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助推财政革命 公共政府雏形亮相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9日 17:32 《财经时报》 | ||||||||
本报记者 王长勇 处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财政与税收已不局限于官员和学者的视野,养老金、医保、最低生活保障、个人所得税、助学贷款、钟粮补贴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每一个人。及时准确报道预算、国债、税收、补贴等财税新闻,愿为您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2004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促使中央做出决定,结束实施了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成功转型,回归相机抉择的本色;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给财政政策灵活运用的空间,即所谓有保有压,同时为财政完善支出功能的改革措施创造有利条件;来自财政部的消息,2005年中央和地方将全面推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 长期被西方市场国家视为“财政革命”的公共财政制度,终于在2004年被国家审计署引爆。 2004年,国家审计署发布的一纸审计结果公告,暴露出一批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预算单位骗取财政资金、超预算安排项目资金、挤占挪用专项资金、自行调整预算等情况,大多涉及到当前正在进行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 正是这张审计结果加速了财政预算及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进程。财政部副部长肖捷称,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一项重大的财政管理制度创新,作为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内容,被市场经济国家称为“财政革命”。 中国财政改革的方向,就是建立公共财政体制。那么,公共财政与财政支持经济发展之间是否存在冲突?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认为,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促进经济发展,以此带动财政发展,“不能把建设公共财政与财政支持经济发展对立起来”,需要调整和完善的,只是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 来自财政部的消息,2005年中央和地方将全面推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 “蛋糕理论”修得正果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财政实力壮大的基础上,“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经济决定财政”的观念,成为2004年中国财政工作的主导思想。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财政部长金人庆喜欢引用这句古语,以说明生财、聚财和用财之间的关系,并以此认识处理财政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中国财政收入每年增长10%以上,年均增加2000亿元以上,这是财政部的目标,因此,“做大财政收入蛋糕”自然成为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 2003年1至11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24430.35亿元,同比增加4656.38亿元,增长23.5%,而全国财政预算收入23570亿元,增加1879亿元,增长8.7%。 做大财政蛋糕的第一项功绩,即在2004年前半年清欠2000多亿元的出口退税“老账”,金人庆的“蛋糕理论”在实践中终于修得正果。 多年累计的出口退税欠账,困扰中国财政4年多的出口退税欠账问题总算尘埃落定。年底用追加预算支出的方式,彻底解决。 政府承诺用5年时间取消农业税,这一政策让中国农民欢欣鼓舞,但对举步维艰的地方财政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加大了地方对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依赖。 但是,2004年,投入“三农”的财政资金总量超过2000亿元,用于免征或减征农业税、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建立农村新型医疗保障体系、拨付农村扶贫专项资金等。显然,对三农支持力度的大小,是建立在财政拿出真金白银的基础上。 税制改革受阻 2004年的税制改革可谓是“雷声大、雨点小”,财政部确定要“推进三项改革”:税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和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作为完善财政收入功能的改革措施,税制改革意义非同一般,也许是意识到了改革的艰难,对税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案,相关部门早已“成竹在胸”,但对推出改革的时机选择,政府官员的说法是要“慎之又慎”。 原定于2004年1月1日开始的增值税改革试点,最终延迟到7月1日开始实施,酝酿这一改革的初衷,是“为刺激投资,拉动内需并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采用消费型增值税,也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做法;选择首先在东北地区试点,也是给振兴东北的一项优惠政策,可谓是“一箭三雕”。 当万事俱备,只待时机时,宏观经济形势出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改革只好暂缓。要不是中央对东北进行了调查,得出“东北三省投资不过热,宏观调控不要一刀切”的结论,这项2004年唯一出台的改革措施可能也会被搁置。 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制度,可以说是一项众望所归的改革,但2004年再一次搁浅,反而引发关于外资的讨论,“中国还需要外资吗?外资是否影响到了中国经济安全”?最终,无论是关于两税合并的改革还是关于外资的讨论,都被暂时搁置。 而对于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设立物业税、实现城乡税制统一等,改革还有许多难点需要攻坚。 财政政策转型 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让财政部如愿以偿,轻松实现年初定下的“做大财政收入蛋糕”目标,看来,2004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热与物价上涨,财政从中获益不小。 但对于财政来说,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2004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促使中央做出决定,结束实施了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成功转型,回归相机抉择的本色。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给财政政策灵活运用的空间,即所谓有保有压,同时为财政完善支出功能的改革措施创造有利条件。 计划经济条件下,主要依靠计划和行政手段对企业、单位和个人进行直接调控;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将通过投资、税收、贴息、调整收入分配等各种工具和手段,间接调控市场。 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也将发生转变,逐步减少和退出对一般竞争性和经营性领域的财政直接投资和补贴;重点保障社保、工资、科教文卫、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 财政宏观调控的方式也会发生转变,即由被动调控向主动调控的转变;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由单一调控工具向多种调控工具的转变;宏观调控的对象也会根本性转变。 审计助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2004年,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眼球,总结审计发现的问题,集中表现在预算单位骗取财政资金、将项目经费用于基本支出、超预算安排项目资金、资金未细化到具体项目、未及时批复预算、挤占挪用专项资金、自行调整预算等情况,而发现的这些问题,大多涉及到当前正在进行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 当前推行的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坚持“三个不变”的原则,即不改变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主体地位;不改变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权限;不改变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权限。财政部官员强调,改革没有改变各部门的基本职责权限,而是建立一种新的规范和机制,增强透明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由财政统一设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财政资金全都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运作;财政收入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缴入国库,财政支出按预算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由财政直接支付或授权预算单位支付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建立高效的预算执行机构、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 可见,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和完善,对预算单位的约束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改革自然会遇到很大的阻力。 又如“收支两条线”的改革,主要是收缴分离,从“收”的角度讲,主要是规范政府预算外收入收缴并减少部门、单位占压政府资金。对那些合法合规的收费收入,不再由部门、单位自收自缴,实行收缴分离,纳入政府预算或实行专户管理,从“支”的方面讲,主要是收支脱钩,执收单位上缴的收费和罚没收入不再与其支出安排挂钩。改革的最终目标是编制综合政府预算,逐步淡化和取消预算外收支。改变过去预算外资金自收自支的格局,原收费单位的抵触情绪在预料之中,改革推进的难度可想而知。 而审计署对财政资金收缴与支出的全面审计监督,迫使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预算单位,逐步放弃与改革管理制度博弈的心态,当他们发现,通过钻制度不完善的空子违规违法之后,仍然会受到查处,还不如顺应改革要求,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