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每天5起领事案发生 风吹浪打中国海外利益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7日 10:58 瞭望东方周刊 | |||||||||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黄琳/上海报道 中国海外利益的增加,在海外活动的中国公民数量的增长,必然会带来相应的安全问题 中国人在海外又出事了。
12月14日,西非国家几内亚发生了一起枪杀中国渔民的事件。该国4名军方人员冲上中国渔船索要鱼品,随后用冲锋枪朝船员扫射,两名辽宁长海籍船员被击中身亡。 中国外交部随即提出严正交涉,强烈谴责强盗行径。 平均每天有5起领事案发生 事实上,类似的事件在2004年层出不穷。根据外交部领事司的统计,一年中中国大约有2000起领事案件发生,也就是说,平均每天至少有5件领事案件发生。 “中国公民在境外遇到问题日益增多,与其他国家相比也属于比较多的。”外交部领事司罗田广司长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介绍。 对中国老百姓来说,频频出现的中国在外人员、机构遭到暴力袭击事件,似乎在今年尤其多。恐怖袭击、抢劫、绑架等字眼也不断提醒人们:中国人并非是最安全的外国人。 “其实,中国海外利益受损的类似事件以前也出现过,比如在非洲的中国公民绑架案、中国留学生遇害案。”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中心主任李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为何今年特别突出?李伟认为,主观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念,导致无论从官方还是媒体对中国整个海外利益的关注度空前上升,信息发布比较密集,这是为何国内的老百姓总能感受到海外不安全的原因之一;而客观上,是中国海外利益的扩大。 国际关系研究院战略中心主任林利民也认同这种观点。他说,“中国海外利益的增加,在海外活动的中国公民数量的增长,必然会带来相应的安全问题。” 中国的海外利益在全球化进程中呈螺旋式扩大,主要源于两大因素:一是全球化加速发展,世界各国联系更密切,相互依存度更深;二是中国发展加快,已成长为具有世界利益的大国。 中国2004年的外贸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中国商品和商家的足迹已遍及世界每个角落。同时,中国海外投资急速增长,海外承包工程也大幅增多,在海外从商、旅游和留学的中国公民在数量上呈直线上升之势。 “火已经烧到我们头上了” 2004年4月22日出版的《瞭望东方周刊》曾以“中国人的全球风险”做了一个封面报道,列举了中国公民在海外经常遭遇的10种风险,几乎囊括了近年来中国海外利益遭到侵害的各种情况。 而实际上,2004年损害中国海外利益的新情况,尤其是最引人注目的恐怖袭击,是从5月份才集中开始的。 5月3日,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口的一声爆炸,改写了中国人海外受袭的历史──第一次成为恐怖分子单纯的杀人目标。没有勒索钱财,没有经济要求,没有抢劫,只是杀人,杀中国人。 噩耗不断传来。6月10日凌晨,一伙武装分子闯入中铁14局承包的昆都士公路项目沥青拌和站工地,向睡梦中的中国工人扫射,11名中国人遇难。 10月9日,中国水电13局两名中国工程师王鹏和王恩德,在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被武装分子绑架。在巴方的武力解救下,一人获救,但王鹏遇害。 李伟强调,这3起事件都是专门针对中国人的恐怖袭击,是有组织有计划,经过精心策划的。“这是以前中国海外利益中没有出现过的危险,是今年特有的。”他说。 李伟介绍,20世纪90年代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也门、肯尼亚、赞比亚、苏丹和柬埔寨等国,曾发生过中国公民遭遇安全威胁的事件,但这些针对中国公民的袭击大多以勒索赎金为目的,是一种以重大刑事犯罪为主的常态犯罪。只要抢了钱,犯罪分子一般就会放人,因此这类案件人员伤亡不大。 重要的是,2004年的新危险脱离了“花钱就可以消灾”的传统,因为袭击不再以经济为目标了,更多是以政治为最主要目的。 分析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时,罗田广司长认为,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有些国家的一些势力就希望通过袭击中国企业或中国人达到其罪恶的目的。 这些针对中国人的恐怖事件,不仅改变了“恐怖活动与中国无关”的看法,而且对中国保护海外利益的观念产生了重大冲击和警示。 “原来认为恐怖袭击的对象只是西方国家的认识和隔岸观火的心态早就应该发生变化,因为‘现在火已经烧到我们头上了’。”罗司长说。 中国开始有了保护海外利益的经验 其实,按照林利民的阐释,中国海外利益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也是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加速对外开放不可避免的副产品。所以,不能因为受到伤害就缩回国门,积极的办法是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学会游泳,采取措施保护与推进日益扩大的海外利益。 2004年,的确是中国积极保护海外安全利益初显成效的一年。为了维护中国公民赵燕的固有权利,李肇星部长与鲍威尔国务卿电话联系交涉,不但使赵燕本人获得了应有的精神与物质补偿,也树立了以人为本的大国形象。 与此同时,南非华人命案、巴基斯坦及阿富汗中国工程人员遇袭案、伊拉克中国公民被绑架案等事件中,都能见到中国大使们奔波的身影。 在主动介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中国政府获得了不少如何保护海外利益的经验。 譬如,针对中国人海外安全隐患增多的现象,罗田广司长指出,“一方面要教育中国公民学法、守法,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要鼓励领事官员加强对驻在国法律的研究,以便在案发后,本着‘用尽当地救济’的原则,争取公正合法地对当事人的利益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 7月1日,外交部新设立了涉外安全事务司。《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近日拨通了这个新机构的电话,准备预约采访。 电话那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男性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司的职责重点是应对恐怖主义,以及开展和其他国家反恐方面的合作等。 “关于中国公民和机构的海外安全问题,外交部办公厅新设了一个‘应急办’,具体问题你问他们。”他说。 尽管有些神秘,但这些机构的新建,再次印证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外交部在防范海外利益风险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这种趋势在今后还会持续。罗田广司长表示,“我们将以更开放的姿态,做好重大领事案件的新闻发布工作,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资源,及时向公众发布领事服务信息和安全提示,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交流,及时获取他们对领事服务工作的反馈意见。” 企业与个人要搞好同当地的关系 来自官方的援助和信息是海外安全防范的重要内容,但不是惟一的。每个国家的领事保护制度首先是保护具有官方性质的机构,对其他民间包括个人探亲、旅行等一般是提供一些信息资讯和帮助,重点是事后处理。 因此,对于走出国门的企业和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和在当地的中国使领馆形成良好的关系,使之能尽可能提供一些帮助,比如交涉等。 此外,中国企业和个人到海外活动,一定要尽可能了解当地情况,和当地负责安全的机构形成良好互动,以争取得到当地的帮助。 在近日召开的首届“中国企业如何利用外交资源实施‘走出去’战略高层研讨会”上,罗田广司长建议,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对中国企业希望投资的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形势、安全形势、治安状况等予以评估,并无偿地把这些信息提供给希望走出去的企业,由中国企业根据这样的风险评估决定自己该不该向这个国家或地区投资。 但是,“海外安全风险评估不能完全走官方评估的道路,民间的评估可能会更好地站在企业的角度,能更好地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安全风险评估。”他同时指出。 “防范海外风险,还需要融入当地社会,千万不要以自我为中心,毕竟‘强龙压不过地头蛇’。”李伟用了一句俚语来描绘。 他认为,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可以适当回馈当地社会。例如,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只要拿出少量资金就可以帮助一些学校和医院,从而加深和当地人的友谊和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