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悄然登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1日 03:13 第一财经日报 | ||||||||
木乔 国家统计局12月10日公布11月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增幅仅2.8%,担忧经济过热者似乎松了口气。不过再细看当月仍达8.1%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即生产价格指数,PPI)涨幅,就不难理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何强调要继续宏观调控。
今年央行加息前,周小川曾说:“判断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主要还是要看整个宏观经济的走势,包括看CPI和PPI这样的指标。”这是被广泛漏报的学者型央行行长的“原版”表态,从中不难体会到PPI的重要性并不亚于CPI。 然而,相对于更广为人知的CPI,美国劳工部从1890年开始编制的PPI,长期仅在宏观统计和经济学界等小圈子内流传。中国国家统计局直到2001年,才采用与国际接轨的PPI编制标准,正式名称叫“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 美国劳工部编制PPI的基础是食品、制成品和矿产品等3400种商品的价格,通过采用每种商品的净销售额来计算其固定权数。中国也选择部分城市中1万多家企业、1000多个品种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来编制PPI,以“观察出厂价格变动对工业总产值的影响”。 PPI诞生100多年而价值不衰,在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等权威经济学家看来,由于PPI并不包含零售环节的影响因素,可恰当衡量生产或批发环节的价格水平。因此,PPI和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生产资料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一样,成为对分析宏观经济“具有基础性或先导性作用的分类价格指数”。 与消费总额是美国GDP首要构成部分不同,中国工业品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逾40%,重要性超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因此要考察中国经济状况,首先应分析工业增加值和PPI变动,再看消费品零售总额和CPI变化。由此进一步解读,当前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主因正是投资和生产。而只有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工业增加值,即经济增长逐步转变为以消费驱动为主后,中国才应向美国看齐,即优先分析CPI变动来考察经济状况。 按国家统计局的标准,PPI是“反映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编制时既包括工业企业售给本企业以外的产品,即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也包括直接售给居民的生活消费品,即生活资料出厂价格,而前者无疑是影响PPI变动的主因。比如11月8.1%的PPI增幅中,有7.9个百分点就是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涨所致,仅有0.2个百分点来自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上涨。 深入分析PPI的变动,则要详细了解相关生产资料的分类和出厂价格变动,这就触及今年宏观调控中广受关注的“煤电油运紧张”等资源瓶颈问题。还以11月统计为例,煤、油等原料和黑金属、化工等材料价格上涨仍超过13%,原油和原煤出厂价格更有23.4%和45.3%的惊人涨幅。而在11月工业品增加值构成中,因电力供不应求和投资新建电厂,发电设备创下81%的超高增幅。 还需争论要不要继续宏观调控吗?这些数字的说服力应当够了,而这正是PPI指标体系的价值。通货膨胀率是包括CPI和PPI在内的价格总水平变动幅度,特别是PPI变动不包含零售环节生产率变化复杂影响的特性,更能真实反映社会总供求的实际状况,因此忽略分析PPI变动,显然很难看清宏观经济的真实状况。 当然实际经济运行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平顺。经济学家常感叹,中国经济各种结构性问题,常使上游工业产品的价格变动,不一定在下游产品的价格中反映出来,这使得只靠分析PPI来把握中国经济真实状况,也容易看偏。 但格林斯潘和关心美国经济者不必为此担忧。由于经济运行各环节传导机制相对顺畅,美国劳工部每月公布的PPI变动,就会实实在在影响期货市场和美元汇率走势。比如今年8月美国PPI出现6个月来首次意外下滑,当月CPI增速亦放缓,投资者因此判定美国经济通胀压力在消退,虽然格林斯潘此前暗示会再加息,但美元汇率还是立即大幅下跌。 离不开全球期货市场、且受美元汇率影响者,应当习惯于像格林斯潘一样对美国PPI的变动了然于心。但在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且重要性与日俱增的中国,PPI多少还有点像演《老井》时的张艺谋,虽登台亮相了,但其价值恐怕远未被充分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