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激励型财政机制激活县域经济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2日 07:13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本报广州1月11日电 记者刘泰山、韩建清报道:1月11日,记者来到广东省财政厅办公楼,看到门前有些冷清,与以往年初人来人往的热闹劲大不相同,各县跑来财政厅要补助的人明显少了。 “跑厅”的人少了,源于广东去年开始实行的新财政补贴机制。新机制其实质就是一句话———经济发展速度越快,财税增收幅度越大,得到省里的转移支付就越多;完不成
连日来,记者在几个山区县采访,当地政府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谈起财政补贴新机制,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他们县的财政增长幅度不一,但是政府“钱袋子”普遍都涨大了。 广东省内区域经济差异很大,近年来一直重视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省财政对市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每年都要按照一定比例递增。这种办法出现了一些“副作用”,有些地方省里的转移支付大大超过本地财政收入,经济却没有发展上去。 200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粤东山区调研时发现了这一问题,在调研途中就研究、布置了改革的基本原则———财政转移支付必须是一种激励的机制,是促进增长的机制,而不是养“懒汉”的机制。经过反复测算、大量调研、不断修改,一个《关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财政性措施的意见》正式出台。 有人担心,激励型转移支付会减弱广东省扶贫力度。但是,最新统计结果却正相反。广东省财政厅预算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广东享受一般性转移支付的67个县(区)中,约70%左右可获得转移支付奖励,这些县(区)将比未实行激励型措施多得1.3亿元转移支付,约60%的县(区)可获得财政返还奖励0.69亿元,同时可获得领导班子奖励金。 新机制激发新活力,撬动了广东县域经济加速发展的车轮。在经济增长的带动下,去年广东山区市财政收入增幅中,主税种增幅呈现梯级递进增长势头。扶贫开发重点县超过山区县增长率,山区增长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梅州、河源两个山区市去年前11个月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二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