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国开行的开发性金融十年探索路(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0日 11:57 中国经济周刊 | |||||||||
不再“烦恼” 但国开行十年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就在六年前,当时正是亚洲金融危机关头,尽管国家顶住了对国内金融业的冲击,但由于种种原因,与其他国有银行一样,国开行资产质量
1998年陈元临危授命。从当年开始,国开行自身也经历了“开发性的发展”:经过大刀阔斧的三次信贷改革后,不良贷款率逐年大幅下降,1999年降到了18.66%,2000年为8.78%,2001年为3.91%,2002年为 1.78%,2003年为1.34%。从1997年算起,下降了 40多个百分点。 目前,按五类十四级分类的不良贷款率为1.54%,不良资产率为2.01%。呆账准备金对不良资产的覆盖率为170.22%,对不良贷款的覆盖率231.48%,资本充足率为9.75%。本息回收也达到连续19个季度(近5年)保持高水平,累计本息回收率从1998年末的71.57%提高到2003年末的99.19%;当期本息回收率由81.61%提高到99.88%。截至2004年9月底,本外币累计贷款本息回收率为98.83%,当期回收率为99.73%。 “我们希望不良贷款能继续下降。”陈元说。 国开行的经营业绩得到了国际审计机构和评级机构的认可。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在对国开行贷款分类逐笔跟踪和复核认定后,出具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认为:“国开行在多项财务指标上明显高出国内及国际同行,例如资产及股本收益率、人均净收入、不良资产率及资本充足率等,它体现了国开行在近几年所做出的大量努力,特别是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它直接有助于银行的盈利能力及资产质量的结果。此外,国开行的优势也体现在效率指标较高。”同时,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国际评级机构对开行的评级结果都是主权级信用。国开行的工作同时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肯定。 走出“童年”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从开发性金融的百年发展历程和世界发展趋势来看,一般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政策性金融初级阶段,开发性金融作为政府财政的延伸,以财政性手段弥补市场失灵;第二阶段是制度建设阶段,也是机构拉动阶段。开发性金融以国家信用参与经济运行,推动市场建设和制度建设;到了第三阶段,市场得到充分发育,各类制度完善,国家信用与金融运行分离,经济运行完全纳入市场的轨道、框架,开发性金融也就完成了基础制度建设的任务,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经济运行。 “开发性金融不仅在国际上占有独特的地位,而且在中国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开行尽管仍在探索中,但可以说已经走过了政策性金融的初级阶段,正处于市场建设和制度建设阶段。”陈元胸有成竹。 或许这是给国开行十周岁最好的礼物和最大的祝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