电、油运等能源紧张,使企业压低价格也没有空间了。 他说:“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和提高国内消费率的压力下,单纯的价格竞争策略已经难以为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