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2004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1日 16:53 《中国投资》 | |||||||||
总策划 周建莉 正是一年花落,翘待来日争春。年关岁尾是盘点的季节,算一算耕耘,数一数收获,思一思教训,给人的有奋进,有鼓舞,有惊醒。《中国投资》既然是专业的投资刊物,自然要对2004年发生在中国大地投资领域的大事件进行回顾与盘点,以便提纲挈领地向世人展示中国投资的魅力风景线。在本期文章中,我们归纳并列举了2004年度备受关注的“十大投
2004年是中国投资领域精彩的一年,从本期我们排列出的重大政策、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中可窥一斑,这些事件的发生无疑极大地激活了投资领域的人气和热度,促进了中国投资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2004年又是投资领域值得思考一年,这一年我们国家虽然依旧保持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但能源和资源的短缺以及部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国家的宏观调控,由此产生的经济和机遇损失也是令人扼腕的。2004年我们看到了一批投资精英倒下去的时候又有无数个精英站立了起来,一个行业倒下去了,又有新的行业在诞生,投资领域相信神话但决不相信眼泪,投资者只以成败论英雄,这大概就是投资领域的魅力与残酷。 如果您是我们盘点案例当中的当事分子,我们真诚地希望您既不要为获得了投资彩头而沾沾自喜,也不必为误堕了投资陷阱而颓糜不堪,要看到2004年即将过去,2005年就快来临,投资者要看好脚下面的路更要看好身前面的路,祝君一路好走。 2004:投资潮起潮落的启示 2004年, 投资领域出现了许多令人难忘和影响深远的事件,年初投资热潮来势颇猛,一季度43%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超过了1993年的水平,直逼1958年大跃进时50%左右的增长速度,部分行业投资持续发热,钢铁、水泥、电解铝和房地产业在去年投资增长80%到1倍的基础上,今年1-4月,这些行业的投资同比又增长35%-93%。 为防止投资“大起”可能导致经济的“大落”,政府宏观调控重拳出击,直接干预银行和企业,严查“铁本”,严把信贷投放和土地供给两个“闸门”,各项组合调控措施才得以迅速落实,投资过热、盲目扩张才得到了有效控制,经济过热的势头才得以扼制。 在投资潮起潮落之时,社会各界对投资调控的认识也不尽一致,投资膨胀的机制和能量也没有从根本上尘埃落定,一旦放松控制力度,投资和信贷都存在反弹的可能性。但分析产生2004年投资潮起潮落的成因、机制、结构,投资舞台演义的各种活生生的案例,给各类投资主体提供可资借鉴的素材,是本刊从各种视角盘点2004年的动因,也是本刊试图对投资领域各种重大事件进行全景式解读的尝试。 现代经济学认为,市场上某一行业的供给发生短缺时,价格上升,利润增加,投资会向这一行业流动,消除这一行业的短缺现象;而当某一行业投资流入过多时,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减少,甚至亏损,投资就从这一行业流出,缩小这一行业的生产规模,使其供求平衡。因此,各行业价格、供求数量、成本、利润等信号调节着投资者投资什么项目,投资多少,怎样投资,从而有效和按比例地配置资源。 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还不够成熟,距离市场迅速且有效调节还比较远,尤其是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因此,政府对投资不作任何调控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分类调控,行政调控要着重非市场化主体的行为,市场调控要着重市场主体的行为,尤其是政府对微观主体的投资信息难以充分把握,不确定性很强,宏观经济政策对微观投资主体经济行为的积极作用不可高估,政策居高临下、一抓就灵是不可能的。其二,和其他政府行为一样,宏观经济政策本身是有缺陷、有时滞的,因此,即使不得已要实施行政调控手段,也要充分估计其缺陷,并考虑到时滞因素,做到该慎行时就慎行,该果断时就果断。目前许多学者主张尽快让行政手段淡出,让市场手段来调节投资。但在倡导市场手段、淡化行政手段时,一定要考虑到市场的完善程度,要在既定的体制基础上选择解决问题的调控手段,包括要采取的行政措施。 中国经济是一个靠投资拉动的经济,虽然投资率较高,但投资效率却很低,高速的经济增长并未带来社会财富的同步增长。从增量资本产出率这一指标来看,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1995年以后中国ICOR持续上升,最近几年达到5倍以上(即增加5元资本才能增加1元的GDP产出,而发达国家仅需1~2元)。这意味着需要大量的产出用于投资,才能维系较高的经济增长。因此,无论是解决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痼症,还是提高投资效率,实现投资资金的有效利用,关键还是要将经济增长的引擎由投入量的扩大改为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实现这一目标,出路仍在于通过改革投融资体制,建立以市场为主体的资金配置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与优胜劣汰机制来提高投资效率,改善经济增长质量, 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