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第一经济大县是省定贫困县 贫困帽不好脱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8日 20:01 新华网 | |||||||||
新华网西安12月28日电 (记者陈钢 刘喜梅)陕西省有关部门最近对全省85个县的经济发展进行了综合测评,结果发现全省“经济强县”前5名中竟有4个至今还戴着国家和陕西省重点扶助的“贫困县”帽子。有关人士认为,富县戴“穷帽”现象折射出目前国家扶贫政策的某种滞后性,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监测管理,使“贫困县”有一个动态的指标。 陕西“第一经济大县”竟是省定贫困县
在陕西省这次经济发展综合测评中,神木、蒲城、户县、靖边、城固分列经济发展实力较强的前5名。然而,靖边、蒲城目前仍是国家确定的重点贫困县,神木、城固也是省定贫困县。 神木县位于陕西省北部,20世纪80年代这里发现了世界级大煤田--神府煤田。从此,神木的发展日新月异。2003年,神木县的国内生产总值上升到42亿元,财政收入为6.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808元,是陕西第一经济大县。可是在陕西省27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中,这个全省经济的“龙头老大”竟赫然在列,每年要享受近百万元的扶贫资金支持。 对“经济强县”仍戴“贫困帽”现象,陕西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认为,对陕西“经济强县”的“含金量”应该有一个客观的评价。现在所谓的“经济强县”主要依据指标是GDP和地方财政收入,这并不能说明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更不能反映出当地贫困人口占农业人口的比重以及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 他举例说,到2003年底,神木县人均纯收入865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有5.49万,占全县农村人口的19.2%。靖边县有农村贫困人口7.53万,占全县农村人口的30.6%。这两个县都位于陕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仅靠农民自身实现增收脱贫很困难。 “贫困帽”戴不容易脱也难 记者从扶贫部门了解到,陕西省目前共有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7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它们都是2001年评定的。评定“贫困县”的主要依据是贫困人口数量占农业人口比例、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以及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等多项指标。陕西扶贫重点县是按各县1997年到1999年3年间各项指标的平均值进行比较评定的。 据介绍,从2001年以来,陕西省扶贫办每年都要组织两次抽查,检查各贫困县的组织领导、扶贫项目实施、扶贫资金使用以及扶贫效益等情况。按规定,对不能完成任务指标的县将取消其“贫困县”待遇,但3年来没有一个“贫困县”因此被被撤销或调整。 知情人士透露说,一些经济强县过去被定为“贫困县”真实地反映了当地的贫穷历史,但是由于没有一个动态的评定制度,“贫困帽”一经戴上,再想“脱下来”就比较困难了。在陕西,扶贫工作重点县每年能够享受到100万元到300万元左右的资金支持。再加上陕西贫困面大,各县都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贫困帽”自然就成了“抢手货”。 陕西省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政策规划处负责人说,受“政绩观”的影响,不少“经济强县”将增加的财政收入主要用于城市建设,而广大农村地区还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需要扶持,有些“经济强县”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甚至比非“经济强县”还要多。 扶贫需要动态跟踪管理 一些专家认为,“富”县戴“穷帽”现象反映了扶贫政策的某种滞后性,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动态监测,该摘的“贫困帽”要及时摘掉,而对确实存在很大贫困面的“经济强县”也应继续扶持,使扶贫资金的使用分配更加合理。 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宝通认为,各县争戴“贫困帽”现象,说明陕西县域经济整体实力比较差。在扶持资金总量不足的情况下,各县领导自然要想方设法把“贫困帽”戴到自己头上,“经济强县”也不例外。外界由此便批评地方政府“政绩观扭曲”“一心谋取地方私利”有失偏颇。毕竟,地方政府想把辖区发展成为“经济强县”是好事,努力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也在情理之中,不应过多批判,而应从方法上加以指导。 有专家建议,现行国家扶贫政策应该从政策制定的理念上加以更新,既加强对贫困地区和人口的救助和帮扶,又加强政策和舆论导向,反对不思进取和“等靠要”思想,引导贫困地区自立自强。同时要对现行扶贫政策加以不断完善,加强动态跟踪管理,及时准确地掌握贫困状况和扶贫开发工作情况,尽可能减少“经济强县”头戴“贫困帽”的怪现象。 为了加强“贫困帽”的管理,陕西省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近日出台了《陕西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动态管理实施办法(试行)》,规定在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中排在前10名,或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排在前10位的县,不得列入扶贫计划。据悉,此项办法将于明年起实施。(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