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财经:布局全球 中国构建港口物流体系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6日 14:18 《环球财经》杂志 | |||||||||
■本刊记者 王羚/文 对大进大出的中国经济而言,整个物流通道的顺畅、高效与否更显重要。而中国外贸进出口的90%是通过海运来实现的。 2004年11月,中国商务部在“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4年秋季)”中预计,中国20
港口经济的吸引 “我们对世界上所有的码头都感兴趣。”和记黄埔港口(HPH)企业事务部总经理吕小霄的这番话充分表明了这位港口业巨头的野心,而这野心正是来自于其对依托港口构建大物流体系的认知。 目前,港口作为水运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过渡点的作用逐渐减弱,作为组织外贸要点的作用日益增强,成为外贸综合物流链中的主要环节。港口的功能也面临着由最初纯粹的货物装卸和集散,向装卸、工业、商业、物流、信息等功能不断扩大。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20世纪亚洲“四小龙”的出现,以及中国沿海、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崛起,都说明了港口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同时,随着经济一体化,生产要素的跨地区流通和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作为对外开放的主要口岸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枢纽,港口在全球资源流通中处于日益重要的地位。 中国布局全球港口 出于同样的认知,水运出身的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远集团”)、中国海运集团(以下简称中海集团)同样也对港口充满了渴望。 2004年12月,中海集装箱船队迈入世界前十大班轮公司,并在香港H股市场成功上市,一举跃升为全球市值第5位的航运公司。在壮大船舶规模的同时,中海集团总裁李克麟正在酝酿大举进军码头业。 中海集团初步目标是建成世界顶级船公司,同时将把对码头产业的投资作为中海新的发展重点项目,计划为旗下的中海码头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码头)再注资50亿元人民币,用于投资国内外重要的集装箱码头项目,以期在2010年前,中海集团在国内外拥有的合资码头集装箱吞吐量从目前的250万—300万标准箱增长至1000万标准箱。 目前,中海码头在美国和中国香港分别设有码头投资公司,另在中国大连、锦州、连云港、上海、湛江和美国洛杉矶投资建有合资集装箱码头。李克麟表示,目前中海码头正在与厦门、广州港方面接触投资集装箱码头,对海外的一些码头也很有兴趣。 对此,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的熊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以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显然已经严重受制于运力瓶颈。在现有政策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的背景下,中远、中海这样的大型企业必然会利用资本市场、不遗余力地加快扩张的步伐,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海外扩张。 2003年9月,中远集团旗下香港上市公司中远太平洋有限公司(简称“中远太平洋”)收购中远全资附属公司中远物流49%的股权,而中远集团仍持有中远物流51%的股权,中国远洋物流公司也将更名为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将中远物流注入中远太平洋,实际上是中远物流变相上市了。”熊萍说。 目前,中远太平洋主要参股了上海浦东国际集装箱码头、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蛇口集装箱码头、上海集装箱码头、张家港永嘉集装箱码头、大连港集装箱和青岛远港国际集装箱、香港内河码头、中远国际货柜码头(香港)等码头经营公司。中远太平洋投资码头的胃口,其实还在不断扩张之中,而且绝不仅限于“中餐”。 2003年9月,中远太平洋还以较同期美国国债高185个基点的息率发行了3亿美元的10年期全球债,筹集的这些资金据称将主要用于港口投资。投资新加坡港口、入股比利时安特惠普港口新码头项目,与纽约新泽西港务局协商,争取发展全球码头项目,中远集团试图通过近20多年的累积逐步构建起自己的全球物流网。 熊萍表示:“抓住行业景气周期、获取高额经济收益的同时增强自身的风险抵抗能力,是国内外行业人士的共识。但目前涉及投资海外港口的中国企业只有两家——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中海是刚起步、扩张快,中远集团则已初具规模、发展稳健。” 作为后起之秀的中远集团、中海集团在整合国内港口资源外,也逐步加大了投资海外港口的力度,试图逐步构建起自己的全球物流网,从而通过网络效应、规模效应最大限度地挖掘物流领域的“黄金”。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