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新宁波帮的困惑与出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9日 07:08 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记者 应华根 李爱明 程凯 特约记者 黄江伟

  ○“自主知识产权”依然是制约“宁波创造的一个“瓶颈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宁波制造”叩开世界各国的市场大门,宁波出口商品也日益频繁地遭受到国外反倾销调查、保障措施等贸易壁垒

  ○企业能耗物耗系数较高,经济发展对资源能源依赖性仍然较强,一旦遇到干旱天气,要素紧张的矛盾便暴露无遗

  ○一方面是原有产业的突破遭遇瓶颈,另一方面就是产业升级的出路限制重重。焦灼的资本开始出现“愤怒的呐喊

  ○OEM带给宁波制造业成功和快乐,也让这些生产商们感到深深的隐痛

  对于新宁波帮来讲,成就是无人能够否认的。但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许多不得不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2004年的“非常之年。

  其实“困惑就是一种“比较,是选取参照物后的一种反差。

  如果和目前辉煌的成就相比,新宁波帮没有什么值得遗憾和困惑的。

  但是如果和曾经的发展速度比,新宁波帮能否继续保持高速的优势?

  如果和强劲的竞争对手比,新宁波帮能否拥有比对手更强、更快的市场反应能力?

  如果和未来的发展战略比,新宁波帮还有多少“短板需要弥补?

  必须跨越的“三块板”

  作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宁波企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中国企业面临的市场、政治环境独自生存,所以中国企业目前所遇到的诸多困惑同样也是宁波企业必须面对的。

  对于中国企业现阶段的困惑,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曾经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中国企业所面临的跨国公司的挑战,可以作一个形象表述———“三块板:即核心技术(天花板)、对全球性销售网络的掌控(地板)和跨国公司的反倾销(中间的隔板)。

  而作为中国企业中最具活力的代表———宁波企业对这“三块板的感受自然也会比其他地区的企业更甚。

  目前“自主知识产权依然是制约“宁波创造的一个“瓶颈。在宁波制造业迅速崛起的同时,许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运用专利保护自己、拓展市场能力还不强,一部分企业至今仍处于简单模仿、低水平加工组装阶段,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据宁波市知识产权局调查,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拥有专利的企业只有17%,而全市192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企业也只有一半左右。另一个现象是,虽然宁波市获得国家授权专利数连续五年保持浙江省第一,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名列第五,但所获专利绝大部分为外观设计专利,高层次、高技术含量的发明创造稀缺,在2003年获得的3414件授权专利

  中,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分别只有78件和890件,所占比例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在跨越疆土的“地板方面,尽管2003年,宁波在境外的“据点已分布在56个国家和地区。相比于全国其他地区,宁波企业似乎做得还很不错,但相对于中国企业不得不面对的跨国企业的激烈竞争,我们基本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跨疆土跨越。

  项兵也曾指出:中国企业家需要培养全球视野,从根本上进行思路创新。当前国内企业的整合基本上限于国内产业之间和区域之间的整合,例如:两岸三地的整合、长江三角洲整合、珠江三角洲整合等等。必须认识到,仅仅局限于国内产业的整合是远远不够的,局部整合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企业跨越性发展的问题。

  制约发展的“隔板,这两年越发显著。

  近年来,中国出口产品受到的反倾销投诉已位居全球之首,涉及彩电、钢铁、打火机等多个领域。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宁波制造”叩开世界各国的市场大门,宁波出口商品也日益频繁地遭受到国外反倾销调查、保障措施等贸易壁垒。据宁波市外经贸局最近公布的一份统计,从去年至今,国外对中国出口商品立案调查的案件中,涉及宁波的就有20起,其中反倾销调查12起、377调查1起、保障措施(含特保)7起。提起调查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欧盟、土耳其等7个,其中美国和土耳其分别有7起和5起。可以说,宁波是国内遭受贸易壁垒最频繁的地区之一。

  虽然有关人士分析认为,我国出口产品频受国外贸易壁垒限制,主要是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宁波出口带来极大的困难。同时,这也与宁波部分出口企业管理水平差、出口商品质量达不到要求以及行业自律意识淡薄等多种因素有关。外贸结构也是贸易壁垒“偏爱宁波的重要原因。由于宁波外贸中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大,创汇多、进口少,贸易顺差大(去年宁波创造的外贸顺差占全国的6%),部分国家和地区比较顾虑。另一方面,宁波的出口产品量大面广,仅年出口额超千万美元的商品就有近百种之多,且以日用消费品为主,相当部分属劳动密集型产品,物美价廉,竞争能力强,出口增长快,易遭

  受国外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立案调查以及形形色色贸易壁垒的阻挡。

  必须应对的“三大挑战”

  在过去二十多年,浙江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从第12位上升到第4位,从“资源小省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大省。

  但浙江模式的经济增长并非一片光明。据估计,2003年非典对浙江经济的影响大约在0.3个百分点,而电力短

  缺、拉闸限电导致的GDP损失是0.6个百分点。浙江模式的危机对中国的“世界工厂经济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

  理论界不乏棒喝之声。

  2004年4月19日,著名经济学家吴敬链在对浙江九个城市民营企业调研后,在浙江民营企业CEO圆桌会议上坦言,浙江的民营企业面临着三大挑战:

  第一,随着苏南地区、甚至是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浙江民营企业的领先地位受到挑战。

  第二,中国加入W TO以后,再过两年半时间,浙江的民营企业将在国际市场上迎战国际大公司,但是浙江民营的准备工作没有起色。

  第三,能源等原材料的紧缺,这个现象看似短期问题,实则是长期问题。目前不少浙江民营企业还是延用着拼资源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而作为浙江企业中最具代表性的宁波企业正也同样面临着这三大挑战。

  宁波人均GDP超过了3400美元,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按照一般规律,当一个国家和地区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并处于经济加速发展期的时候,它同时也进入了资源的高消耗期、财富的积累期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时期。的确,在宁波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一系列经济结构性、素质性问题更多地显现出来,基础设施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土地、水电等要素制约加剧,环境保护压力较大,能源、原材料涨价带来诸多困难,经济增长质量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宁波市经济研究中心最近组织专家对宁波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了课题研究。研究报告得出了一个结论,认为宁波经济增长方式在前些年已经开始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方向转变。当然,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彻底转变任务还非常艰巨。企业能耗物耗系数较高,经济发展对资源能源依赖性仍然较强,一旦遇到干旱天气,要素紧张的矛盾便暴露无遗。

  ———对资源能源依赖性强。

  2003年宁波三个产业比例为6.3∶56.9∶36.8,是典型的工业主导经济。而宁波工业中,石化、电力、机械、纺织等传统产业,多为资源和能源高消耗型企业。这种经济格局决定了高速经济增长必须以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为支撑。

  ———能耗物耗系数高。

  2003年宁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7%,而GDP增长率为

  15.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比GDP高出24个百分点。工业用电产出率2001年为每度电21.44元,而2003年仅为18.55元。

  可以看到宁波的大发展、高速发展一方面来自宁波商人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创业精神,另一方面来自于对市场的敏感性、敏锐性。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这种发展模式已十分明显的遭遇到了无法回避的严酷现实。吴敬琏在分析浙江企业面临的“三大挑战”的同

  时,针对这些情况,也建议浙江企业应该做好三件事。第一要完善经营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二要完善企业制度;第三要正确处理好企业发展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关系,不能过多地依赖政府。

  如果说吴敬琏先生是从一个较为宏观的角度解析了浙江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那么2004年2月4日,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的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必须着力推动“五个转变,实现“五个提高的思想就显得更具实际的指导意义。

  新宁波帮作为浙江企业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与温州、台州、杭州企业的发展有许多共同性与可比性。他们各有特色但同时又烙上了“浙江经济的鲜明印记。所以解读一个省委书记对浙江民营经济现状的思考与下阶段的要求,我们同样可以从另一种角度看到目前宁波企业面临的问题。

  ———从主要依靠先发性的机制优势,向主要依靠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从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和商贸业,向全面进入高技术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基础产业和新兴服务业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

  ———从主要依靠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外向发展水平;

  ———从现有的块状经济、小规模经营逐步向更高层次的集群化、规模经营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

  ———从比较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向更加注重信用、质量、生态和遵纪守法的经营方式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机制的先发优势逐步丧失、产业面临升级、市场需要全球意识、企业可持续发展等等问题不仅成为省委书记所关心、所忧虑的,也同样应该引起广大还可能在成绩中沉浸的宁波企业的关注与重视。

  必须排解的“三项困惑”

  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潜在的矛盾与困难也逐步突现出来。宁波有关组织调查显示,宁波企业目前存在的主要矛盾表现为:

  企业产权较为单一与产权制度创新之间的矛盾;

  企业享受“国民待遇需求和政府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

  企业家族式经营和管理体制创新之

  间的矛盾;

  企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需求与人才体制创新之间的矛盾;

  企业壮大规模要求与银行信贷体制之间的矛盾;

  企业服务需求的强烈与社会服务体制滞后的矛盾。

  要解决这些矛盾不是企业一方所能努力完成的,但对于产业的调整、品牌的建设、人才理念的改变,确实是值得目前的新宁波帮认真思考与解决的现实问

  题。

  首先是产业之困。

  有资料显示,我国加入W TO后5年内获得的经济收益中,浙江享有其中10.8%的份额,成为获益最大的省份之一。其中,95%的收益集中在民营中小企业最为密集的服装、纺织、皮革制造等6个行业。而宁波这几年发展了机械加工、小型家电、日用消费品的加工都是非常有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

  但是在新的竞争态势下,这种竞争优势已经不再明显甚至还出现了竞争力不强的趋势。浙江大学史晋川教授就此问题曾作出这样的分析:浙江很多制造企业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多处于末端,产品的竞争力主要靠低成本来维持,这个低成本原来是主要是受到两个方面鼓励,一个是土地政策政府比较鼓励,一个是劳工政策,政府管制不是很严。而此次宏观调控,加强了对土地的控制,征地手续以后会更加完善且严格,这就必然导致企业用地成本提高,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拿到大量的低成本的土地了;另一方面国际上对中国产品低成本的质疑进而上升到对中国市场地位的不认同,同时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不断加强,以后用工制度、福利保障也会逐渐完善起来,随之用工费用也会提高。这样的话,通过一个什么的方式维持一个低成本的竞争力?

  这对宁波民企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现有产业需要突破的瓶颈问题日显突出。于是一些发展壮大的宁波企业,开始将下一轮的竞争瞄向其他领域。

  2003年,宁波就有吉利、奥克斯、华翔等企业掀起了浙江民企“造车运动。还有占地面积3000多亩,总投资100亿元人民币的宁波建龙钢铁厂,一期工程原计划2004年8月份投产,以生产汽车板、家电板、造船板等替代进口的宽带钢为主。这些高增长行业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目共睹,特别是有助于推动GDP的增长。实际上,这些大型项目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有关部门的理解。但是在实际推进中依然受到许多宏观政策调控与行业准入壁垒的限制。

  目前民营企业的行业准入依然禁区重重、门槛高高。在80多种社会行业中,允许国有资本进入的有72种,允许外资进入的有62种,而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的只有41种。电信、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工程项目仍限制民间资本进入,保险业、金融业等仍禁止私人经营。

  一方面是原有产业的突破遭遇瓶颈,另一方面就是产业升级的出路限制

  重重。焦灼的资本开始出现“愤怒的呐喊,10月12日,宁波奥克斯集团下属的通讯公司一纸诉状将主管手机牌照审批的信息产业部告上法庭。对于宁波企业,产业之困不知还要延续多久?

  其次表现在品牌之困。

  宁波不缺少“中国名牌的称号,自2001年国家开始实行中国名牌产品评定四年来,宁波累计已有23个中国名牌产品,在计划单列市中名牌企业总数排名第一,产品总数排名第二。据宁波市经委最新统计,宁波已经有244种工业产品产销居全国同行同类的前十位。

  “宁波制造在国内的众多行业品类排行榜中,服装、家纺、文具、手机、空调等产品的销量和品牌美誉度十分不错,而从去年开始,不少宁波品牌正在蜕变出一批批新的产业,而且规模越来越大。6月28日,由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济论坛联合主办的世界品牌大会在北京首次公布了2004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宁波有雅戈尔、杉杉、波导、方太、奥克斯、维科、培罗成等12个品牌成功入选。

  然而,以“块状经济为特征的宁波各类专业化产业区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大批民营中小企业热衷于快速跟进模仿,抢市场浪头;缺乏自主科技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忽视品牌竞争,把低质低价的价格竞争视作制胜法宝,假冒伪劣因此而屡禁难绝。

  虽然宁波已成为全球最大的OEM基地之一,但在OEM成就了宁波制造千军万马走出去的同时,一个现实的问题也横亘在无数的宁波企业面前。由于是贴牌生产,宁波企业的成本投入几乎最大,获取的收益却几乎最小。OEM带给宁波制造业成功和快乐,也让这些生产商们感到深深的隐痛。

  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就曾指出:宁波制造业是在用自己的产品为别人的品牌打工。人家用品牌赚上几十、几百美金,但宁波的整个产品只获得几元、几十元的人民币,而且还得看人家的脸色。因为你没有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品牌主导权。不仅如此,由于OEM在宁波的相对集中,导致“窝里斗现象越演越烈,加之现阶段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升,OEM的获利空间微乎其微。

  宁波广博文具的总经理王利平就曾给媒体记者讲述了一段难忘的往事。几年前,王利平赶赴德国法兰克福参加一个文具产品展览会。他惊讶地发现,“广博辛辛苦苦加工的簿册、相册仅仅因为贴上了别的品牌,其售价就比原来的价格高了300%还多!

  品牌的缺失使得表面上看来“宁波制造在国际上声名渐起。但是,在其背后,也有这样一个事实不容乐观:生产很热闹,出口很红火,但赚钱能力并不强。在被评为“中国名牌的23个宁波产品,大部分为服装、小家电、小工业品、日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宁波名牌产品的技术含量明显偏低。而且对于品牌管理存在很多误区与缺陷,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品牌意识不强,建设手段简单,维护匮乏。

  还有快速发展背后的人才之困。

  与快速增长的经济相比,宁波的缺人,已不是一句危言耸听的话。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宁波企业目前几乎缺少各类人员,从农民工到职业经理人、从科技人员到管理人员、从国内人才到国际化人才。据有关数据表明,1999年至2002年,宁波经济平均增长率12.1%,人才总量年均增长率只有7.9%。与上海、杭州、大连、青岛等相比,宁波市人才总量偏少。随着宁波企业在中国、全球地位的提升,跨规模、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出现,使管理成为决定企业能否顺利长大、壮大的关键因素。但企业管理要上档次,引用外来的力量成为必然。于是最困扰宁波企业的问题是人才问题,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人才问题。

  宁波制造是中国制造的佼佼者,是什么使得宁波没有成为吸引人才的高地?除了区域本身的一些限制外,还有没有其他的一些制约因素呢?

  ———缺乏人才成长的企业氛围。

  宁波的企业比较看重人才带来的近期效益。缺乏对引进人才的信任、缺乏对人才有计划地培育、缺乏除物质激励外的其他手段,结果使得宁波企业人才招聘的速度与人才流失的速度相当。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宁波企业的用人观存在一定的问题,它往往把人才从静态的角度考虑了,只考虑了“来之能用,用之再弃的一次性使用,而忽略了人才的培养使用、循环使用的问题。结果使得对自己职业生涯十分珍惜的人才纷纷逃离宁波“人才成长的沙漠。

  ———缺乏求同存异的文化。

  和中国一些民营企业家一样,专制独裁、强人政治在宁波企业也为数不少。有些企业内部虽然表面上强调建立团队、鼓励合作,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往往无法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在管理团队时,许多公司高管者不知该如何下放权力。他们往往事必躬亲,依然是个人打天下的做派。宁波企业对外来人才的要求总是希望“臣服”、“奴化”,结果使得很多人才很难接受。“和而不同”很难在宁波企业中找到市场,于是管理过于刚性、手段过于单调的宁波企业中员工的满意度是不高的,这将直接导致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降低。如果缺乏求同存异的文化,也会使得宁波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下降。

  宁波企业是成功的!

  因为成功才会如此受到关注;因为成功才会备受争议;因为成功才会思索不足与困惑。

  宁波,是个看海的地方;宁波,是一个弄潮的地方,喜欢挑战的人们在这里聚集,大家面对大海想要去冲出地平线的束缚,迎着一个又一个浪头而百折不挠。

  新宁波帮的困惑与问题都是成长、壮大过程中所无法回避的。

  新宁波帮,准备妥当了吗?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