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经济半小时:中国经验系列报道之内蒙古篇(多图)(3)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6日 23:10  CCTV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中国经验系列报道之内蒙古篇(多图)(3)

图片由CCTV《经济半小时》提供

经济半小时:中国经验系列报道之内蒙古篇(多图)(3)

图片由CCTV《经济半小时》提供

经济半小时:中国经验系列报道之内蒙古篇(多图)(3)

图片由CCTV《经济半小时》提供

  张义厚:我这个羊每只产绒量,平均在一斤九两每年,禁牧以前四到五两,每年。

  圈养以后,每头羊羊绒的单产是以前的4倍多。张义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放养的时候,虽然不要太多成本,但是,他养的47头山羊每年产绒也就10公斤左右,按照当时的价格一年的总收入也就刚刚3000多元。但现在的收入说出来让人吃惊。

  张义厚:就是养一只绒山羊,农牧民纯利润是1300元,2003年像我这一户是纯收入是一口人达到21000元,2004差不多还要出售一部分人均31000元。

  从圈养中得到好处的,不仅仅是张义厚一家。我这里有一组数据,鄂尔多斯市2002年人均增收300元,2003年人均增收600元;2004年有望出现更大增长。我们知道,内蒙古向来牛羊齐名,羊和牛是拉动内蒙古畜牧业的两驾马车,内蒙牧民从养羊业上找到了致富的希望。那他们养牛的出路又在哪儿呢?

  倒奶

  张满文是呼和浩特市郊区的一个奶牛养殖户。他一家老小的生活来源主要靠卖牛奶的收入。但老张告诉记者,有很长一段时间,他每天不得不把新鲜的牛奶一桶一桶地倒掉。

  张满文(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牧民):就在收奶的那儿倒地下了不要了。

  在奶牛养殖户的眼睛里,新鲜的牛奶比什么都金贵。那么张满文为什么要把牛奶倒掉呢?

  张满文:那个时候我家产50多公斤奶,50多公斤奶它只能要你30多公斤,剩下的奶就自个儿处理,养的猪、鸡、狗。

  记者:这都喂奶呢?

  张满文:喂得最后这些牲畜不吃奶了,都倒了。

  张满文说,1998年的时候,他家里养了4头奶牛。每天产奶50公斤,但收奶的人单方面定了一个规矩,对养牛户定量收购,也就是说,对每一户牧民交来的牛奶按照比例,只收其中的50%到80%。剩下的牛奶都由牧民自己处理。所以经常不得不把新鲜的牛奶倒掉。当时这个村子有300多户养着1000多头奶牛,高峰时一天倒掉的牛奶有一两吨。那时侯在周遍各村各乡甚至各个旗县,都能看到倒奶的或者用牛奶喂猪的。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区牧民:奶卖不了,挤200公斤奶,我家里留100公斤

  自己就喂猪,再喂点小公牛。

  好好的牛奶,内蒙牧区的养牛户,不是拿来喂猪喂牲口,就是白白倒掉。难道牧区的牛奶真的是多的卖不出去吗?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杨晶给我们道出了其中的原因。

  访谈内蒙古自治区主席杨晶

  记者:在那个时候是不是真的我们市场上,这样一些产品都出现了过剩?

  杨晶主席:应该讲我觉得是结构性的过剩,不是总量的过剩,结构就包括我们对农副产品加工的这种程度,非常低,就是并不是说真的老百姓不需要这一些产品,而是说老百姓需要的产品,不能够进行这种深加工,没有深加工,没有流通企业来把农村的这种农副产品直接推到消费者里边去,也许市场需要不知道你这里有,你这里生产了又不知道哪里有市场,所以这样生产和消费对接不起来。

  记者:你们当时的一个思路是什么

  杨晶主席:我记得当时我们国家人均年消费乳制品的量只有6公斤,当时的欧洲年人均消耗奶,已经达到了180公斤,美国呢240公斤,日本120公斤,印度还80公斤,中国的乳制品市场空间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别无选择,自治区党委政府还是坚定了走农牧业产业化这一个路子,大力发展乳制品、乳业这样一个思路吧。

  杨晶主席告诉我,他从小在内蒙古长大,知道牧民对牛羊有深厚的感情,也知道除了发展畜牧业,内蒙经济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那怎么才能破解这道难题呢?

  内蒙古下定决心要发展乳品行业,怎么才能把市场预期变成现实的需求,帮助养牛户把牛奶卖出去,并且卖一个好价钱呢?先让我们来看看发生在牧区的故事。

  奶站和标准化、农区牧民的变化

  就在1999年的年初,奶牛养殖户们发现,卖奶难的问题出现了转机,牛奶不仅好卖了,还有人为了收奶几乎要动手打架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张满文:两家公司收奶好象都竞争争这个奶呢。

  老张说,原来收奶的单位只有伊利公司一家。但在这一年年初,有一家新的企业蒙牛公司到村里来收奶。所以,牛奶从没人要变成了两家抢着收了。不仅如此,现在卖奶也更方便了。以前卖奶时每天都要挑着担子把几十公斤的牛奶往两三公里以外的马路上送,现在卖奶只需要赶着牛出门走几步路。因为村子里新建了好几个奶站专门收奶。

  张满文:就在村里建奶站,两个公司都在村里建奶站。

  奶站是什么样的?这天早晨八点,张满文牵着自己的奶牛到了一百多米外的奶站。记者注意到,奶站工作人员在给奶牛做了清洁消毒之后,接上了一个挤奶器。挤奶器的另一端连接着一只封闭的奶桶。

  记者:张满文今天上午交的奶有多少

  奶站工作人员:8.6公斤

  记者:他一天来交几次?

  奶站工作人员:两次。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