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CCTV《经济半小时》提供
图片由CCTV《经济半小时》提供
图片由CCTV《经济半小时》提供
束河小学
孔繁雁:我们想到搬迁。
然而,搬迁一座学校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开始不同意。
张圣,原束河小学校长,他告诉记者,这所学校已经有6、70年历史,当年是由当地村民集资兴建的,许多当年建学校的老人还在,当地人认为它风水很好,不同意搬迁。
张圣:风水好,位置好。
记者:学校不愿搬迁,而企业又要实施自己的保护计划,怎么办呢?
张校长:政府做了许多工作。
经过双方的协商,鼎业集团承诺在离原学校一墙之隔的地方花费200万元重建了一座新学校。并每年设3万元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孔繁雁:“把它置换出来,再去保护这个文物”。
张校长告诉记者,新学校教室的采光比过去好了,还建了新厕所,教师也住上了新宿舍。而过去的小学如今成了一座别致的茶马古道博物馆,鼎业集团也靠收取门票有了投资的回报。
丽江政府在开发的初期,还提出一个明确的观点,要让古镇的居民也成为旅游的参与者,让纳西文化、纳西人也成为古镇的风景。那么,开发项目启动后,古镇居民的命运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对由企业牵头进行的这场开发,专家最关心的古镇历史文化能不能保护下来?而镇上的居民关心的问题更实际,他们的收入能不能也像丽江城的居民那样大幅度增加?这位纳西族妇女,她名叫白玉安,祖祖辈辈住在束河镇上,一直靠种地为生。束河开发项目启动后,白玉安用自家的老房子,开起了饭馆和客栈。那她和她的乡亲们,现在日子过的怎么样呢?古镇开发除了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环境,还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变化呢?
居民生活
白玉安告诉记者,他们全家6口人,两个老人两个孩子,全靠她和丈夫种地来维持生计,年人均收入只有两千来块钱,自从开起了客栈,他们的收入几乎是以前的5倍。
记者:开了这个客栈之后一年收入有多少?
白玉:一万左右。
现在,除了开饭馆和客栈,白玉安家还有6亩地可以耕种,他们全家一年的收入就有5-6万元,在村里算得上是富裕户了。
这里是束河镇的四方街,一些从事了一辈子耕种的纳西妇女,也在这里摆起小摊卖起了纳西族传统的小吃。记者随意采访了一个卖丽江粑粑的纳西族老妈妈。
记者:一天能卖多少个?
老妈妈:6、70个。
记者:多少钱一个?
老妈妈:一块钱。
记者:以前是干什么的?
老妈妈:种地。
记者算了一下,单靠卖这种丽江粑粑,这位纳西老妈妈一个月就有一千多元的收入,老妈妈告诉记者,这比以前他们一年的收入还要多。
除了村民自己从事旅游业外,鼎束河古镇开发一年多来,鼎业集团为村民直接提供了140多个就业的机会,他们主要做导游,清洁工和绿化工,而通过一些第三产业,提供的就业人员数达到4—5百人。
清洁工:自己当清洁工,每月350元,爱人开拖拉机,家里还种地。以前一家人收入3—4千元,现在有1万多元了。
过去,束河古镇的年轻人都要到外面去打工,现在他们许多人可以就近在自己家门口打工了。
当地青年:我的爷爷、父亲希望我们跳出龙门,开发后很多人都希望能回到古镇。
旅游业发展了,游客多了,村里人纷纷开始盖起了新房。村民李军告诉记者,由于他家宅基地多,这次他一次就盖起了一座客栈和一处商铺。
记者:“盖房花了多少钱”
李军:十来万。
李军告诉记者,他的客栈和商铺加起来有300多平米,现在,他打算把客栈和商铺全部出租,已经有3、4家来和他谈过。
记者:一年租金有多少?
李军:3、4万
如今,李军在茶马古道博物馆做保卫工作,妻子在鼎业公司做绿化工,再加上客栈和商铺的出租,全家4口人每年的收入将超过5万元。
把古镇风貌完整保留下来,避免受到商业化的冲击。开发商鼎业集团又要赚钱,怎么办?我们见到的纳西族风格的仿古建筑,有商铺、客栈、酒吧,是鼎业集团建设的旅游配套设施,全部位于束河古镇的外围,用它来赚钱。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