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区域经济:进中求稳 合作势头加快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0日 11:36 中国经济时报 | |||||||||
-本报记者 庄琪 临近岁末,有媒体披露,北京和天津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获得国务院批准,长达115公里的京津城际铁路将于2007年投入使用,可实现京津两地半小时通达的目标。
随着京津区域经济联合发展日益受到各方重视,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潜力正迅速被释放。而盘点即将过去的2004年,环渤海地区的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运行的质量不断提高,而且正由稳中求进向进中求稳转变。 宏观调控成效明显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现象突出,投资过热迹象凸显,货币信贷增长偏快,导致油、电、煤、运全面紧张,基础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这一经济过热迹象今年一季度在环渤海地区也较为明显。 为不使中国经济大起大落,中国高层果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有保有压,抑制了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保持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而环渤海地区今年特别是下半年的一些经济运行特点也说明了宏观调控的成效,如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投资增势趋稳、贷款降幅继续减缓,等等。 有一组经济数据为证:1-11月,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12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20.7%,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7.7个百分点;1-10月,天津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126.49亿元,完成总产值4343.84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6.4%和31.4%;河北省前10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967.7亿元,同比增长22.5%;山东省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784.9亿元,同比增长26.4%,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辽宁省1-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340.95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777.66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9.7%、22.3%。 有代表性的还有投资方面的数据:1-11月,北京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23亿元,增长17.5%,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2.6个百分点;山东省1-11月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942.5亿元,增长41.8%。其中城镇投资4588.5亿元,增长27.2%,分别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下降3.9和5.2个百分点;河北省前10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11.4亿元,同比增长35.4%,增速比前三季度略低0.1个百分点,比上半年低2.9个百分点;辽宁1-10月份全省城镇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5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3%,比1-9月份回落2.8个百分点。 合作机制正在理顺 酝酿多年的京津城际铁路在今年底进入实质操作阶段,表明在改进交通方面,京津两市决策层已完全达成共识,更表明两地区的经济合作开始明显加强。这对于提了多年却难有实质性动作的环渤海经济带,是一个有望更大发展的机遇。 长期以来,环渤海区域城市发展各自为政,缺乏联合,包括产业项目之争、基础设施之争、港口之争等在内的无序竞争,造成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滞后,与同样处于沿海开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差距拉大。但这一状况如今正在被改变。从交通基础设施及软件沟通方面起步,环渤海地区正在打破割据发展现状。 而今年以来,从政府层面到企业层面,推动环渤海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北地区经济联合起飞的一系列政策和规划举措也陆续出台。其中由吴良镛院士主持100多位中国学者完成的“京津冀北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在今年已经被建设部审定。京津冀北合作机制一旦理顺,这一区域发展潜力的释放速度将令人吃惊。 从区域的角度出发,北京与天津可组成双城,优势互补,共同发挥我国北方中心城市作用。北京进一步强化政治、文化、金融、信息、高科技产业基地等功能,天津积极发挥港口和滨海新区的作用,疏解北京市区的部分功能,建设方便的区域“交通走廊”,港口合理分工,促进京津都市带发展。而京津两地合作,将能够在环渤海经济圈构建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极”中起到带头作用。 中央及环渤海地区地方政府日益重视环渤海区域发展的空间规划,将为这一区域发展提供持久的制度性发展动力。有专家认为,环渤海经济圈特别是京津冀北地区的机制、产业、物流三大“联合机遇”已初显端倪,“渤海湾西部经济群”将最终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