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格林柯尔系告急 > 正文
 

顾雏军痛说是非:对民营企业家评价和待遇太低(4)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1日 17:23 《英才》

  侵吞国有资产?

  “如果政府支持我会很高兴”

  2004年以来,让顾雏军最为闹心的事,莫过于自己的名字常常和一个叫“郎咸平”的
人排在一起,而且是一种受拷问的身份位列其后。这让极度要强的他大为不满,“我经营企业,到底干卿何事?”但烦火归烦火,对种种非难,顾雏军在积极做着各种回应。

  在科龙公司总部大门口,挂着一条醒目的横幅:“我们25000科龙人,向全国人民保证,中国作为世界冰箱大国的地位是会不断加强的!”走进大门,便是一个装饰很豪华的展厅,从科龙生产的中国第一台双门冰箱,以及当时使用的铁锤等工具,到最先研制的7.0空调,琳琅满目。

  而穿过展厅,便是科龙的生产车间。在每个醒目的地方,都挂着诸如“创世界名牌、做一流企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拒绝平庸”等标语。面对每天川流不息的参观者,顾雏军力图展示自己产业强势的形象。

  对于“侵占国有资产”的指责,有知情人说:“当时科龙所在地容奇镇领导,是多么强悍的人物,如果实在搞不下去了,他们会给顾雏军吗?”陈明键认为:“你去收购一个当地的企业,并不是搞定一个人就能解决的,一定是经过当地的市委常委、县委常委,或者是镇上的各个头头脑脑儿。”

  45岁的顾雏军,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大得多。他曾指着自己发白的头发说:“我所有的白头发,大多是从2002年1—9月生出来的。那时候最大的担心就是,突然冒出来的16亿亏损公布的时候,这个公司还在不在!”他甚至抱怨道:“我们收购科龙,是从死亡的边缘回来了的,结果却引得那么多言论。”

  顾雏军一直在寻求来自官方的肯定和支持。2004年10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在进行深入调研后,发布了一份《科龙20年发展与中国企业改革路径》的调研报告,报告认为:“今天的科龙既是国家发展大环境、企业家的作用、独特的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产物,更是中国企业改革路径的缩影。科龙的多轮产权改革,反映了中国企业改革的艰苦历程,而科龙抓住机会所实施的每一次产权改革,都为科龙注入了同行业其他许多企业都不具有的制度活力。”媒体评论,这份报告被认为是来自于官方的一次正式肯定,是顾雏军的一次“重大的胜利”。

  顾雏军甚至乐观地希望:“我们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如果在欧洲能找到合适的、又能买得起的企业,我们就去买。如果政府能支持,我会很高兴。”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也指出:“国有资产不流失它就将坐失,到最后变成零了,所以还不如趁早想办法解决掉。要坚定不移的改革各种国有资产。”但对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茅于轼也呼吁道,要让资产在转移的过程中,尽力做到透明化和公平、公正化。

  倒下去又如何?

  “对民营企业家的评价和待遇太吝啬!”

  对德隆之类企业的倒掉,顾雏军从另外一种层面表达了他的痛心和惊心:“一个企业家倒下了,有可能是自己的问题,也可能是外部环境的问题。全世界都允许企业破产吧?但也不一定要把你抓起来啊!中国也需要很多前赴后继、非常优秀的企业家,应该改变目前给中国民营企业家的那份待遇和那份评价。相比于中国民营企业家对中国经济做出的贡献,那些待遇和评价是太吝啬了!”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崔之元认为,相比较郎咸平对顾雏军的责难,《财经》杂志在2001年先后发表的几篇报道,其实更为详尽和“致命”。后来这些报道已经收入了《黑幕与陷阱》一书。”其中有一段话,充分证明了“媒体炸弹”的威力:“从2001年上旬开始,国内媒体同时对格林科尔的商业模式,它的主要产品作用、功效,及创始人顾雏军的历史产生质疑,引发了媒体及社会各界对这家企业的关注,疑问不断加大。格林科尔的股价,半月内暴跌50%,从3.3元一下跌到2元。”

  陈明键认为,德隆和顾雏军的“身体健康状况不一样”:“一个偏僻地方小报里的一个不知名的记者,写了一篇猜测性的文字,就把德隆刮倒了。这不是说媒体有多厉害,而是因为你本身已经有很大问题,已经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了。顾雏军毕竟还没有把自己撒得那么开,干的事情也实在很多。”

  对“郎顾之争”的风波日益激烈,顾雏军表示担心“最终影响到政府的相关政策”。茅于轼也在采访中表示了同样的担心,怕“国有资产改革因此不敢再进行了”。

  透过顾雏军始终沉稳的笑容背后,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面临的巨大压力。最直接的是来自于他手下所有企业的15万员工,“这些人将来有一天出现问题,对我造成的压力远比现在某个经济学家的争论带来的压力大得多。”

  有人评价,郎咸平犯了“四错”:“错误的人,在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时间,骂错了对象。”“错误的人”指的是郎咸平得了人家的好处,不应该再给别人“致命一击”;“错误的地点”指的是郎咸平作为一个香港大学的教授,不太了解大陆企业界的情况;“错误的时间”指的是郎咸平不该在这个时候“贸然引爆民众的愤怒情绪”(赵晓语);“骂错了对象”指的是顾雏军等民营企业并不是问题的根结所在。

  是是非非,谁说了算呢?

[上一页]  [1]  [2]  [3]  [4]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顾雏军新闻 全部格林柯尔新闻 全部科龙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红色专题
红色专题图铃免费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