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应增幅引发多方关注 2005货币政策存变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7日 09:09 证券日报 | |||||||||
本报记者 冯小月 2005年最难制定的宏观政策也许当数货币政策。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指出,2005年我国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增长将保持在15%左右。他说,稳健的货币政策既要支持经济平衡发展,又要注意防止通货膨胀和预防系统性风险。周小川的这番讲话引起了业界对于今年货币政策的诸多评论及猜测。
倾向于紧缩货币政策 业内一位资深分析人员指出,虽然央行提出要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诸多迹象表明,央行目前倾向于紧缩的货币政策。从总量的层面看,在此之前,央行已连续第二年调低货币供应量增长的目标,由2003年初21%,于年中调低至18%,去年年初订于17%。而从去年全年来看,M2增长前几个月曾升至21%的历史新高,经中央实施宏观调控后,增长迅速回落,据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2004年货币供应量预计增长14.5%。虽然今年15%的目标与2004年实际M2增长非常接近,但从总量层面上来看,和央行去年年初的判断相比,紧缩的倾向比较明显。 另外,从货币政策目标的角度来看,央行目前的主要任务是“继续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和物价过快上涨”。首先,除了贷款增长迅速,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长也被政府视为经济出现大的波动一个重要来源,相对偏紧的货币政策有助于防止投资反弹带来的经济波动。采取偏紧的货币政策的另一个原因是担心过高的通货膨胀压力会从制造价格传到消费价格,并最终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这种担忧在央行高层乃至其他决策部门主管近期的讲话中也表现得较为明显。虽然央行并未对公众宣布价格传导的持续时间或者范围等,但是央行却了解2005年价格传导所带来的压力将空前巨大。因此,从宏观管理的长远利益看,货币政策不得放松。 2005年的目标货币供应量低于以前年度,这说明管理层判断内地加息后的经济形势仍有过热的趋势,因此在提高利率水平措施后又进一步把稳货币供应量。 阶段性松紧变数颇多 周小川在部署2005年人民银行十项任务时说,2005年继续加强和改善金融调控,在进一步搞好总量调控的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继续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和物价过快上涨。 央行研究局一位研究员认为,与央行的其他任务相比,显然物价成为央行业务的重中之重,这种情况与美联储在不同阶段设定不同的调控目标很类似,都是一种简化版的央行业务目标。预计未来人民银行的利率调整,以及其他货币政策操作,将在很大程度上与物价波动挂钩,价格将成为未来判断国内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指标。 天相投资的研究员石磊认为,2005年货币政策方面变数颇多,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有反弹的可能、针对人民币升值的热钱冲击有可能加剧、一旦人民币升值货币政策要进行调整、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导致银行自主控制信贷增长等。因此,面对如此多的变数,今年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中的阶段性“松”或“紧”会相机作出决策。 与此同时,也有学者对央行此次定下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目标表示了担忧。2004年年初,中国政府预计当年广义货币增长将达17%,高于实际增长。这说明中国政府对经济的冷处理起了作用。然而,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减缓货币供应将放慢中国经济增长的步伐。国家信息中心的资深分析师说:“货币供应量增长15%肯定不够。尽管它可以支撑8%的经济增长目标,但却未必足够解决地下金融和失业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