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货币供应增幅预计15%:供应的微妙平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9日 11:24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王延春 北京报道 1月4-6日,南宁荔园山庄一下成了金融界、实业界、投资界等各界人士的关注焦点,因为央行高层选择这个幽静的山庄“闭门论策”。 “今年显然不会继续依赖数量调控,而是注重信贷结构调整,”一位在南宁参加央行
这次央行行长会议透露的信号是:在进一步搞好总量调控的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不失时机地推行一系列金融体系和金融企业改革。 “这次央行工作会议主要透露两条主线——调控和改革。”也参加了此次会议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告诉本报记者:“而信贷结构调整则是压力最大,最艰难的一步”。在他看来,今年货币政策目标似乎与去年没有多大变化,但从调控的取向和操作方式上看,2005年货币政策调控的意图显然有别于去年。 15%:微妙的平衡 “15%,紧了?松了?一个微妙的数字。”中国银行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2005年货币供应增幅预计为15%左右。 “相对于2004年的货币目标是紧了,但相对于实际运行数据,则是松了。”这位负责人说。2004年,货币政策的预期目标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预期增长为17%,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6万亿元。而年末执行情况是,货币供应量预计增长14.5%,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2.2万亿元。 “2005年的货币政策是稳中偏紧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王召博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目标显然保守,从1977年——2003年的数据分析,M2增长率在16%-18%的区间内比较合适。” 一位北京房地产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15%的货币供应量对实体经济来说,感觉是偏紧的。” 而央行参事、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秦池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尽管比前几年货币预期目标是低一些,但相对2004年的实际增幅是放松了。 秦池江认为之所以选择这个目标最主要的原因是“M2与GDP的比例已经接近200%,这在世界上是最高的,资金总体过多”。 所以,15%凸显央行意图。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则认为,15%的背后有更深的意味,“貌似宽松的数量目标实际上给进一步运用价格型调控手段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如果单纯靠数量调控,将货币供应量卡在13%-14%,其他诸如利率、汇率工具就没有多大空间。”哈继铭说,2005年15%的货币供应增长从资金面上看似乎比2004年宽松,但流通速度的大幅波动将使货币当局难以把握合适的货币供应,使该货币供应增长目标对市场的参考意义远不如往年,同时也表明今后的调控不能单纯依赖数量型货币调控手段,须以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双管齐下的方式进行宏观调控,包括进一步调整利率水平甚至在适当的时机增强汇率弹性。 2004年央行的货币操作主要依赖数量目标的控制——试图通过控制信贷过度扩张进而控制投资过度增长的调控思路,结果暴露出总量政策调控后经济中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出现了“压缩短期贷款与票据融资,中长期信贷增长的错位”,一时间许多企业感到流动资金紧张,出现的资金“体外循环”却继续支持着投资增长。显然,央行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2005年,央行希望改变依赖数量目标调控的格局。 哈继铭认为,“15%是一个‘软指标’,是弹性很大的意向性目标,是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情况下确定的,但这个假定很难测准,因此,年末都要调整。” 15%,也彰显央行行长周小川的谨慎态度,根据宏观经济运行实际情况“摸着石头过河”。2003年货币政策提法是“稳健”但实际操作是宽松的,2004年的“稳健”则是偏紧的,而2005年货币政策定的调子是要松紧适度的“中性”稳健。显然央行提出试探性的15%,可以实现央行一种微妙的平衡。 价格调控工具将发力 如果说去年使用价格型工具调控是被迫的,那么2005年则将更加注重价格调控工具的使用。用哈继铭的话说,就是“从过分依赖数量调整的货币政策,转向利用利率和汇率杠杆等多种货币参数。” 这是金融界人士解读周小川工作报告最普遍的一个判断,尽管周小川的报告表述得非常含蓄——“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但显然,2005年调控手段发生转向。 “采用数量型工具长期来说是难以为继的,调控的成果只是阶段性的。”秦池江说,2005年为解决前期调控中所存在的问题,央行意识到需要充分利用价格型工具。 2004年10月底的加息被业界看作金融调控从前期“数量型工具为主导”转向“充分利用价格型工具”的新阶段。2005年将更多发挥利率杠杆作用,让商业银行根据风险调节信贷。 “我的判断是2005年还会加息。二三季度加息的可能性最大,幅度大约为75个基点。”哈继铭告诉记者。 当然,也有市场人士认为周小川报告的表述并不意味着加息。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一研究课题认为加息周期的到来估计要到2006年以后,并提出2005年中国不必升息。 此外,金融市场人士猜测,“中国的汇率体制将于2005年发生改变”。 哈继铭告诉记者,“政府在2005年下半年进行汇率制度改革的可能性较大,但必须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升值预期下降。第二,基本准备工作就绪。” 可以看出,央行的思路是从“改进结售汇制度”、“调节国际收支”等入手,实现外汇的双向流动,从而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为渐进式的汇率机制改革创造条件。 巴曙松告诉记者,“调节国际收支的市场机制”第一次写进央行工作报告中,“调节国际收支”将成为下一步汇率体制改革的重点。 王召表示,汇率浮动将伴随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同步进行。“可以采取浮动5%的上下涨停板,逐步浮动,与其等将来汇率机制完善后调整汇率,不如逐步调整到位。” 着力调整信贷结构 优化和调整信贷结构,将是今年金融领域的一大焦点。 “信贷结构调整将成为央行工作的重中之重。”夏斌告诉记者。 周小川在南宁的工作报告表示,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合理增长;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加强和改进中央银行“窗口指导”,引导金融机构及时为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严格控制中长期贷款。 夏斌说,促进信贷结构调整是货币政策的一大难点。央行不再是简单地行政命令控制信贷,而是依靠具体的政策操作措施来调整信贷结构。 央行副行长苏宁不久前在央行南京分行辖区调研时指出,当前宏观调控仍处于关键阶段,货币信贷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苏宁要求央行各分支行进一步加强调研,关注金融机构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情况并加强窗口指导。在2004年央行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指出,在经历了2004年信贷资金总量控制后,2005年银行业将调整信贷结构。 这次会议还提出要改进“窗口指导”,今年更多的是规劝和引导。中国银行上述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 央行应该更多给商业银行提供信息,“提示取代行政命令”。 记者从央行了解,为了提高“窗口指导”效果,央行与银监会等监管部门将更快地建立协调监管机制,并加强央行对各分行的指导。 去年央行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在市场上赢得高分。夏斌说,“央行与银监会分家后,扎扎实实工作,成熟了。”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宏观调控最关键的一年,央行虽然调控的担子重了,但积累的经验使央行将更自信和更从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