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医控股兼并建峰化工总厂 中间层公司的博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2日 20:04 时代信报 | ||||||||
信报记者 廖青兰 吴神忠 报道 11月20日,位于涪陵的建峰化工总厂(原中国核工业816厂)整体并入重庆化医(控股)集团。2000年8月就成立但一直显得有些神秘的化医(控股)集团再次闯入人们的视线。
建峰化工三缄其口 按照重组方案,建峰化工总厂整体并入化医控股,作为后者全资子公司,由化医控股对其行使出资人职责。整合后,化医控股到2006年末,销售收入将达到120亿元,其主要产品尿素产量将达到120万吨,分别比去年增长77.8%和88%。 建峰化工总厂在涪陵拥有上万亩土地,目前仅使用了2000多亩。以后建峰化工总厂可以将剩余的土地除了发展新项目,还能进行土地出让、招商引资,化医控股也可借此机会,到涪陵建厂,进行土地优化配置等等。 看起来,建峰化工厂在这次的合并捡了大便宜,不仅拉来强大的经济后盾,将来企业的发展之路也似乎有了很大的规划。但记者在采访建峰化工厂时,却没有感受到什么喜气。 建峰化工厂宣传部部长冯川勇在接到记者的电话贺喜时,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喜悦,而是在电话那头沉默许久。当记者问及除了现有新闻上所没有的问题时,冯似乎显得有些紧张,回答的也是所问非所答。 特别是记者问及建峰现有资产10个亿,而化医集团旗下的企业已有几十家,建峰觉得这样的合并对建峰的发展能起到什么样的推动作用时,冯川勇轻叹一口气后回答说,建峰现在的情况是厂长刚换,新的发展变数还是个谜,至于建峰将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谁也说不清楚。 合成制药感觉微妙 小企业进入大集团的保护圈中,是否会发展得更好呢?似乎答案并不一定是大树底下好乘凉。记者在化医集团控股30%的重庆合成制药有限公司了解到一些大树底下不好乘凉的故事。 合成制药证券部经理杨帆向记者透露,自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成立后,就作为合成的主管部门,先后制定过数十套改革方案,与37户国内外企业洽谈过合作事宜,但最终也没能改变被ST的命运。虽然多数人认为西南合成之所以发展受阻是因为沉重的债务、人员和思想包袱难于找到突破口。但也不能不说,化医集团发力不够也是合成发展缓慢甚至倒退的原因之一。 杨帆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虽然一字一句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特别是谈到跟化医集团有关联系的话题更是小心翼翼,但记者不难从他的言语中感觉到,现在被北大方正控股70%的合成比原来被化医完全控股的合成好上许多。 记者问到,“合成前两年的发展不得力,跟化医集团是否有直接关系?” 杨帆略停两秒后回答说,“有一些关系。” 记者再问:“这是否意味着化医集团要管的太多,就不能全心全意的管好合成,从而导致了合成在很久一段时间内发展缓慢甚至倒退呢?”杨帆干笑一声回答说,化医集团需要管理的企业太多,不能把全力放在一个公司,也不可能将精力完全放在一个公司,这应该说是比较正常的。 除此之外,不管记者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杨帆都不再作答。 化医集团改革之路 化医集团是由重庆市政府出资组建,于2000年8月成立的。是授权经营和管理重庆市化工、医药行业国有独资、控股、参股的生产企业、工业供销公司、专业公司和科研院所的国有资产,行使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出资人权力,成为所属子公司的国有资产投资主体。 化医(控股)集团所属的独资、控股、参股子公司有51家,总资产达80亿元。 自2001年以来,根据市政府提出的“该发展的就发展,该退出的就退出”整合战略,化医集团撤消了9个企业,其中破产了4家企业,转让了2家企业,归并或自然撤消小公司3家。其中引人注目的就是对旗下3家上市公司的国资划拨归位及履行相关权责的行动。 2002年11月29日,重庆化医控股以变通方式,将民丰农化的实际控制权转手给了国泰颜料中国公司,2003年7月1 日,重庆化医控股将西南合成制药总厂的全部生产性和非生产性资产、人员(含全部在册和离退休人员)和企业的生产经营全部委托给北大方正集团公司进行管理。 2003年7月18日,重庆三峡涂料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所持重庆三峡油漆股份有限公司8602万股国有股转由重庆化医控股公司持有。过户完成后重庆化医控股持有渝三峡A国有股8602股,占总股份的49.6%,为渝三峡第一大股东。 建峰化工总厂正式整体并入重庆化医控股集团。 重庆化医控股已经成为一个超级航母。但外界所了解的也仅仅如此。 为了解化医集团的具体情况,记者先后在公司苦守两天,得到的回答都是拒绝接受采访。据办公室负责宣传的王主任介绍,最近化医集团特别的忙,至于他们忙的什么内容,王主任则表示是商业机密,绝不可透露。 声音 专家评点优势劣势 重庆师院经政学院王仁发副教授认为:重庆市政府这一举措,是适应国企改革的要求而进行的,而国有企业的合并的优势也显而易见。 王发仁认为,这是国企改革“抓大放小”方针在重庆的体现,是我市对国有企业管理体制进行的改革。重庆国有企业整体实力不强,尤其在一些竞争性行业,国企要做大做强,必须培植一批大型企业集团。重庆的许多国企竞争力较弱,技术落后,要提升竞争力必须进行技术改造,国家虽然扶持国企进行技术改造,但前提是企业负债率不能太高。大部分企业只能依靠自身融资进行,企业规模小,融资困难。化医与建峰的合并,有利于两大企业合理配置资源,减小融资难度。 建峰化工作为一个实体性企业,是直接面向市场竞争的,化医控股具有政府与企业的双重身份,既有权利,又有责任,两企业合并,化医作为建峰的母公司,具有监督建峰化工的权利。多一级监管机构,有利于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做大做强我市国有企业。 同时,他也表示,这种并购也具有一定局限,表现在我市内部有排斥竞争的做法,这种通过行政手段促成两大企业集团的做法是不见的,不利于企业形成危机意识,反而对“保护伞”容易产生依赖;另外,并购并没有裁掉原来的一套管理机构,这样就形成了多级法人制,建峰化工在合并后仍然是一个法人实体,如果化医控股(集团)内部产业关联化程度不高,那么,这次并购的意义不大,两大企业集团的结构互补优势从短期内看不出来。第三,建峰化工作为一级代理者,其领导也是代理,既代理企业收益,也代理成本支出。并购前建峰化工是市属企业,现在多出化医控股这一级机构,在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就多出一级管理成本,企业就多出一部分成本支出。 因此,化医控股并购建峰化工,只能说是国有企业做大了,目前还不能说是做强了,两个企业虽有一定产业关联化程度,但并不强。化医控股旗下现在有50多家各类子公司,行业差异较大,关联化程度不高,很难避免下面企业各自为政的状况。 “不能简单地以行政手段,将企业捆绑在一起,搞什么巨舰。我个人认为,这不是改革的长远思路。” 蒲勇健: 重组激情不够 11月27日上午,记者在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采访了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蒲勇健教授。作为学者,他乐观地分析了重庆市几家国企此次的重组并购,但他本人却并不看好这次重组。 市场经济不成熟 由于重庆地处西部,国企的计划经济遗风更浓重一些,很多国企的决策者把企业行为当作政府行为在办,对市场的理解不足,对权力更加看重。蒲教授说,“这是一个观念问题,是市场经济不成熟的表现,如果要靠企业自己去进行重组,激情不够。” 东部沿海地区,始终处于对国外经济的一种学习的过程中,他们较西部的企业来说,对市场看得更清楚。而在落后地区,政府是最重要的,如果靠企业自身去自生自灭过程很漫长,通过政府推动,可以缩短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可以接触新理念,政府可以加速这个过程。蒲教授说。 合并是顺势而为 像重百这样的上市公司不是通过收购和兼并的方式和新世纪合并,而是通过行政手段完成并购重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不是一个典型的做法,但是政府是国企的代理人,重百和新世纪都是国企,政府有权力去干预它,这是有依据的。”蒲教授告诉记者,上市公司应该对股民、对股东等等有交代,那么就需要收购的企业是一个资产良好的企业。即使在市场经济状况下来考虑,重百去收购新世纪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新世纪的资产相当良好。 蒲教授特别强调:“作为重百本身来说,它依靠的是多年前建立起来的一个品牌,而其内部管理是相当原始和初级的,在面对外资和外来竞争威胁时,是可能出问题的。相对来说,新世纪的管理比重百还稍微好点,那么他们两家的合并对重百是有好处的。蒲教授认为,最终在市场环境下,即使不通过行政手段,重百和新世纪也是要合并的。” 平衡点的回归 在发达国家,一个城市就只有一家大型百货公司,通过垄断来充分占有市场,而像重庆这样的大都市,重百、新世纪有两家百货公司存在,现在已经还有北京华联、茂业百货等进入竞争,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外资企业进驻。蒲教授认为,在这个时机重庆市政府将重庆两家企业合并起来,是有一定远见性的。 这次的合并重组确实增强了一些企业的垄断性,但是需要看到这是在加入WTO,面对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境外大企业进入西部,竞争加剧的前提下出现的。“在商业行业来看,这次重组是矫枉必须过正的一种回归,过去在商业行业中的竞争有些过度了,是对竞争与垄断平衡点的一个回归。”蒲教授说。 不是长远之计 作为个人来说,蒲教授并不看好这次重组。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就已经搞过一轮重组改革了,而且都是类似的搞“航空母舰”,而当时提出来的“抓大放小”。其实,“抓大放小”是韩国人提出来的,这种从韩国学来的改革方法有前车之鉴,只不过这次是在市场经济更完善的情况下进行的,与当年的完全依靠银行贷款相比,现在有所进步,成功的希望大一些,但是,整体上来看,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还是有问题,代理成本太高。重组应该让更多的非国有企业、外资股份参与进来。 蒲教授认为,重庆的企业确实需要联合,但是从长远来看,不能采用这种方式,重庆经济拖累,其实是国企太多,每一届政府官员都把精力过度地放到国企上了,过度地集中于如何把国有企业救活,如何让国有企业到银行贷款,这种思路有些偏,应该让更多的国企退出,让民营企业进入市场竞争,国企以参股控股的方式介入。不能简单的以行政手段,将什么企业捆绑在一起,搞什么巨舰,这不是长远的思路。 作为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工作,作为竞争力调整的基础工作,政府通过宏观调控的方式,对国有企业的合并重组进行指导,并不能局部地说是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