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半小时:中国经验系列移民抗贫宁夏篇(多图)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8日 00:33 CCTV经济半小时 |
图片由CCTV《经济半小时》提供
图片由CCTV《经济半小时》提供
图片由CCTV《经济半小时》提供 今天我们《中国经验》来关注宁夏回族自治区。我们来看看这张地图,黄河横贯宁夏西部和北部,这些地方有丰富的水源和宁夏平原的地理优势,水土肥美,人们生活相对富足。不过,在这幅地图的下方,也就是宁夏的南部就是六盘山区,却集中了8个国家确定的重点扶贫县,是全国少见的贫困地区。当年左宗棠经过六盘山,留下了一句话,苦瘠甲于天下,就是说这块是天下最穷的地方。看来,宁夏南部山区的穷,历史上都是有名的。为什么这地会这么穷呢?来看看我们记者在宁夏最南端的泾源县的采访。 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老虎沟村 我们在宁夏的地图上可以看到,黄河贯穿宁夏的西部和北部.宁夏北部借助黄河灌溉和平原的地理优势,水土肥美,人们生活相对富足。而宁夏的南半部是六盘山区,这里有8个县是国定重点扶贫县,就是苦疾甲天下。为什么宁夏南部山区会如此贫困呢?我们的记者到最南端的泾源县进行了采访。 老虎沟村,坐落在宁夏最南端六盘山水涵养林区。由于地处深山之中,公路没有延伸到这里。孩子们要走上一、两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全村有60%以上的人都是文盲。这口水井是全村70多户人家共用的水源。 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老虎沟村村民:每年大概能有多少收入家里,不多,就是1、2千块钱。全家1`2千块钱。这地方也太穷,赚钱也没处赚。 在这位村民的家中,记者看到这间20平方米的屋子里,几乎是家徒四壁,一家五口人只能睡在这一张床上,馒头和土豆是每天一成不变的食物。不过就连这样的食物,他们也经常吃不上。 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老虎沟村村民:有一年收成好的时间够吃,收成不好也不够吃。 村民:川地少,一个人8分地。山地占三亩多地。两个月就吃完了,没办法生活了。 记者:一个人四亩地却连肚子都吃不饱,这是为什么呢? 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移民办主任马义全:土地地薄。你像这个沙地,土层只有10来公分。一年四季,五灾俱全。遇到风调雨顺,一亩地打200斤粮食,折合人民币100来元,根本养活不了一口人。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老虎沟村的人均年收入不过900多元,而像这样的村子在宁夏南部山区比比皆是。 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马明:宁夏贫困地区我大部分都去过,像老虎沟那样的贫困地方在山区是非常多的。现在我们大概有200万山区人口,但是贫困人口占到98万。这里面绝对贫困人口有25万多。这一部分的人口扶贫一直是扶贫的难点和我们的重点。 2004年宁夏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200元,北部平原人均收入3000多元,而南部山区只有1000元左右。南部山区贫困问题给宁夏的发展带来严重制约。不仅如此,人口的日益膨胀也给生态环境带来越来越大压力。 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副县长马文全:他们住在这不但要开垦要种田要吃饭,把稍微平一点的地方,虽然长着树,但是他都要挖掉来种田。二一个方面他烧饭烧水取暖都要去山上去砍柴。长年四季这样。一些水源涵养(林)会遭到破坏。 六盘山区最近50年里,人口增长了4.5倍,人口过度膨胀,让山区本来就已经恶化的生态环境,进一步遭到破坏。如今的六盘山,已经成为黄河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十年有九旱,五年一大旱。在这样的地方扶贫,难度究竟有多大?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马启智有他切身的体会。 专访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马启智 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马启智:导致了就是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这样一个恶性的循环,而且生态更加恶化。 马启智,1998年5月出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马启智本人就出生在宁夏南部山区的泾源县,6岁的时候举家北迁。1983年马启智一度回到南部的中心——固原地区担任副书记。 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马启智:这30年的时间里面对一个地方来说应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我很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在我那个很小的记忆里头,当时那家乡是非常美丽的一个地方。山清水秀,大片的原始次森林。但是当我83年到西海固在地委担任领导工作,去工作的时候,西海固、定西都是全国最贫困的地方。那时候群众缺吃的。主要靠国家救济,国家每年花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主要是对那个地方的群众进行救济。那么这种扶贫的投入有没有解决问题?应当说解决了些问题。但从根本上来说,生产的这种条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所以说头一年解决了,第二年又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没有从根上解决问题。根上的问题主要在什么地方?核心就是要减少人口过渡膨胀对南部山区生产生态造成压力。那个地方已经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了,必须把他搬出来。 树挪死,人挪活。事实上,早在20年前,宁夏就开始尝试进行扶贫移民。那个时候,宁夏地方政府在南部山区动员一些年富力强、勤快肯干的农民,搬到北部灌溉条件好的地方去开荒种地。由于这些人户籍不变,原居住地的村子也仍然保留着,所以他们经常两头跑,这样的移民在宁夏被称为吊庄移民。不过,吊庄移民只解决了小部分人的贫困问题,绝大部分贫困人口仍然留在山区生活,那里的生态环境还是无法彻底得到恢复和改善。那么,到底有没有办法既能够扶贫,又能够改善生态环境呢?宁夏又开始了新的尝试。 生态移民 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马启智:凡是在山沟里头、在深山老林里头居住的村庄整体搬出来。 宁夏给这种新的移民形式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做生态移民。和以前的吊庄移民相比,生态移民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整村搬迁,村民集体搬迁到北部灌区以后,原有的村庄将被拆毁并进行封山育林。 生态移民不仅可以消除贫困,而且有利于恢复六盘山区的生态环境,称得上是一箭双雕。但真要带领几十万贫困人口从山区走出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就在给移民们找个新家的过程中,政府也碰了不少钉子。 2001年6月,宁夏和云南、贵州、内蒙三个省区一道,成为国家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首批试点地区。来看看一组数字,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规划,从2001年到2005年宁夏总共要实现易地搬迁10万人,2006年到2010年再移民20万人。这几十万人从大山里搬出来,他们要寻找脱贫的希望,可到底什么地方才愿意接收这么多扶贫移民呢?一道难题摆到了宁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面前。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