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彼得·马什(PeterMarsh)
日本电子企业尼吉康(Nichicon)的经理们失望地发现,即便中国工人的薪酬水平要低得多,但在中国生产其产品的成本与在日本生产仍相差无几。原因很简单:尼吉康还无法从中国当地供应商那里买到足够的零部件。
对于许多技术相对成熟的产品,如电视机、复印机和白色家电商品(指电冰箱、洗衣机等家庭耐用品——译者注),在中国生产能比在发达国家生产轻松降低30%至50%的成本,而对于其他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如尼吉康的高技术电容器,中国的整体成本优势可能只有10%。更有甚者,在中国制造某些类型的汽车和挖掘机,其成本还高于主要工业化国家。
上述统计数字显示,在中国办厂远非致富捷径。
国际会计公司毕马威(KPMG)常驻香港的主管汤姆·斯坦利(TomStanley)指出:“中国的供应链仍然非常原始,尤其对于某些种类的产品而言。进入中国的制造商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供应)本地化,对成本关系重大。”
三个因素
大多数在中国开展经营的企业需要考虑三个因素。
首先,假如找不到高效率的当地供应商,那么在中国设厂的企业就只能大量进口零部件。这样,它们就必须承受各种额外的成本,如进口关税和航运费用,并且货物在远程运输途中遭到耽搁的风险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瑞士/瑞典工程集团ABB(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路义普(PeterLeupp)介绍说:“在中国当地购买部件,企业可以节省20%至30%的部件开支。”该公司在中国的工厂每年生产价值12亿美元的产品,一半的零部件来自中国当地的供应商。
其次,假如外国部件供应商在技术上领先,而它们的中国竞争对手一时还无法企及,那么这些外国企业就能保持竞争优势,至少在中国人赶上之前会是如此。
第三,许多中国供应商的拙劣表现,或许能说明为什么这么多的西方部件制造商正纷纷涌入中国,尤其是在汽车制造之类的产业。这些西方供应商在中国进行生产,能更靠近客户,也有助于提高中国整体质量标准。
英国汽车部件制造商GKN是世界领先的“等速万向节”制造商,这是汽车转向系统中的关键部件。GKN为大众汽车、福特和通用汽车这样的汽车制造商供货。GKN在中国开展业务,印证了这些汽车制造商对本地供应的高规格部件的需求。
但在其自身的产业食物链层面,GKN却因难以得到优质供货而备受影响。GKN公司上海业务副总经理乔治·亚当(GeorgeAdam)指出:“这地方好的转包商不够多,就算我们真的找到一家,对方也很可能是各大公司抢着要的对象,这就意味着我们会被他们牵着鼻子走。结果,我们自己内部制造的东西之多,超出了我们的意愿,也违背了我们的目标,即把相当大的一部分业务建立在采购外来零部件的基础上。”
这一理由让欧洲的数家供应商却从中得利,并借此发挥了自身的技术优势,证明它们的劳动力成本尽管高出许多,但它们的产品还是比任何中国厂家制造的都要好。比如英国“精密科技国际公司”每年向GKN中国工厂的铸造车间提供大约40个高科技模具,因为GKN在中国找不到能够达到质量要求的当地厂家。另外,未来一年内,位于英国曼彻斯特的PioneerWeston公司,有望向GKN的中国工厂供应大约35万个精度极高的小型橡胶密封件,其单价仅为25便士(合45美分)。此外,GKN的上海工厂还从嘉实多(Castrol)润滑油公司在德国的一家子公司采购所有润滑油脂,并从列支敦士登Presta公司的工厂进口特制的高精度锻造部件。
初期投资
但到中国来生产高质量产品的西方及日本供应商还不够多,尤其是在未来产量还不确定的行业。因为他们必须考虑它们的初期投资。
这样的话,为什么像尼吉康(Nichicon)这样的企业在生产方面遇到令人头痛的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世界第二大建筑机械制造商、日本小松制作所(Komatsu)社长坂根正弘透露,该公司某些型号的挖掘机在中国生产的成本竟比日本还要高5%,这主要是由于某些关键部件无法从中国厂家批量购得而必须直接从日本运到中国,成本就是这样增加上去的。
大众汽车(Volkswagen)的情况也大同小异。大众集团中国总裁雷斯能(BerndLeissner)表示,中国的生产成本“仍然高于国外”。
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雷斯能先生表示,中国与其它汽车制造中心之间的成本差距正在缩小。但在这种差距完全消除之前,许多在中国从事制造的外资企业仍然无法获得削减成本潜在的全部效益。
转载自《金融时报》(和风翻译、本报记者陈姗姗改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