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亏10亿断言尚早 中储棉5月可能完全挽回损失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9日 04:03 法制早报 | |||||||||
中储棉或可扳回败局 期货专家呼吁,农发行应放宽限制,使中储棉进入期货市场避险 □本报记者 郝亚超
如果中储棉进入期货市场操作得当,每吨大概能避免4000-6000元损失。 如果不出预料,中储棉在今年5月份可能完全挽回损失。 上周以来,关于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简称“中储棉”)炒作棉花蒙受巨亏的消息,使中储棉及其总经理雷香菊成为舆论指责的对象。“中航油第二”成为普遍的评价。 但是,《法制早报》经过深入采访后发现,这一定论或许为时尚早。 不过,这一事件却使得农发行的一个禁止贷款的涉棉企业进入期货市场的规定,被业界重新审视。 中储棉有别于中航油 “中储棉这个事件,跟中航油事件根本不同。”郑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郑商所”)研究发展部部长魏振祥说。 中航油是投机石油期货和期权,由于决策缺乏经验,在“赌徒”心态之下,陷入泥潭;而中储棉则是压根儿没有介入期货,其风险完全是棉花现货市场变动造成的。 成立于2003年3月的中储棉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有独资企业,注册资金10亿元。负责国家储备棉的经营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下设18个直属棉花储备库,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棉花产销区。 从2003年8月开始,棉花价格开始走强。“因为2003年中国主要棉花产区都普降大雨,棉花减产。而棉纺行业有一个比较快的回复,所以棉花价格开始走高。一个星期涨一千块钱的事情确实发生过。”中国棉花协会有关人士回忆说。 在这种背景下,中储棉于2003年8月,在16000元/吨的高价位上,进口了15万吨棉花,随后几个月又陆续进口了10多万吨。 据新华社报道,中储棉进口大量棉花以后,作为业务指导部门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曾劝说该公司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尽快以合适的价格组织销售,中储棉没有采纳。 但中储棉将大量棉花囤积起来待价而沽却是事实。中储棉同时将部分棉花销售给各地棉麻公司,让他们以更高的价格销售。 不幸的是,半年多以后,也就是2004年3月份,因为宏观调控等多种因素,国内棉花价格开始逐渐走低,参与炒作棉花的贸易企业相继被套牢。 打开中国棉花网,2005年1月14日的“CNCotton A”(328棉花)的价格是11824元/吨,比上一天增长12元/吨。 据棉花业界推测,中储棉应该尚存20万吨棉花。从16000元/吨到11824元/吨,显然,亏损已达9.46亿元。 中储棉以及总经理雷香菊,不可避免地坐在了风口浪尖上。 再拷农发行棉花期货禁令 中航油事件以及中储棉事件中反映出来的“国企决策失误问责制”问题,相信会成为国资委下一步面临的问题。 不过,有关中储棉,一部分人将视线转向了半年前的另一场风波,希望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读中储棉事件。 2004年6月1日,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出棉花期货。彼时,国际棉价正在持续下跌,行情交易惨淡。6月3日,在业界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总行给下级行发出通知,要求在农发行贷款的棉花企业目前一律不得进入期货市场进行交易。 农发行称,发出此通知的根据是国务院1999年发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47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使用信贷资金、财政资金进行期货交易,金融机构不得为期货交易融资或者提供担保。而国有棉花企业,多是农发行的贷款客户。中储棉也不例外。 农发行的这一规定使刚推出的棉花期货霎时变冷,亦在期货界引起轩然大波。“期货交易原本是作为防范农产品价格风险工具推出的,但是却被农发行认为是风险的来源。这让人费解。”魏振祥说。 期货界人士认为,1999年出台的《条例》正在面临被修改。而且即便是与《条例》相比,农发行通知中禁止贷款企业做期货与《条例》中禁止用“信贷资金”做期货也属完全不同的概念,——因为各企业都有自有资金,来自农发行的贷款只是一部分。这种“一刀切”的后果是,大型涉棉企业无法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实际上是增加了风险。 比如,在预计棉价还会下跌的情况下,有现货的棉花企业可以提前进入期货市场卖出,将风险锁定,如果临近交割月,企业可以选择在期货市场买进平仓,也可以选择以当时卖出的价位交割。两种方法都可以将损失最小化。否则,只有眼睁睁地看着棉价跌下去而损失不断扩大。 同时,限制棉花企业进入期货市场,也降低了棉花期货市场的流动性,使其交易清淡、名存实亡,更有可能令投机资金兴风作浪。 “如果中储棉进入期货市场的话,每吨大概可以避免5000块钱的损失。”魏振祥说。 “我的判断是,如果操作得当,大概能避免4000块钱/吨的损失。”郑商所指定棉花专家、湖南大有期货高级分析师彭伏阳的数字稍微保守一些。但是,彭伏阳同时强调说,在2004年6月推出棉花期货的相当一段时间里,由于市场容量有限,假如中储棉做期货的话,可能还做不了20万吨。 “但是从8月份以后,至少可以做一半。从6月份开始做空。由于最高时为16000元/吨,最低时为12000元/吨,所以操作得当的话,能避免4000元/吨的损失。如果是10万吨,就是4个亿。” “这是一个信号。”彭伏阳和魏振祥有着同样的看法,那就是,从理论上来讲,农发行应该放松禁令,而以更为科学的监管措施来替代。 至今,《关于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的棉花企业不得进入期货市场的紧急通知》仍在证商所(新浪财经注:原文如此,疑为“郑商所”)的网站上贴着。 中储棉有望挽回亏损? 不过,相对各界对中储棉巨亏的大肆批判不同,彭伏阳认为,现在断言中储棉造成了巨额亏损,为时尚早。 “如果不出预料,中储棉在今年5月份的时候,可能完全挽回损失。”这一论断来自他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的研究。几个月来,他一直不停地奔走在各种棉区。 “第一,2004年粮食涨价快,棉价下跌,不少农户都决定改棉为粮。根据我的统计,棉花种植幅度大概缩减15—20%;第二,棉花消耗情况明显增长,化纤的价格已经高于棉花,所以对棉花的需求会大幅提高。实际上,2005年有可能会创造用棉量的历史最高记录。” 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棉价将重新反弹,“2005年的期货价格可能会涨到16000元/吨,现货价格可能会涨到14000、15000元/吨。” 实际上,1月14日的棉花价格,已经是2004年6月1日以来的最高价格。 “尽管这样,我还是要呼吁中储棉进入期货市场。因为期货市场的敏感度高,能够缓解风险。农发行应该重新审视这一禁令。”彭伏阳说。 “尽管雷香菊突然大批进口棉花也不排除有囤积炒作嫌疑,在这点上她与中航油陈久霖的心态显然一致。但除此之外,这两个事件反应出来的是相反但又一致的问题——那就是对待期货的不同态度。”魏振祥评价说。 “做不做期货?有三个答案。一是像陈久霖那样瞎做,二是用正确的理念去做,三是完全不做。哪一种风险最大?肯定是第三种。所以,监管方要对期货交易有正确的态度,允许套期保值而不是完全禁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专家调研的预言能否成立,还要看具体的市场行情而定;而且,即使扳回败局,也未必是个“将功补过”的圆满结局,人们仍有理由诘问:中储棉“炒棉”等的做法是否合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