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侯雪莲、万云、孙晨、温秀、刘福兴、于东辉、李健、谢红玲 李靖、张火召虎、崔毅
寻找产业前行四个路标
在2002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中,起带头作用的是住宅、汽车、电子通讯、基础
设施建设等行业,然后拉动了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机械、石化等具有中间投入性质的产业,再拉动了电力、煤炭、石油等能源行业和铁路、公路、港口等运输行业。在这一新的产业增长格局中,出现了一批增长较快的产业,也被称为“主导产业”或“高增长产业”。从这些产业中,可以观察到一些值得重视的重要特征。
第一,新的高增长产业中的住宅、汽车、电子通讯以及其他消费品产业,是以满足大众消费需求为目标的。这些产业的产品所满足的不仅是少数特定阶层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日益增长的大众需求。尽管从一个年度看,能够买房、买车的是一个占人口比例不大的收入较高的人群,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这些人群的数量及其对经济增量的贡献相当可观,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个群体将越来越大。
满足大众消费这一特征,将会使增长具有扎实的基础,有效防止全局性、持续性“泡沫”的出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的生活、工作环境,也部分地提供着服务性消费的功能。
机械、化工、钢铁、建材、煤炭、电力等产业属于生产中间产品的产业,它们的增长将受制于上面提及的直接满足大众消费的产业的增长。当然,这样的产业关联状态是以市场有效起作用为条件的。
第二,作为这一轮经济增长“龙头”的住宅、汽车等产业,具有相当长的较快增长周期。根据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大国经验,当汽车产业进入大众消费阶段后,将保持长达20~30年的较快增长。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加速时期,有关研究显示,现有城市居民的居住水平提高和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将会拉动住宅产业至少20年的较快增长。由于住宅、汽车属于10万元级的产品,其价值量远超过其他消费品,它们较快增长的长周期特性,将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奠定最重要的基础。电子通讯产业由于设备制造的下滑而较前几年的增速有所降低,但消费类电子通讯产品的高速增长对这种下降势头有所抵消。农村进城人口对电子通讯产品的消费增长和技术快速进步导致的产品频繁换代,将会支持电子通讯产业在今后四五年继续保持增长强势。与近年呈现出的趋势相似,家电产业今后可能呈周期性波动走势,相关的影响因素包括:农村进城人口消费增长、新产品换代和国际市场份额变动等。
第三,新一轮增长中产业竞争力将更多地与产业集聚紧密相关。产业集聚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在工业发达国家,竞争力强的产业通常采取集聚的方式。
美国哈佛大学以研究竞争战略而著名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战略》一书中,通过对十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集中表现在这个国家以集聚形态出现的产业上。近些年来,产业集聚在我国发展迅速,特别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集聚使诸多产业的成本大幅度降低,竞争力因此而得到显著提升。
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将会进入一个产业竞争力与产业集聚密切相关的阶段,某一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将会具体体现于某个产业集聚的区域。这样的区域,既可能是某个产业具有传统优势的地区,更多的将是新创优势的地区。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和重组将会成为经济增长中的重要现象。这意味着,在某些产业具有传统优势的地区,如老工业基地,当相应产业出现发展机遇时,该地区未必能够分享这种机遇。关键在于能否形成与市场经济具有一致性的产业集聚条件。
第四,新一轮经济增长中产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将促进几大城市带的形成和扩展。多年来在城市发展问题上争论颇多。现在看得越来越清楚,基本趋势不是重点发展某一类城市,而是若干个包含了大中小多种类型城市的城市带或城市圈的形成和扩展,大多数人口和资源将会集中于这些城市带或城市圈。
与国际经验类似,我国沿海地区的几大城市圈和内地沿交通干线的若干城市带正在形成之中。新一轮经济增长中,一批高增长产业快速成长,将会加快上述城市化进程,二者之间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
新的高增长产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专业化分工程度的日趋深化。过去包容于一个企业内部的上下游生产环节,越来越多地分解在不同的企业之间,一个企业往往专注于产业链条中的一个环节,甚至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主机厂的外部采购率因此而逐步提高。专业化分工深化后,产业链条的运转对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显著加强。从时间上计算,一个产品真正处于生产制造环节的时间只占少部分,大部分时间处在研发、采购、储存、运营、销售、售后服务等阶段。这一特点在技术含量、附加价值较高的电子通讯、汽车等行业表现得更为突出。
由于服务业大都依托于城市,新的高增长产业对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巨大需求,将为城市发展提供重要动力。近些年来,出现了不少产业与城市“共生”的典型案例,如香港、深圳的城市功能与东莞的电子通讯产业发展,上海的城市功能与昆山的电子通讯产业发展等。各地在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寻求“产业支撑”的问题,新的高增长产业的快速成长,将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更多机遇。刘世锦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研究员)
产经史记
1984年~1986年
1984年,中央作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全国性改革从此大潮涌动。这一年的5月至11月,四通、信通等中国第一批IT企业相继成立。
1984年10月10日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轿车生产厂——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资合同正式签署。
1985年国内首度提出房地产业的概念,随后的很长时间里各地都以集资建房为主。
1986年3月,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即“863”计划启动。
1986年,国家颁布实施了《土地管理法》,并建立了与所有土地使用部门脱离的、直属于国务院的国家土地管理局。
1987年
11月,国务院批准国家土地局的报告,确定深圳、上海、珠海、广州、天津、厦门、福州此后又扩大到海南省的一些城市等城市为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试点城市。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由此从决策阶段进入了实施阶段
12月28日,深发展银行宣布成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股票的商业银行。
1988年
7月28日,全国13种名烟、名酒价格放开,一瓶酒可以卖到300多元、一条烟标价100多元,这相当于或超过普通居民一个月的工资收入。
11月1日,《破产法》实施。
爆发蚕茧大战和棉花大战:各地政府为了防止蚕茧、棉花在收购环节外流,各出奇招,如大幅度提高收购价,出售百公斤皮棉就奖励柴油或化肥若干斤,甚至交易还没开始就支付40%订金。
1989年
全国性治理整顿、压缩投资规模,使一味靠扩大生产、提高产值的企业陷入困境。银根紧缩,能源、交通、原材料紧张,市场疲软。
8月,国家征收彩电特别消费税,引发彩电业第一轮价格战。
1990年
“市场依然疲软”是概括1990的市场状况的最佳词汇。
亚运会在北京举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条例》实施,土地交易行为获得法律承认,国务院55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对土地交易以法律方式予以承认,房地产业这股商业力量才开始前所未有的纵横捭阖。
1991年
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是这一年的主旋律。中央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转变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让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改造、自我发展。
这一年产业政策向重工业倾斜,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向重工业倾斜的直接或间接的产业政策和措施,如限制团体购买奢侈品、紧缩信贷、提高粮食和食油价格,制定了优惠政策刺激海外投资从加工业转向大型项目和优先发展的产业,鼓励零部件进口、限制成套设备进口,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十一项措施”、制定“双保政策”等等。这些政策促使中国的重工业产值开始回升。
1992年
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
商业合资不再是禁区。上海首次批准上海第一百货集团与日本八佰伴国际集团共同开办“上海第一八佰伴有限公司”,中国第一个中外合资大型零售商场获批准。
1992年是地产业进入泡沫期的前夜,上千亿元的房地产资金“飞蛾扑火”般地投向几个地区,海南至少800亿元,北海300亿元,惠州150亿元,这些资金中很多都是从银行里贷来的。
1993年
中国出现首家吃“高价螃蟹”的医院——浙江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主动放弃国家每年165万拨款,首次试行收费浮动改革,价格标准平均上涨20%~50%,医院整体服务质量提高不少。
颁布《反不正当竞争法》。
1994年
1月1日,中国实行新税制改革。涉及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流转税等等一系列大调整。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在人大八次会议上通过。
7月4日,中国第一个汽车产业政策公布实施,鼓励发展轿车。
10月27日,《广告法》实施。
合作建造的180万千瓦大亚湾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营。
1995年
保险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施行、《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制作完成。
5月1日,正式启动五天工作制,国内旅游开始迅速发展。
5月,中国出现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瀛海威公司。
1996年
“软着陆”宏观调控成功,抑制了“房地产热”所产生的负面效应的发展,房地产业开始走向理性健康发展的轨道。
洋彩电大举进军国内彩电市场。3月26日,长虹全面降价18%。
7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改建为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实行分业经营,下设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和中国再保险有限公司。也在这一年,保险业“五龙入市”:华泰、泰康、新华、永安、华安5家商业股份制保险公司获准设立。产险、寿险分业经营开始运作。
1997年
1月,邮电部决定在全国实施邮电分营。
中共十五大胜利召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中国民航当年接收新飞机51架之多,又新订购飞机101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订购飞机最多的一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这个《决定》的出台启动了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1998年
3月25日,7月1日,11月7日,央行三降利率,国家鼓励个人消费贷款,车市、房市从此抬头。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当时的国家机械局主持了《轿车行业价格自律公约》签约仪式,全国最主要的十几个厂家全部联名。
11月18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中国保险业从此结束了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的历史,有了独立的监管机构。
VCD产品在经历了市场导入期、成长期之后达到顶峰——销量高达1400万台——但亦开始了由“极盛”向“极衰”的迅疾演变。
中国民航全行业巨额亏损,产业发展元气大伤。
我国开始推行“货币化分房”,成为房地产市场发展真正的最大动力,并有效避免了90年代初的房地产发展的有供无需、凭空炒作的弊端。
1999年
2月,国务院通过中国电信重组方案,中国移动集团、中国电信集团及中国卫通2000年前后相继挂牌。4月,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成立。
神舟号飞船试飞成功。
长江停运、黄河污染,生态经济警告可持续发展。
“十一”期间,首次长假带动了旅游消费井喷,人们第一次看到了黄金周的黄金效应。《中国经营报》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盛况,还率先提出了“假日经济”的概念。(见1999年10月5日《过节刺激消费,放假带动内需》)
12月,国务院再次成立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时任副总理的吴邦国任组长,并成立了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
2000年
3月17日,“铱”星公司被宣布破产,耗资57亿美元的“铱”系统最终走向失败。“铱”星公司的全球卫星通讯系统是1998年11月全面建成并正式投入商业运营的,“铱”星公司在世界各地广设分公司,并拨出庞大的财务预算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广告宣传。但是不久,“铱”星公司在项目论证上存在的严重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成为一个典型的科技太过超前现实生活的失败案例。
建设部允许房地产企业上市,地产行业迎接商品住宅、零售、联盟时代。Shopping Mall在中国进入发展期,这时的百货业和超市发展都进入了一个关键的时期。
4月13日,新浪在纳斯达克上市。3个月后,网易、搜狐先后上市,网易上市当日跌破发行价。同年4月,联想集团分拆为联想电脑与神州数码两家公司。
本年度保暖内衣大战,盈利的企业不超过10家,产品积压多达800万套,直接导致2001年时有近三分之二的保暖内衣企业退出了这一竞争惨烈的市场。
2001年
彩电企业相继发布年报,全行业陷入亏损边缘。经历了几年价格大战之后,中国彩电业终于元气大伤。
互联网全面落潮。网易停牌、搜狐跌破1美元。
7月,我国移动电话用户飚升了10倍,总数达到1.206亿户,用户总数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8月,北京成功取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
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生效,成为世贸组织第143个成员。
2002年
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全面实行药品的专利保护。
5月16日,中国电信宣布再度拆分,原中国电信分成南、北两个部分。
7月,国土资源部发布11号令,要求除特殊情况外,停止土地协议出让,土地交易一律以“招、拍、挂”的市场化形式进行。
10月11日,民航重组六大集团——中国国际航空集团公司、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以及三大航空保障集团——中国航空信息集团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器材集团公司。从2001年4月到2002年10月,重组方案落地前后历时一年有余。
年底,五大发电集团成立,两大电网公司挂牌。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为核心的改革,正式走向前台。决策者们的初衷非常理智:要通过拆分,摸一摸“电老虎”的“屁股”。
截至年底,国产手机市场份额首次突破30%。
2003年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宏大战略起步。
1月1日,根据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我国医药零售系统将基本对外资放开。
央行121号文件出台,为防范金融风险,对房地产商开发项目自有资金比例的要求开始抬高。
5月2日,中国彩电遭遇美国反倾销败诉。
6月30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正式签署。
10月,“神五”成功返回,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强国时代。
10月,国内棉花价格出现井喷行情,年初还是近万元一吨的棉花涨到了18000元/吨,而且每吨已高出国际棉价1000多元,国内棉纺企业的承受能力已经到了极限。
2003年,中国汽车工业实现了70%增长率的大井喷,汽车销量逾400万辆,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同年7月15日,中国汽车以丰厚的业绩纪念了它的五十周年生日。
2004年
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从1月开始,钢铁、石油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
从2003年年底到2004年,携程、E龙、TOM、灵通、盛大、金融界等一批专业网站在纳斯达克上市,同时,3721等一批网站被国际巨头收购,大笔融资注入互联网企业,资本市场重新关注起中国的互联网市场。网络游戏业务蓬勃兴起。
截至2004年8月,中国的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3.15亿。
截至10月末,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其中105家已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
10月28日,中央银行宣布了9年来的第一次加息。
12月11日之后,中国零售市场将全面对外资开放,不再有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
资料整理:杨清山 胡柳 本报记者孙晨等
我们为什么要记录﹖
我们为什么要做产经史记 ?
常言道,
以史为鉴,知古明今。
1985年1月5日,
本报诞生伊始就与中国的产业同风共沐,
弹指20年,
中国的产业经济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20年的曲折轨迹,
各行业跨过的沟沟坎坎。
我们关注,我们记录
这个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的历史图景,
我们成熟,我们客观,
本报恒以持之的独特新闻精神。
在我们的产经报道中,
既有“热闹”中从新闻一线的传回的滚烫文字,
又有“冷寂”中独特不群、烁如寒星的深刻睿思,
是产经事件垒聚了今天的格局,
是产经风云吹皱了产经的波澜。
以产经史记为名是因为
我们相信
一部属于中国的产经史记应该形成
从《春秋》到《左传》,
从《史记》到《资治通鉴》,
五千年的史志偏重的皆是政坛风云,
但是,2005年的今天
在《中国经营报》诞辰20年的日子。
我们应该为大家推出这部产业经济史,
因为,这是一个辉煌的历程,
又是我们的亲身经历。
家电
定格——价格战
“价格战”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彩电业,其始作俑者则是当年的彩电大王——长虹。
1989年8月,国家征收彩电特别消费税,当时的长虹公司总经理倪润峰根据市场形势,率先在国内做出彩电降价300元的决定,启动停滞的彩电市场,打破了销售僵局,使资金快速回笼,救活了当时已经陷入困境的长虹。
1996年面对洋彩电大举进军国内彩电市场,倪润峰再一次拿起价格武器。1996年3月26日,长虹全面降价18%。这看似疯狂的举动,进一步扩大了国产彩电的市场占有率,挤垮外国品牌彩电在中国的强势地位。
在此番价格大战中,赢家不只是长虹,而是中国彩电业。就像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彩电业的价格大战在成功击退洋品牌进攻的同时,整个行业规模迅速扩大,甚至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倪润峰当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希望通过囤积彩管来调整整个产业的供求关系,但这1998年的这次“大手笔”却成为长虹由盛至衰的转折点,并对整个行业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
旁白:按照倪润峰自己的说法,正是《中国经营报》1999年1月19日头版头条《彩电价格降不降十日之内见分晓》一文打乱了他整体部署。据倪润峰介绍,在这篇文章出来之前,长虹的日出库已经到了6.2万台。那篇文章一出来,没两天,日出库回落到了4万多台……倪润峰认为这篇文章,使长虹市场受挫,也使全彩电行业市场受挫。当然,报社并不希望因为一篇文章对一个企业造成如此之大的损失;但媒体的角度与企业的利益恐怕很难统一。
定格——2000年彩电峰会
由于彩电业在上世纪90年代频频以“价格战”的手段比拼规模,整个行业利润捉襟见肘,共同的利益促使几大生产企业坐下来共同商讨“限产保价”的问题。
2000年6月9日,彩电业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一幕——彩电峰会在深圳五洲大酒店举行。
这时候,包括TCL总裁李东生、康佳总裁陈伟荣、创维总裁黄宏生、乐华董事局主席吴少章、厦华总经理郭则理在内的主要几大彩电品牌的老总,都深刻地认识到,彩电业如果再靠这种无止境的规模竞争、无序的价格战打下去的话,最终就只能是死路一条。曾经在市场上杀的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们,终于决定平心静气地坐到一起,希望以“价格联盟”的方式保护中国彩电业的未来。然而对这次彩电峰会,倪润峰毫不客气地评价道,“自己种的苦果自己吃!”
中国彩电的几大巨头能够自发的坐到一起,这是中国彩电业前所未有、以后也不可能再有的事件了。几位彩电巨头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但至今令记者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这几位最熟悉市场经济规律的老总,会发起那么一种与市场经济相违背的活动,而且还在全国各地上百名新闻媒体面前——那是记者记忆中,全国家电记者最完整的一次“聚会”。
旁白:如今回忆起来,这些彩电大佬们也会哑然失笑吧。彩电峰会的结果如倪润峰所料黯然收场:联盟价格违背了公平竞争法则,遭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警告;同盟企业也心口不一,熊猫、厦华在国美的策动下率先跳水,彩电联盟不攻自破。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是,国美以击破“彩电联盟”的形象一夜成名,商业资本重新抬头,家电行业由此进入了一个由流通渠道作主的时代。
定格——2004年换人
2004年7月,年满60周岁零5个月的倪润峰离开了自己打拼了35年的长虹,本报对他此次退出的评语是:“壮志未酬身先退,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一决定是由国资委宣布的,其理由是“年满60岁,到了退休的龄”。
2004年,离开的不只是倪润峰——彩电业惟一一个民营企业领导、原创维集团总裁黄宏生,则以一种更难以预料的方式暂别:2004年12月,创维(香港)数码公司发布公告,宣布黄宏生辞去总裁一职,转任非执行董事。事件的起因在于,12月2日创维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宏生与其弟弟黄培生被香港廉政公署起诉挪用公款,涉款总额为4800多万港元。此案件将被押后至2005年3月2日再提堂。这件事无论对黄宏
生个人,还是创维这个品牌未来的走向,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侯雪莲
聚焦——平板新世界
2004年底,值得高兴的事也有。12月16日,青岛海信集团高朋满座,共同庆祝35周年庆典——三十五年,对中国企业而言,是一个不短的日子。对于彩电业的未来,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认为,彩电业已经进入摩尔时代,其未来在于以液晶、等离子彩电为代表的平板电视。
12月20日,长虹公布了酝酿已久的《平板战略白皮书》,宣布全面进军平板领域,争取在两年内成为世界三大平板电视提供商之一,从而实现“数字长虹”的战略转型。
除长虹之外,TCL、康佳、海信、创维及日本索尼、东芝、夏普、松下、韩国三星、LG都在紧盯这块市场。在这场争夺中,日资品牌暂时占领了技术的优势,但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品牌最终会通过成本优势赢得更大的市场。
未来20年,目前能够看得到的彩电业的机遇有两个,一个是数字电视,一个是平板彩电。
保险
定格——友邦的“跑街先生”
1992年,台湾保险人徐正广先生受命到中国上海开设分公司。他拎着一个皮箱,带着他在台湾的两位同事,住到当时南京路上豪华的波特曼酒店,在一个还破了一个洞的桌子上铺上一块桌毯,就开始了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的人员招聘工作。
友邦的第一批保险代理人经过徐正广亲自培训后,开始进行登门造访销售保险,他们销售的第一份保险单是一份交费18元的一年期意外险。友邦保险的代理人队伍在短短几年间迅速扩大,最多达上万人。这批一年四季穿着正装、提着硕大的公文包,目光炯炯四处寻找推销对象的人被上海人称为“跑街先生”。
1998年,友邦保险搬到上海外滩17号楼。2002年6月,友邦保险率先进入北京保险市场。友邦保险北京分公司已是友邦保险在中国多个分公司之一。
旁白:友邦保险(AIA)是中国市场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它的到来,不仅带来了世界先进的保险经验,也给中国保险业带来了全新的营销概念。
定格——平安海外军团
2001年,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总精算师斯蒂芬·迈尔(Stephen T. Meldrum)先生荣获国家外专局颁发的国家“友谊奖”,这是金融保险业首次有人上榜。迈尔荣膺该奖项在于他在平安工作期间对于新产品开发、精算学培训和投资团队建设方面所做的突出贡献。迈尔原是美国林肯金融集团高级副总裁,他只是平安招募的海外军团中的一位。从1995年开始,平安公司在近6年里网罗了一大批国际化人才,在平安集团管理层中,最多是引进的国际化人才占到一半的座席。而在各一线的管理层中,这个数目达到了100多位。
2002年10月8日,在上海静安广场的平安大厦里,在《费加罗的婚礼》的乐曲声中,汇丰举资6亿美元入股平安,成为平安的第一大股东,而平安的净资产由2001年底的64.5亿元飙升至人民币120亿元。时任平安集团首席财务官汤美娟是平安汇丰并购攻势的推动者,她也是平安海外军团的重要一员。
2004年6月24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整体海外上市,大获全胜。首日香港交易所挂牌价10.5港元,成交20亿港元,位列当日成交榜首。平安此次集资净额143亿港元,是2004年上半年香港市场最大规模的公开招股。平安保险也将是继中国人保财险和中国人寿后内地第三家在海外上市的保险公司。在平安上市过程中,时任平安集团首席运营官张子欣是另一位推到台前的外籍高管人员。
旁白:在中国保险业市场化进程中,平安保险被称为市场急先锋。它建设保险控股的金融集团、建立公司治理模式、它富于创新的勇气和才干,不断创新新产品、引进国际化人才、吸引外资股东、创建品牌管理工程也许,平安从1994年引进摩根和高盛两家外资股东,1998年开始引进外脑和国际化人才后,它就开始了预演海外上市的大戏。在众多投资人对平安上市故事的认可和赞许中,平安集团管理层的国际化是最大的亮点。
定格——中国保险第一股鸣金
2003年11月6日上午10时,随着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唐运祥举起香槟祝酒,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大厅掌声四起,备受关注的内地金融机构海外上市第一股——中国人保财险(上市代码HK·2328)正式在港挂牌交易,由此成功拉开了内地金融业进军海外资本市场的序幕。
人保财险上市首日交投踊跃,开盘价为2.45港元。6日下午,令唐运祥喜上眉梢的是:上市定价1.80港元的股票已上涨至2.70港元,中国保险第一股——人保财险首日上市大涨50%,这一结果表明这只金融股已成为人们争相购买的股票。
旁白:对于中国人寿和平安保险来说,人保财险发行成功将是个好兆头,因为这两家大型中国保险公司也准备在接下来几个月上市。
中外保险人共舞的历史
中国国内的保险业务自1980年才恢复,但仍处于计划体制。
1985年至1994年,中国保险市场处在起步阶段,当时全国性的市场主体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和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三家,全年的保费收入也只有区区五六百亿元人民币,人保的市场份额居绝对优势。
1995年始,中国保险业新一轮的改革开放蓄势待发。一方面,作为市场龙头老大的人保正在酝酿自身的机构体制改革,一批新的股份制保险公司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另一方面,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挟崭新的个人营销理念冲击着中国保险市场,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在1995年随后的10年间,中国保险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统计,在这10年间,中国的保费收入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截至2004年9月,保险业总资产过万亿大关,达到11308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10162亿元。保险市场主体不断增多,截至2004年9月,已开业的保险公司和正在筹建的公司已超过80家,已开始营业的外资(包括合资企业)保险公司已超过中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已达1000多家。
2004年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三年的过渡期。随着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更多的地域迎来更多的保险主体。这期间是外资保险巨头积极投资中国保险市场的时间,也是中国保险公司走出国门,到海外保险市场寻找资本财富和知识财富的时期。
“到中国保险市场投资!”已成为国际金融巨头们拓展国际市场最主要的目标。虽然目前外资所占的市场份额约2%,但外资保险股东大多为世界500强企业,资本的实力加上上百年的历史,它们未来的渗透力不可小视。资本的融合已经使来自欧洲、美洲和亚洲地区的保险专家成为中国保险市场的一分子,而中国保险公司也在与高手下棋的过程中迅速提高自己的段位。
保险是中国金融业最早开放的行业。伴随着中国保险逐渐走向市场化的进程,外资保险资本不断加快投资中国保险市场。保险20年间,其实是中外保险人共舞的历史。万云
银行
片头曲:
银行改革,沿着公司治理的方向走来
银行的改革从机构改革开始。1984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以及下属的各级人民银行机构加挂了中国工商银行的牌子。根据国务院《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北京市分行作为全国试点单位之一,开始了银行体制改革工作。因此,中国工商银行成立的20年,也是中国银行机构改革20年最重要的载体。
在20年银行机构改革的过程中,一批股份制银行相继成立,最早的交通银行、华夏银行、到后来的中信实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股份制银行,所不同的是,这些股份制商业银行从一开始就按照公司治理的方向建行治行。
公司治理的概念是从国际上引进的,很多人都认为,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更是我国银行业改革过程中首先要建设的框架。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说:“很多研究表明,公司治理良好的企业往往具有更佳的经营绩效;公司治理越健全有效,其融资成本越低,股价表现也往往更好。”
定格——银行卡
“刷卡”在1988年的上海外企是一个非常时髦的话题。现已在美国工作的臧小姐回忆她那时因为有一张可以在高档酒店消费的卡片,仍然流露公主般的神情。
而臧小姐当时所工作的是一家美国公司,主要负责接待来自欧美的重要客户,臧小姐当时使用的是一张运通公司卡,老板给他这张卡片,就像把一个公司出纳悄悄揣在她银包里,每月的账单会寄到公司,老板能很清楚地了解臧小姐到哪里消费,消费多少,财务支出明细一目了然。
旁白:一张银行卡演绎银行业变迁,1985年我国开始发行银行卡,初期由于几家发卡银行各自为政,分散经营,银行卡发展步履维艰。1986年中国银行首家推出我国第一张信用卡——外汇长城万事达卡,信用卡先消费后还款,其后,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扩大,带有MasterCard(万事达卡)、Visa(威士卡)、American Express(运通卡)、dinner Card(大来卡)等标识的卡片都可以在国内高档消费场所刷卡消费。
2001年,由多家金融机构共同出资组建了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中国银联的业务范围是在中国境内把各个会员银行、特约商户和ATM机连接起来,来为国内银行和持卡人提供跨行和跨地区的交易。
定格——爱立信倒戈
金融创新是有近百年历史的外资银行的一大战略。2002年4月,南京“爱立信”事件就给中资银行来上了第一堂示范课。所谓“爱立信”事件,缘起于爱立信向它贷款的中资银行申请一笔国际保理业务的贴现,但打了两年报告都未果,因此爱立信“倒戈”能提供这种紧急资金支持的花旗银行。
因为机制造成的效率缓慢,已经让客户不能忍受,现在客户有更多的选择,当然就会寻找更有服务性的替代对象。一位专业人士认为,外资银行进驻带来的好处是,会促使中资银行用较短的时间赶上经营管理水平更为先进的外资银行。
旁白:“爱立信事件”后,各中资银行包括决策机构震动很大, 在较短的时间内,人们看到,一直苦于无政策支持的各中资行掀起了开办国际保理业务热,悬而未决的问题在花旗的刺激下迎刃而解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随之而来的是,央行的相关决策程序也开始做出调整,主要表现为审批权逐渐向核准权转变,以求给中资银行更为灵活的业务创新机会。各中资银行的业务创新产品也就此不断涌现,从国际保理业务到票据业务、基金业务、银行卡新产品以及一些理财新品种,短短半年多时间,中资银行创新的速度令人惊叹,不得不承认这是外资样板在起作用。
定格——国有银行改革三步曲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将分三步来实施:一是消化历史包袱,进行财务重组;二是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三是创造条件公开上市,最终接受市场检验。”银监会主席唐双宁如是表述国有银行改革的三步曲。“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任重而道远。”万云
旁白:2003年,我国政府下决心进行银行改革,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说:“国有银行改革,既是鉴于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也是降低国有商业银行当时高达40%至50%的不良资产的需要,同时也是转变国有大型企业经营机制的需要。”2004年,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经过财务重组、机构重组,到2004年秋季,两家银行的股份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政策拉动旅游
继1979年小平同志表示“民航、旅游很值得搞”,要“以发展旅游为中心”、“突出地搞,加快地搞(旅游、民航)”之后,经过10年的蓬勃发展,入境旅游市场逐渐形成一定规模。1992年,国家旅游局准备在北海开发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夜总会”,消息一传出,立刻就有50多家投资单位跑来洽谈合作。局长刘毅表态,“只要不嫖、不赌、不吸大烟,其他都可以考虑,做一些试验”,而这个史无前例的夜总会计划总投资达到78亿元(见《中国经营报》1992年11月24日的相关报道)。
1995年5月1日,随着五天工作制的实施,国内旅游开始迅速发展。1999年“十一”期间,首次长假带动了旅游消费井喷,人们第一次看到了黄金周的黄金效应。《中国经营报》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盛况,还率先提出了“假日经济”的概念(见1999年10月5日《过节刺激消费,放假带动内需》)。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让整个行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目前一切都在恢复中。
影响医药产业的五个GXP
GMP - 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MP是世界各国对药品生产全过程监督管理普遍采用的法定技术规范。
GSP - Good Supply Practice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GSP是控制药品在流通环节所有可能发生质量事故的因素,从而防止质量事故发生的一整套管理程序。
GCP - Good Clinic Practice 药物临床实验管理规范。
GLP - 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GLP是关于药品非临床研究中实验设计、操作、记录、报告、监督等一系列行为和实验室条件的规范。
GAP -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1998年1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海口会议第一次研讨GAP,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以32号局令颁布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AP),并于2002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但由于中药材种植涉及医药、农业等多个领域,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复杂繁多,该规范仍在探讨中。孙晨
旅游
定格——黄山
黄山旅游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中国景区发展的一个缩影。而黄山的保护和管理至今依然是中国景区治理的典范。
1979年7月,75岁高龄的邓小平登上了黄山之巅。这是一次不寻常的登顶。
“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是你们发财的地方。”正是邓小平的这番话,极大地推动了黄山旅游的发展。
旁白:对中国的许多景区而言,世界遗产既是一顶令人惊羡的桂冠,也是一个教人发怵的“紧箍咒”。
然而由于只是盲目建设,忽略了管理,终于招致了1991的“10·18”案件。当时的管委会在试图制止当地农民的尾随兜售,强买强卖过程中和当地农民发生了动手事件,震惊海内外。
就在那个时候,胡来春、黎志等一批年轻干部受命危难,开始励精图治。综合治理逐年上去了,管理严格了,但下一步向何处去?担任黄山管委会副主任并分管园林、规划和经营的他提出了“山内用减法,山外用加法;数量用减法,质量用加法”的治理方针,并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善黄山的管理状况。随后的很长时间里,有相当多的景区管理者到黄山挂职锻炼求取管理“真经”。
旁白:黄山的加减法不失为保护世界遗产的先进经验,但直到今天,围绕遗产的保护和建设所产生的争论和是非在国内的许多世界遗产地依然此起彼伏,难解难分。
到了1996年,黄山又碰到了新的问题。因为建宾馆、修索道,欠了银行1.8亿元的贷款。当时的黄山不上税、不还贷款也刚刚能够发工资,根本没有多余的发展资金。而一旦要还本付息,脆弱的资金链就会断掉。怎么办?在国家旅游局和省、市政府的支持下,黄山发起设立了股份公司,通过发行B股和A股来募集发展资金。但即使是今天,风景区门票能否上市也是存疑的,但当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治理模式,成功地完成了上市筹资的任务。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剧烈地震荡。当时《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风景区上市搞私有化》的文章,并刊登上黎志的照片,把黄山推向了风口浪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国有资源不一定国营经营才好,股份制、外资、民营也未必不行”,“要知道在我们上市之后的1999年,黄山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梅利娜·迈尔库里文化景观保护与管理国际荣誉奖’,可见,上市并不意味着破坏,只要政府部门把规划做好、管住就可以。”黎志如是说。
旁白:黄山经验很快传播开来,全国的景区纷纷想要效法。但只有峨眉山“抓住机遇”实现了门票捆绑上市。之后陕西西安兵马俑上市经八部委调研后受阻,风景区上市的做法被建设部叫停。
(感谢原黄山管委会副主任黎志的友情支持)温秀
医药保健品
定格——OTC
1987年,伴着电视里“两片!肠虫清”,这个首次出现在电视中的简洁药品广告词让中美史克的肠虫清——这个OTC药几乎一夜间在中国家喻户晓了。早在1984年,中美史克就踏入了中国医药业领域,并且把OTC概念引入中国,然而,在老字号、老品牌药品靠口口相传、自然销售吃饭的时代,中美史克打开了营销意识的禁锢,带来了西方市场常用的OTC药以广告促销的新方式,肠虫清坚持广告营销的手段获得了成功。
定格——三株与巨人
从1986年到1994年,中国的保健品业涌现出了第一轮淘金的“牛仔”:太阳神、娃哈哈、中华鳖精、沈阳飞龙、哈慈、金王花粉等都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随后,保健品行业进入了衰退期。
1994年8月,吴炳新、吴思伟父子在山东济南扛着“三株口服液”的大旗冲杀进来。除了大量运用电视垃圾时段广告轰炸,三株还极为大胆地创出一条“让专家说话,请患者见证”的道路。三株首创专家义诊的行销模式后来成为一种这个行业的主要套路。而“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更是把低廉的人力成本优化到极致。
然而很快,三株内部所崇尚的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造成了种种类似“国企病”的绝症。1996年9月,“八瓶三株口服液喝死一条老汉”的爆炸性新闻,对于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中的三株公司无异是毁灭性的一击。
旁白:
一家年销售额曾经高达80亿元——迄今中国尚无一家食品饮料或保健品企业超过这一纪录——累计上缴利税18亿元、拥有15万员工的庞大“帝国”就这样轰然倒塌,淡出舞台,竟听不到一声惋惜和同情。
不同于三株的灰飞烟灭,巨人则有了涅 的机会。
早在1993年,保健品行业杀入了一个追求暴利的风云人物——先做电脑、后炒楼花,“圈出”1.2亿元的史玉柱。1995年5月18日,他一次性推出电脑、保健品、药品三大系列、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保健概念的30个新品广告,这可能是中国企业历史上广告密集度最高的一次产品推广活动。一时间,暴风雨般的广告、新闻炸弹疯狂地倾泻而下。
旁白:
1997年1月12日,数十位债权人和一群闻讯赶来的媒体记者来到巨人集团总部,讨债的讨债,曝光的曝光,随后“巨人”轰然倒塌。这一年的结局令史玉柱痛苦不已。刘福兴 孙晨
回放——政策背景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医疗卫生形势就不容乐观,药品市场管理混乱,百姓医疗费居高不下,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等资源短缺情况突出,卫生事业整体缺乏活力。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1998年又发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这两个《决定》的出台标志着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巨轮开始转动。
1998年开始的首轮医疗改革在这样的形势下实施的是“总量控制、结构调整”,使一度快速增长的医疗费用增长势头得到控制。应该说,这一轮改革是侧重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却并没有提及产权的变化。实际上,这个阶段并没有进入到改革的实施阶段。
1999年6月1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局长令印发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2000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从2000年开始,中国的医改才开始进入了一个有实质性变化的阶段,大的变化就是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六部委《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另外还对医疗机构进行分类管理。国家开始公开承认允许营利性医院的出现。
2001年2月28日正式颁布了新的《药品管理法》,该法已于2001年12月1日起实施。这次颁布的新《药品管理法》与原《药品管理法》相比变动很大:依照新法规定,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只需经国家相关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一家许可就可以到工商管理部门申请领取“营业执照”,改原来的两证一照制度为一证一照,大大简化了开办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审批手续;统一了药品的审批权,药品的审批权归属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取消了药品地方标准;将GMP、GSP认证制度纳入了药品监督管理体系等等。国家赶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前夕修订出台《药品管理法》,对进一步加强监管,规范市场,顺利与国际接轨,保护人民健康权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商业
定格——百货商场
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百货业生意“最好”的时期,他们靠着短缺环境、垄断政策、中心地段创造了这个行业“只赚不赔”的神话。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化,尤其是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居民购买力水平的较快幅度跃升,客观上要求由货色品种齐全、购物环境优雅、附加服务功能完善的大型百货商店成为市场零售业态的主角。于是,真正的现代百货业出现了。1992年,北京燕莎友谊商城、赛特购物中心的开业成为北京现代百货业的代表。次年,上海东方商厦也以现代百货业的姿态给上海消费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购物感觉。
从1990年到1995年,百货业新店数量迅速增加,老店也纷纷改建扩建。最典型的是北京东四人民市场,1988年改建之后带来了良好的效益,两年半就还清了贷款。1995年以前,是中国百货业的黄金时期。数据显示,1991年,销售额过亿元的大型百货店为94家,到了1995年就增加到624家,增长了6倍多。到1997年,这一数据达到800家。
旁白:
物极必反,宏观经济呈现有效需求不足的态势,各地的大型商厦效益明显下降,问题开始暴露,1996年,可以算是中国百货业发展的分水岭。出现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型百货商店关倒闭的现象,北京信特、富祥行、保真商城、沈阳协和、天津亚细亚等大商场的关门就像零售业界的地震。引发了之后大型百货商店的关门连锁反映。1997年,西安、广州、杭州、合肥都有百货商场停业。死亡的气息如咒语般笼罩着百货业,直到世纪末。
定格——连锁超市
1981年,中国第一家超市在广州诞生,到1985年,全国已经有超市140家。与百货业相同,超市业从1986年北京海淀超市倒闭之后就开始了行业的寒冬。超市的寒冬再一次说明了行政命令干预市场不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败笔。
与百货业兴起的时间相同,超市业的复苏也是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一次,超市与连锁相结合给超市行业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1990年,中国第一家连锁超市广东东莞美佳超市开业,到1996年,其店数总数达到40个,销售收入近1.5亿元。随后,上海华联、北京希福成为中国本土连锁超市的先驱。到1996年,全国已经有各类连锁公司700多个,有各种形式的直营店、加盟店10000个。
旁白:实际上,真正引发超市热的是外资的进入,自1995年、1996年家乐福在北京和上海开办大型超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全国出现了开办大型超市和仓储商店的热潮。超市与连锁的结合使超市这种业态迸发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中国零售业最具活力的业态。在2000年中国商业零售业排行榜中,联华超市以111亿元的销售额名列榜首,超过了一直处于中国零售业排行首位的上海一百。
IT
片头曲
1984年5月至11月,四通、信通等中国第一批IT企业相继成立。在北京市海淀区的大力支持下,以“两通”、“两海”为代表的科技开发公司迅速增长至40余家,营业额1800多万元,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骨干基本形成。
同年,柳传志和他的几个同事筹集20万元创办了联想公司,并确定了“贸、工、技”的发展思路。
此后,由于经商热潮兴起,非科技企业也开始介入从事科技产品的贸易获取高额收入,中关村热闹起来。“倒爷一条街”、“骗子一条街”的称谓由此流传于世。
1996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张朝阳回国,在北京北郊的一间小办公室里开始了创业。这一年的11月,他从麻省的老师那里拿到第一笔天使资金。1997年5月,来自宁波的年轻人丁磊用筹集到的50万元在广州创办网易公司。10月,王志东的四通利方融资成功,一年后,四通利方并购华渊网,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新浪网。
2000年4月13日,新浪在纳斯达克上市。3个月后,网易、搜狐先后上市,网易上市当日跌破发行价。中国互联网在登上巅峰的瞬间开始滑向深谷。
同年4月,联想集团分拆为联想电脑与神州数码两家公司。
定格——互联网冬天
2001年3月,最先上市的中华网开始了中国互联网界的第一次大裁员,裁员比例为17%,同时,停止了在几个国家的运营。
6月3日,新浪董事会以经营不善为由,解除了总裁、新浪创始人王志东的职务。作为中国互联网的标志性人物——王志东的离职引起业界的强烈反应。而令一个门户大网网易也不平静。9月,网易被纳斯达克正式宣布挺停,此时,网易股票已跌至50美分,几乎没有人怀疑它会被最终摘牌。
旁白:2002年年初,网易复牌。三大门户股价始终徘徊在1美元(垃圾股)以下,搜狐总裁张朝阳认为华尔街与中国市场隔阂太深,中国股票在纳斯达克很难有好的表现。
到2003年,联想承认它在互联网的投资是战略失误。
其年冬,电脑市场进一步萧条,被称作“中关村冬季”。
定格——短信
2003年的春节,短信突然闯入了中国人的生活,短信拜年成为大家相互问候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式。人们无意中形成的这个习惯导致了中国互联网的迅速振兴。
由于短信业务异军突起,该年年中,网易率先宣布赢利,随后,搜狐、新浪先后宣布赢利。在三大门户产品市场打开缺口的同时,它们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更是令人吃惊,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三大门户的股价翻涨了100多倍,不但造就了一大批百万富翁,也将丁磊、张朝阳等推向了中国财富榜的顶端,而丁磊更是荣膺中国首富的头衔。
旁白:到2004年,由于中国移动对三大门户的短信业务先后开出巨额罚单,三大门户的营收业绩开始出现摇摆,同时,股价也回落到20美元上下。
这一年,网络游戏业务蓬勃而起,靠代理韩国游戏起家的盛大总裁陈天桥顶替丁磊坐上了中国首富的位置。于东辉
通信
定格——程控交换机
当邬江兴在1990年埋头于图纸之时并没有意识到他的项目将彻底改变整个中国的通信制造业的格局,当然他也忘不了自己的老朋友,洛阳电话设备厂厂长柏富栋的大力支持,柏冒险贷款几千万元,在全国开通了十几个电话试验局,以试运行和推广邬江兴所带领的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程控交换机项目组刚刚研制出的04机。
“做这样的决定冒着巨大的风险”,柏富栋说。但正是这样的冒险,开始了中国通信制造业的绝地反攻。6年以后,媒体给予了邬江兴们“巨大中华挺起中国人脊梁”的盛誉,巨大中华指的是当时中国国内的四大电信制造企业,在04机基础上成立的巨龙、由电信科技研究院转制的大唐、民营企业中兴以及专业军人任正非创办的华为。就在巨龙成功不久,大唐、中兴集团也推出了自己的程控交换机产品。
旁白:
最红火的时候,巨龙十几个安装小组同时北上南下,最快的23个小时就安装开通一个电话局,不包括其他国产程控交换机,单04机及其改进产品形成的产业,生产销售累计就达3000万线,产值超过100亿元。
定格——3G
技术的落后可以在一段时间里赶上,但失去了标准的话语权则意味着落后了一个时代,中国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周寰回忆到当时的情景时双眉紧锁。“从固定电话的程控交换机到2G的GSM和CDMA移动交换机,中国通信制造企业都处于极度被动的境地,虽然把市场抢了回来,但以市场换技术的代价实在太大了”。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99年。直到1999年10月底,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国际电联会议上,由信息产业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代表中国提出的TD-SCDMA标准提案被国际电联采纳为世界第三代移动通信(3G)无线接口技术规范建议之一才最终改变。
旁白:
据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副总裁陶雄强估计,TD-SCDMA标准带给中国的是一个2.4万亿元的市场。
而它的意义还远不仅于此,更重要的是,TD-SCDMA的成功结束了中国在电信标准领域零的空白历史,为扭转中国移动通信制造业长期以来的被动局面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新一代的通信网络建设过程中,终于掌握了发言权。李健
房产
聚焦——房地产怎么就是总挨打的孩子?
统计数据表明,从1998年到2002年,我国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始终保持了20%左右的增长,到2002年,房地产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带动了钢铁、水泥等行业的投资扩张;引发固定资产投资过热。虽然任志强、潘石屹等诸多房地产大鳄极不理解,认为当前的房地产需求是真实的,完全不同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情况,但是房地产业成了2004年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
“为什么又是房地产?”业内人士忿忿然。任志强怒而质问:“房地产怎么就成了总挨打的坏孩子?”
政府使出杀手锏,2004年10月29日央行宣布了9年来的第一次加息,同时加强了国家对土地的控制。12月1日,新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办法》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开始施行,前者强化了地方政府违反上级土地计划的责任承担制度,后者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任何建设项目批准、核准必须要经过上级的预审环节。另外,省级以下的土地实行垂直管理的制度年内会得到基本落实,一系列的强硬手腕使市场投机者感到惴惴不安。连资金实力雄厚、市场感觉最为灵敏的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都感慨道:从目前情况来看,2005年可能是最微妙的一年、最不能确定的一年,2004年下半年陆续出台的政策效力,在明年都会反映出来。
定格——仇福宪
1990年至1992年间,仇福宪这个名字可谓是如雷贯耳,那个时候的从业者至今清楚的记得这位广州世界贸易中心大厦从台湾请来的销售专家。她精心培育销售队伍,倡导按揭贷款方式购买楼盘,首推“卖楼花”理念,使世界贸易中心大厦的销售大获全胜。仇小姐带来的全新的销售风格和销售技巧,可以说是让当时的业界耳目一新:房地产原来可以这么做。世贸中心也因为仇福宪每平方米卖到了2000多美元,堪称当时广州楼市的“天价”,而在世贸中心开发过程中,培养了内地第一批专业的楼盘销售队伍。
仇福宪自己也承认,内地是一个前瞻性很强的市场,她应该多带些先进经验和创意进来。当时她就预测,10年后整个亚洲的房地产都要看中国。
这个时期另一个房产策划界开山鼻祖王志纲先生成功策划顺德碧桂园也是标志性事件之一。1993年6月,王志纲加入濒临困境的顺德碧桂园开发,首创“名牌的背后是文化”的理念,并给碧桂园项目赋予“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的全新生活方式,整合和调动了强大的新闻资源将这一思想传播出去。特别是推出“可怕的顺德人”的系列悬念广告,使碧桂园在人们的心目中瞬间变成了“成功人士的家园”。
旁白:
碧桂园从原来的寂寂无名到一飞冲天,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华南碧桂园、广州碧桂园、均安碧桂园、花城碧桂园、顺德碧桂园、荔城碧桂园,几乎一年一个,让同行看得目瞪口呆,让消费者大开眼界。王志纲对此有一句很形象的比喻:“就像是一头大象闯进了瓷器店。”
定格——房产泡沫
“那时候连国内各省的政府部门都筹集资金要到海南来捞一笔,一个人能在一夜之间变成百万富翁”。海口市经贸局副局长朱国宪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起了1992年前后的“房地产狂潮”。
1992年,上千亿的房地产资金“飞蛾扑火”般地投向几个地区,海南至少800亿,北海300亿,惠州150亿,这些资金很多都是从银行里贷来的。而用这些钱建造出来的房子却很少有人问津。
旁白:
1992年的房地产投资与1991年同比增加117%,而1993年房地产投资比1992年又增加了124%,连续两年的不正常高速增长,催生了局部地区的大量泡沫。“每次泡沫都有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每个人都大叫‘便宜’;在接下来的阶段:投资者下单之前咬着指甲自言自语‘不贵’;在最后阶段,错过了早期上涨阶段的人们会边嘟哝着‘不便宜,但还有上涨空间’,边带着他们的有限资金匆忙杀入”。
回放——政策背景
房地产公司大量涌现是在1992年、1993年以后。这个行业真正走向市场化的标志,一是土地交易市场化,二是房屋商品化,而这两项指标是在1990年以后随着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才逐渐显现的。
1990年,国务院55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对土地交易以法律方式予以承认,房地产业这股商业力量才开始前所未有的纵横捭阖。从只解决住房问题的单一经营制到参与城市建设的综合开发,从一个基础产业部门到一项消费产业以及开辟多种住宅建设资金渠道,建立包括开发到经营服务的一整套业务体系、多种经营方式。谢红玲 李靖
打破垄断的电信改革
赵维臣无法忘记当时的情景,1992年下半年,电子部、电力部和铁道部联合向国务院正式提出组建联通公司的请示报告,报告特别指出,中国电信市场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锐,只有引入竞争,通信产业才能更快发展。两年后的7月19日,联通作为中国第二家获得电信经营特许权的公司正式成立。赵成为中国联通第一任董事长。
在联通打入手机市场后,消费者得到了手机资费直线下降,同时也迫使电信运营行业服务不断提升的好处,但市场对打破电信垄断的呼声依然丝毫未曾停歇。
1999年,刚成立1年的信息产业部成立即开始操刀对中国电信的拆分,在中国电信的拆分重组中,信息产业部将中国电信的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剥离。原中国电信拆分成新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通等3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
而在2年后的2001年,中国电信再次分拆,关于中国电信再次分拆的原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韩德强认为,在于第一次分拆后市场的有效竞争并未形成。有效竞争为何没有形成的原因,业内人士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市场竞争。中国电信经营着与其他数据业务运营商相似的业务,当然不肯减少由于固话网垄断所带来的竞争优势;二是利润动机,中国电信承担着普遍服务的责任,要用长话的高利润补贴市话的亏损,要用东部地区的赢利补贴西部地区的建设投入,这也是中国电信觉得自己最冤的地方;三是“温顺的猫”理论,其他竞争对手如联通、铁通,为了长期享有优惠政策的庇护,可能并不愿意过多扩大与中国电信的竞争。
在二次分拆时,南方二十省的电信公司组成新的中国电信,北方十省市的电信公司则和网通、吉通重组为新网通。最终形成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的5+1格局。
虽然到目前为止,电信运营行业的改革还没有达到理想中的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而我国电信企业与实力雄厚的国外电信巨头相比,仍存在实力较差、机制僵硬、管理滞后等种种不足,但通过拆分后的中国电信运营业较以前在市场能力方面的提高显而易见,特别是在电信运营行业对外资放开的前夕,这点尤为重要。
汽车
定格——上海大众吃螃蟹
1984年10月10日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轿车生产厂——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资合同正式签署。上海大众成了第一个敢在轿车项目上吃螃蟹的人,而德国大众也被很多人认为是在自找麻烦。项目谈判时,双方都有反对声音。
当一汽、二汽知道了这个轿车项目时,都想把轿车装配线争夺在自己手里,一汽、二汽的理由是,上海的汽车工业实力太弱,又不是中央直属企业,这个国家项目完全可以不考虑他们。
与此同时,大众也在犹豫。“大众公司内部各总裁的意见不一致,”以饶斌为首的谈判小组,“提出了在开始阶段可以把规模减小的建议,即把年产15万辆的规模压缩到年产3万辆,以解除他们的顾虑。大众公司的代表们将饶部长的建议用长途电话向大众公司执行管理委员会汇报,得到大部分总裁的赞成,特别是得到了董事长哈恩博士的首肯,轿车项目得以继续进行。”
定格——一汽、东风全面对外合作
2002年八九月间,一汽和丰田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东风和日产汽车签署了更广泛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文件。原二汽厂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陈清泰说:“过去是我出钱,你出车,现在我们有固定资产作价,和对手平等的全面合作。这是巨大进步。”东风和日产的合作还在继续,日产准备把国际市场让出一部分给东风商用车。一汽和丰田要建立研发中心,这是丰田历史上第一次和别人平等合作建研发基地,一汽副总经理金毅说:“我看了保密文件,我们有七八个项目呢。”老国企第一次尝到了大甜头。
定格——价格自律公约
1998年,有一件几乎被人忘记的事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刚刚成立的国家机械局主持了《轿车行业价格自律公约》签约仪式,全国最主要的十几个厂家全部联名。相比较中国彩电行业的价格联盟,轿车的价格自律默默无闻,因为当时中国的轿车价格并未放开,但这一明显有悖市场经济的行为仍能体现那个时期的经济特色。价格自律迅速瓦解,再次显现部门和企业利益在这种行为背后的影响。
当时站在签字台后面的与会领导称,当时中汽协会想管价格,原国家计委和经贸委也在为谁管定价而争吵、打架,但管定价的企图很快成为历史。企业的高利润被迫挤给了消费者,汽车厂再也不像当初那样,一人一口都能吃饱喝足了。张火召虎
能源
定格——能源短缺
从2003年中期开始,“煤、电、油、运紧张”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而这四大经济基础领域的彼此关联性,又进一步加剧了紧张。中国此次能源短缺首先表现为电力吃紧。自2003年夏天开始,广东、上海、浙江、江苏、重庆、湖南等19个省市出现拉闸限电现象,2004年更是扩大到24个省、市、自治区。今夏,仅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内的最大电力缺口就达2983万千瓦之多。
为什么缺电?如从资源角度考虑,是由于煤炭供应不足。而中国煤炭产量近几年逐年增加,2004年可望达到19亿至20亿吨,绝对数量并不短缺。于是,运输、价格两大矛盾凸显,对这两大矛盾,2004年由政府主导上演的“电煤抢运”及“煤电价格联动方案”成为中国能源行业的重头戏。
旁白:
随着2004年国务院原则上批复了“煤电价格联动方案”,煤、电,这对势不两立的“矛盾”旷日持久的争议有望缓解。20年来一直延续,且近两年来激烈交锋的煤炭订货会,也将完成其历史使命,寿终正寝。
定格——能源体制改革
能源短缺让人们认识到资源不足的前提下,中国的能源体制又已积重难返。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相继成立,这样,与上世纪80年代初成立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一并,三大公司撑起了中国石油业的天空。
除石油之外,能源行业中,电力体制改革较为瞩目。2002年底,五大发电集团成立,两大电网公司挂牌。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为核心的改革,正式走向前台。决策者们的初衷非常理智:要通过拆分,摸一摸“电老虎”的“屁股”。
在煤炭领域,20年改革力度最大,成果却最微。20年前,为解决煤炭开采不足的矛盾,今天备受指责的“有水快流”政策出台。煤炭生产主体彻底多元化。
主体多元化后,煤炭产量虽然快速上升,但相关资源保护及环境污染问题愈演愈烈。更重要的是,非国有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日益严峻,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煤炭生产主体多元化之后,煤炭价格也在10年前走向市场。但事关下游电力行业利润的电煤价格却仍维持计划,于是,久违的“双轨制”即使在今天仍困绕着煤、电业界。崔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