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CCTV《经济半小时》提供
图片由CCTV《经济半小时》提供
图片由CCTV《经济半小时》提供
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张满文家共有两头奶牛,但进入产奶期的只有一头,一天交奶15公斤左右,现在的收购价是每公斤1。73元。这样,张满文家的奶牛一天可为他带来26元的收入。现在,全村养殖户的收入提高了许多。
贾忠旺(村支部书记):我们一个村每天能出售鲜奶15吨,光奶牛一项人均收入1千几百元。
然而,就在牧民们长舒了一口气的时候,为他们解决卖奶难的奶站却遇到了麻烦事。收购人员告诉记者,奶站的钱不好挣,因为他们收购的奶有时候会被牛奶加工企业拒收,而不得不整车倒掉。
收购人员:说倒就倒了,不合格达不到人家的要求,人家就不要。
这位收购人员告诉记者,这个奶站原来是蒙牛公司自己建的,后来私人承包,专门为蒙牛公司收奶送奶。蒙牛公司按照它们收购的牛奶的等级和数量支付管理费。那么,蒙牛为什么会有时候拒收奶站的奶呢?
牛根生(蒙牛集团董事长):凡是不是奶站的牛奶我们不能收,凡质量标准不合格的我们不要,然后只要你不进入我们挤奶站挤奶的我们不要。
牛根生告诉记者,做乳品企业最大的资本靠的是牛奶的品质。要保证品质就必须采取标准化的生产,同时要求牧民的饲养方式也要规范化。但内蒙古的奶牛养殖长期以来是人和牲畜混居在一起,对卫生和防疫不利,所以难免出现牛奶不合格。根本的出路在于人畜分离。这种现代化的养殖方式式成了2004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大力推进的工作。
杨晶主席:因为乳业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如果一旦出现疫情将是毁灭性的
就实行人畜分离,既有利于农民家庭卫生的保障,又有利于牲畜自身卫生条件的提高。
在采访中,听到牧民们现在说到收入,一开口就是几万元的时候,真的很为他们高兴。他们不仅从贫困中走了出来,更重要的是避免了一场危机四伏的生态灾难。对这种变化,内蒙古自治区主席杨晶觉得最宝贵的经验是什么呢?
访谈内蒙古自治区主席杨晶
这里是呼和浩特市新建的一个养殖小区。很明显这是经过统一规划的。在牧民的奶牛养殖区,记者注意到,几十头奶牛集中在一起喂养,饲料库在这个院子的后面。人居住的地方距离这一片养殖区有500多米。
养牛户:畜牧局搞人畜分离,这个比较合理,养牛的空间大了,能多养几头。
这位养牛户告诉记者,人畜分离之后他家养的奶牛增加到30多头,目前产奶的有18头,不管是单产还是总体效益都增加了不少。
养牛户:纯利润一头牛是5700元,刨了开支,那就是纯利润收入六七万(每年)。
杨晶主席:内蒙古的农牧业这几年出现了这种势头,这是非常可喜的,也是一种跨越式的发展,他把纯粹原始的传统的这种畜牧业改为一种工业式的工厂化的这种生产,所以我们讲用谋划工业那样的思路,去谋划我们的农牧业使我们的农牧业尽快走向现代的农牧业的路子。
内蒙走现代农牧业的路子,现在还只是迈出了最初的几步。但它给草原带来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来看看这组数字,到2003年,内蒙古的牲畜总头数是7000多万,2004年接近9000万头。牲畜增加的同时,草场也得到了恢复性增长。植被覆盖面积从1999年的13亿亩增加到了2004年的17.5亿亩。
实际上,内蒙古发展现代农牧业,还不仅仅是养羊、养牛,它还要从农牧业里长出工业,从农牧业里延伸出第三产业。最近几年,有了农牧业的支持,草原上还出现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名牌企业,蒙牛、草原兴发、鄂尔多斯、小肥羊,个个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品牌。草原经济,在内蒙古找到了更新的含义。
记者:刘煜晨 马洪涛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经济半小时》
首播时间:21:35
重播时间:12:30(次日)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