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雏军痛说是非:对民营企业家评价和待遇太低(3)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1日 17:23 《英才》 | ||||||||
盈利是造出来的吗? “做一张财务报表就可以太荒唐” 对顾雏军收购的资金问题,也一直是备受争议的一个谜团:他到底有多少钱?他的钱
顾雏军介绍道:“科龙2004年情况很不错。前两年30%的增长,2004年上半年是59%的增长。科龙产生的利润在家电行业已经算很不错了。当然,我们所有的收购都会量力而行,收购这东西不可以开玩笑。” 至于并购前后,为什么盈利情况有如此大的反差,顾雏军解释:“美菱2003年采购成本下降了1.8个亿,2004年的利润就不错,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2004年冰箱行业大幅度下降。像亚星客车我们收购刚一年时间,盈利大概是1000多万。这样的企业,不经过两三年的时间,想要一个大幅度的增长,是不现实的。”他甚至调侃:“整合一个企业,绝对不向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为做一做财务报表就可以,那太荒唐了!” 但产业链这么长,资金上就没有吃紧的地方吗?对此顾雏军似乎很自信:“我买的企业都是好企业。”如何选择好企业,他最看重的就是“现金流”:“它能不能持续发展?如果不能,你要考虑它要花多少钱才能可持续发展?如果你花的钱太多,那你只能却步。我谈过很多企业,但买的并不多。” 东方高圣CEO陈明键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是:“华尔街有并购三铁则——并购从来没有人讲文化、并购从来没有人遵循规则、并购从来没有人动用现金。民营企业都是缺钱的,他们不是因为钱多了去收购。他们每一次收购整合之后,一定是要得到现金流的,现金流一定要为正才行。并购其实就是才技,讲究的是以小博大。” 但同样的企业,为什么到民营企业家里就“由废变宝”了?陈明键认为:“在国有企业里玩不出现金流来,而到民营企业家里就能玩出现金流,这就是一个经营效率的高低问题。” 相比较日前发生的“张海被疑侵吞健力宝数亿资产”和“孙宏伟掏空长春半导体厂”等相关新闻,业内人士评价道:“毕竟顾雏军做了这么多实业,我们也看到科龙等企业在蒸蒸日上。对于他,我们不能做毫无道理的有罪推定。” 多元化找死? “我不会因为他们说什么就做什么。” 一个并购专家在谈到顾雏军跨国收购两家欧洲汽车企业时,用两个字进行评论:“找死!”而在11月2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当有记者问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胡德平,对坐在旁边的顾雏军有什么忠告时,胡德平委婉地说:“我希望民营企业应该做大做强,但之前还是应该先做专做细。” 顾雏军的频繁出击,的确让人有眼花缭乱之感:从家电到客车,从国内到国外,跨度如此之大,他的主线到底是什么?顾雏军承认,“连我自己都看不清晰!” 但这似乎并不妨碍他的“胃口”:“汽车配件是很庞大的系统,靠格林柯尔一家是没有能力整合那么多配件企业的,但我们能整合一个算一个。不像冰箱那么简单,我一家就能把它整合完。现在我是有多少钱就干多大的事,有些五万人的企业,我就买不起了。为什么?因为我没有那么多的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我只能碰巧。中国上千家汽车配件企业都不成规模,所以先买了国外的再买国内的。” 有专家分析,因为冰箱和空调竞争的日益激烈,顾雏军不得不“开辟新的战线”。“原来他收购亚星,就觉得他可能在玩什么猫腻吧?但他现在跑到国外去整合上下游企业,看来顾雏军可能真想把客车行业做大。” 科龙副总裁严友松说到这次收购时,拿TCL的跨国收购进行了比较,认为李东生面临的将是几千人的庞大职工队伍以及因此带来的无尽烦恼,而格林柯尔接收的只有200人,且几乎全部是高科技人才。 而促使顾雏军完成此次收购,是来自于对他的一次强烈刺激:英国一辆巴士卖到15万英镑,中国的一辆巴士只卖15万人民币(1英镑约合人民币15.59元)。科技含量的高低导致了价格的巨大差别。“这样亚星还有什么价值可言?我现在买一个国外的一流客车设计公司,用同样的配置,我们也可以做出和欧洲一样漂亮的车来。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我要生产出和欧洲同样好的配件来。” “我不会因为他们说什么话就做什么事情。”顾雏军似乎在赌一口气。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