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激烈较量日本制造 谁能成为东亚领头雁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3日 15:52 信息时报 | |||||||||
近段时间,日本制造业巨头索尼、东芝、日立、松下、东洋、三洋、三菱的掌门人出井伸之、冈村正、庄山悦彦接踵来到中国,为各自企业扩大在中国的投资排兵布阵。“中国是索尼在东亚的增长引擎,到2008年,索尼在中国的营业额要超过日本。”出井伸之雄心勃勃地说。日立、松下则宣布,到2006年(东芝为2008年),在中国的销售额均要达到1万亿日元。
一年前,日本媒体曾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鼓动日本企业“战胜中国制造”,不难看出,“中国威胁论”在日本国内仍未销声匿迹,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中日经济关系的专家高兰博士分析说,日本企业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其缘由是真正意识到中国制造的实力威胁,已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感到害怕,企图以此阻止日本企业大规模向中国迁徙。 东亚的领头雁? 根据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的网上资料,截至2001年4月底,在中国的日本企业已达两万余家,合同外资金额超过40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90亿美元。 2002年,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热情有增无减,当年新签项目2745个,合同外资金额和实际外资金额分别为52.98亿美元和41.90亿美元;累计投资项目数达25147个,累计合同外资金额和实际投入金额分别达495.32亿美元和363.39亿美元。日本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中国第二大投资国。 正是日本企业这种潮水般涌入中国的情景,引起了日本媒体的恐惧。他们担忧,日本企业外迁可能会引起日本经济“空洞化”和高新技术外流,从而改变日本经济在东亚雁形经济结构中的“头雁”地位。为此,它们质疑:“断言日本制造已没有竞争力,随大流把工厂迁至国外的选择真的正确吗?” 进入21世纪90年代,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等影响,日本经济在高速发展中潜伏的泡沫开始破裂,大量企业破产,失业率居高不下,日本经济进入了持续十年的衰退期。为了摆脱困境,日本企业不得不将生产线向外迁移,中国是它们的首选之地。 日本企业将生产线转移到中国,除了可以获得成本低廉的劳动力,还能使产品更贴近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在日本无法做到的24小时不间断开工,在中国轻而易举就可以实现。由于昂贵的设备每小时都在折旧——财务损耗和自然损耗,24小时连轴转的生产方式,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固定成本,从而可以获得更多利润。 核心技术过时面临淘汰 日本企业将生产线外迁还有一个重要目的:追赶欧美。尽管日本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追赶欧美成绩卓著,但由于当时美国已不再像冷战时期那样毫无保留地向日本提供最新技术,日本企业在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领域并没有跟上欧美国家的发展步伐。尤其经过整整十年的经济衰退期,日本与欧美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差距进一步扩大。目前,在信息技术、软件和通信领域,日本没有一家企业能与IBM(行情 论坛)、微软、英特尔(行情 论坛)、摩托罗拉、诺基亚匹敌。 事实上,日本企业虽然把生产基地、研发基地转移到了中国,但他们却把核心技术和核心制造业留在了日本。而若将附加值较低的产品连同二流技术和设备一起转移到中国,日本企业就能集中财力和人力发展高新技术,专心致志地追赶欧美。 有迹象表明,近两年,日本企业已经将外移的高端产品制造从东南亚或中国悄悄返回日本。据高兰介绍,日本政府要求日本制造业保证有10%左右的核心产业留在日本。 日本为什么要将核心技术紧紧攥在手里?上海华虹NEC前总裁国吉敏彦曾向记者吐露苦衷:“日本是个资源贫乏的岛国,技术是日本最重要的资源,如果将技术倾囊出让,日本就会变得一无所有。” 但日本企业也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与它反其道而行之的欧美企业乘虚而入,抢占了中国市场。如今,曾在中国市场独领风骚的日本汽车和家电产品已风光不再,“车到山前必有路”,但有路不再有丰田车。这也是日本企业近两年重新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企图卷土重来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