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谭颖 发自北京
本报昨日B1版报道了中国人民银行1月4日宣布的2005年宏观调控指标,M2和人民币贷款的增长分别被设定为15%和2.5万亿元。
国际知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迅速对此作出反应,对央行政策进行解读,认为这传达
出一个信息:相对于2004年保守的政策,以及对信贷的过度抑制,政府希望在2005年保持政策的稳定性。比较一下本年和去年的指标反映出来的政策导向就会发现这一点。2003年底的时候,在M2和信贷增长维持在20%左右的背景下,2004年的M2和信贷增长指标被定在16%~17%,传递出央行强烈的紧缩货币政策信号,2005年的指标似乎强化了稳定的政策信号。
随着中国的结构调整和对外开放的深入,如何把握宏观货币政策指标的量越来越难。以往年份的宏观调控指标都曾被明显地突破了,因此高盛怀疑2005年的指标能否被严格地保持。高盛发布的中国研究报告中强调,货币的价格(利率和汇率)是宏观经济的体温计,也是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工具。如果金融环境持续目前的状况,高盛坚持认为与加息相比,对汇率的控制会更有效地改变这一状况。
高盛首席经济学家梁红相信,在一个短时期内,央行将会很乐意看到信贷和货币供应保持稳定的增长势头。高盛坚持对中国2005年GDP增长率8.1%的预测,并认为,与投资相比,内需和个人消费对GDP的增长推动作用会逐渐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