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奇迹之年到风险之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8日 17:32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覃东海 岁末年初,又到了回顾和展望的时节。2004年的世界经济在快速道上狂飙猛进,根据IMF的估计,全球经济增长将高达5%左右,创造近30年来的历史新高。经济增长的福祉惠及了更多国家和地区,拉丁美洲、转型经济体、甚至非洲国家都实现了同步增长。展望2005年经济前景,颇为一致的观点认为:世界经济在经历奇迹性增长以后将进行周期性调整,经济
在这一年中,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风险之一是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发展趋势。是继续恶化从而进一步加剧全球失衡,还是逐步得以缓解。风险之二是美国的预算赤字问题。克林顿时期的财政盈余已经被布什政府挥霍一空,而且继续恶化到了难以维续的程度。能否通过渐进方式对“双赤字”进行调整,对美国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对世界而言是一次巨大的风险。美元贬值、财政货币紧缩、鼓励私人储蓄、经济增长和贸易政策出现变化都是可供选择的方案。从历史经验看,美国的“双赤字”调整包括了美元暴跌(1985~1987年)、股市崩溃(1987年)和最终的经济衰退(1990年)。风险之三是石油价格问题。虽然目前的石油价格出现了回落趋势,支持高油价的各种因素依然存在,石油价格高位运行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风险之四是中国经济的走向。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双重性日益明显,一方面是推动经济过热发展的各种动能越来越强,一方面是经济增长中的各种隐忧日益累积。总体而言,世界经济已经越来越锁定在一种“刀锋路径”的危险之中,任何强烈的政策冲击或外生性冲击都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后果。“软着陆”是一种美好的设想,2005年将考验我们的创造性。 中国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经济增长中的双重性日益显现,各种“陷阱”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商业银行、国有企业之间被捆绑在单一的资金链上。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权使得地方政府不会动用财政来刺激地方经济发展。而货币稳定和信贷供应几乎成了公共产品,地方政府不需要承担信贷责任。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冲动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没有消退,反而动力越来越强。于是,一方面对经济增长的追求通过信贷扩张带来的增量投资得以实现,而且只能通过行政性控制措施进行调控;另一方面无约束的信贷扩张使得银行体系累积起来的风险越来越高,经济增长的同时换来了金融系统不良资产的过度累积。这一问题的解决又必须依靠强劲的经济增长提供保障,形成一个循环系统。经济增长是一切问题的产生之源,也是一切问题的解决之道。 具体而言,中国经济在2005年存在以下三大不确定因素:农民增收问题;房地产风险问题;人民币重估问题。对农民而言,2004年是光景最好的一年。但是这种趋势已经不大可能继续延续。从历史经验看,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将在一年以后反映在工业产品的加倍上涨上,而且农产品的短期价格上涨以后将是长期的价格下跌。因此,农民的早期或短期收入增加将被随后的实质性长期收入下降所抵消。 以个人消费信贷推动的房地产业膨胀构成了本轮经济增长最为强劲的动力,个人、商业银行和房地产商之间构成了一个相互推进的螺旋。目前,住房贷款是商业银行最为优质的贷款,不良贷款比例仅为1%~2%。但是,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全系统将出现连锁性崩溃。 金融系统的自增强机制可以放大正向变动时的业绩,也可以放大负向变动的风险。颇为一致的观点认为人民币存在低估,是否调整、如何调整以及何时调整构成了最大的悬念。 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如果能够预测,那么一定不会告之于大众。中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在攀上了一座高峰之后,能否一路前行?有待于事实的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