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国企改制高利润诱惑褪色 温州富商上海转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7日 05:31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 沈柬贝 发自上海

  按照上海温州商会的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近400家会员企业里,有近50%的企业已经参与兼并或收购了破产的上海国有企业,还有一部分已经承包或租赁了效益差的国企,另有一部分企业正准备兼并收购或承包国企

  2005年1月11日晚,安防协会的副理事长陈时升忙碌地穿梭在一批国有警用器材制造业的当家人之中。

  这是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会场。

  陈时升是浙江星际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星际实业”)董事长,星际实业的主业是警用安全器材的开发和生产,其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50%。

  尽管如此,陈时升依旧希望能进一步拓展企业,他的眼光瞄在了这次与会的国有企业身上,尤其是北京、上海两地的国企。

  陈时升在电话里告诉记者:“警用器材起码还有100个亿的市场空间,我们希望并购一些国有企业,获取一些支撑。”

  有着这样想法的温州企业家绝对不止陈时升一人。

  温州民企频频闪现

  亚龙集团兼并浦东电缆厂,是温州民营企业早期成功兼并重组国有企业的典型案例。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亚龙集团董事长张文荣得知浦东电缆厂濒临倒闭的消息,试图买下它。但是当时政府还没有放民营资本进来的意思,国家也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

  在谈判了好几年后,1995年6月,亚龙集团成功兼并了浦东电缆厂。

  据亚龙集团企划部副主任陈成锋介绍,他们兼并浦东电缆厂后,没有换人,也没有裁员,只是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机制,收购当年就盈利了,不仅发了工资,解决了员工的就业问题,并上缴了100多万元的税收。2001年以来,浦东电缆厂每年销售量都是2个亿。2004年1~7月,公司的电缆产品销售已经达到9848万元,同期增长2.48%。

  按照上海温州商会的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近400家会员企业里,有近50%的企业已经参与兼并或收购了破产的上海国有企业,还有一部分已经承包或租赁了效益差的国企,另有一部分企业正准备兼并收购或承包国企。

  温州人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元豹更是在1999年一鸣惊人,一次性在上海兼并了34家处于亏损状态的国有、集体企业,从而既整合了国有资源,又壮大了自身,为企业赢得很更大的发展空间,当年产值就上升到10亿元。

  当时,人民电器集团给出的说法是,“我们集团看中的是上海的区域和人才优势,而我们集团本身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销售网络,可以与上海形成优势互补。”

  事隔5年之后,郑元豹向记者透露了当时的一些情况。“现在一些企业特别反感提兼并的事情,原因很简单,对企业而言,兼并一事涉及一些商业上的账务问题,还有许多关于员工安置等等的问题追随而来,自然就敏感了;而对于被兼并的目标对象来说,被兼并意味着被吞并。”

  “不过,我们人民电器当初通过联合、挂靠一些国有企业,很容易就做出了自己的品牌,也实现了自己的扩张。”显然,郑元豹对扩张策略很满意。

  温州商人顺“风”行船

  郑元豹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形象比喻。他说,温州是“船”,上海是“风”。借上海的“风”,是为了让温州的“船”航行更快、更远。在短短3年内,郑元豹就实现了最低成本下的企业战略扩张。

  温州天正集团也早在1998年底,整体并购了上海建桥成套设备厂,注入资金3000多万元,使这家面临破产的国有中型企业迅速扭亏为盈。但是据董事长高天乐讲,即使是在1998年前后,民营企业的身份依然很尴尬。

  “当初我们天正集团生产条件全都符合标准,但是民营企业获得入行许可很难,缺少证书认定,我们兼并建桥国有企业之后,便可以毫不费力地成为机械部、电力部生产高低压开关成套设备和电器控制设备的定点企业,并拥有了相关的合格证书。”

  亚龙集团的陈成锋就告诉记者,亚龙兼并浦东电缆厂,在当时不仅能够延续原来国有企业享有的优惠政策,获取更多的政策扶持,而且还因为当时浦东电缆厂的设备还相当不错,亚龙兼并时便可以以一个相当低的折价拿到手。“至于具体的折扣程度,我们不方便透露。”

  而参与了当时上海电表厂机构重组的中发集团总裁陈邓华认为,通过对国有经济的渗透,能使企业在更短的时间内进入更高层面的竞争。改制不仅能够实现国有企业民营机制的嫁接,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增添了燃料”。

  陈时升则表示,温州民营企业收购上海国有企业实际上是对资源的一种良性整合。

  “现在我们考虑兼并的国有企业并不都是那些状况不好或者亏损的企业,我在这次会议上就发现,一些国有企业拥有很高新的技术,但是缺乏资金,还有些企业是有着某些方面的强势,我们正试图与这些国有企业进行对接,最后希望发挥整体优势,并发展关联行业内的一个优良团队。”

  “当然,也有其他一部分出于资本运营考虑的兼并举动,”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告诉记者,“不过,这个毕竟很少数。”

  2005年:温商面临新考验

  “2005年是国企改制的规范年,上海会在烟糖、粮食与纺织行业进行大规模的重组和洗牌,”

  一位参与了上海20多年国资改革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无疑,这对温商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上海土生土长的企业大多数是国有性质的企业,对于许多可以开发的经济领域,上海本地企业缺乏灵活性,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和挖掘。而温州活力四射,征战上海滩的民营企业先发优势比较突出,向外拓展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强。

  至于温商军团为何能跨越这样的门槛,周德文认为,隐藏在计划经济下的低效率运作普遍制约着国企,温州民营企业已经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便能以自身的一套优良机制注入濒临倒闭的国企。同时,有实力、有能力的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托管、参股等多种形式注入资金,不仅能激活国有存量资产,而且还能实现自身的低成本扩张,“不少的温州企业从中尝到了甜头。”

  而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副总经理杨光平则具体地向记者分析,早期被温州企业“吞并”的往往是那些在当初看来没有多大发展前景也经营不好的中小型企业,比如亚龙兼并的浦东电缆。所以温州军团有机会渗透。

  杨光平又指出,由于温州的柳市是“中国电器之都”,2003年低压电器占有全国60%的市场,高压电器也占到了10%的份额,“坦率地说,虽然上海有着研发优势,但低压电器作为温州的支柱产业,无论是从产品种类、劳动成本还是技术含量上来讲,上海敌不过温州,所以温州企业来上海兼并的产业以电器行业为主。”

  “对于民间资本,政府对它的融资渠道与企业背景会有一层考量,主要的还是对他们的资本进出把握不住的问题。而且,温州的民间资本多是在流通领域,这又是给上海增加了不稳定性。”上海社科院的杨建文如此分析。之前,温州资本能进入上海国有企业,杨建文将其归结为不规范的条件下,政策落差造就的温州“掘金”。

  “今后平等的条件下,动的都是真刀真枪,这种落差会减小,边际效益递减,温州资本盈利的空间也势必萎缩。”

  兼并国企势头将放缓

  事实上,在1997年到2001年期间,温州企业兼并上海国企的数量是呈增长态势的,但是自2003年起,兼并收购有所缓和。记者联系到的大部分温州企业,对于2005年收购国企一事持保守态度的还是占了多数。

  就是被称为大手笔进军浦东的温州第一人——中国吴泰集团董事长吴敏,也表示“2005年没有收购上海国企的直接意向”。

  记者从温州驻沪企业家协会副秘书长赵国新处了解到,2000年前兼并国有企业,对于企业来说是很划算的事情。“先前的资产评估还有一些漏洞,当时国有企业效益不高,但是设备资产都还不错,更重要的是当时地皮价格很便宜,我们不少的私营企业都觉得很划算,可是现在,不仅地价飙升,上海的商务成本也增加了,我们对政策形势也还看不透、吃不准。”

  对此,杨光平的说法是,在中小企业被改制后,剩下的都是国有大型企业,温州民营企业还缺乏一定的实力去并购兼并,而这时候外资出的价格又比民营企业要高出许多。随着改制的进一步公开化、规范化,机会成本越来越高,“想占便宜进来的空间就不会很大了。”

  日前,又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温州商人对大型国有企业的并购可能在今年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而且不排除引进财团模式的可能,多家温州企业可能共同出资本并购大型国企,但他同时表示,对国企收购仍旧还是一个资本运作的过程。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温州富商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