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记者见证:2004中国经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8日 17:36 和讯网-财经时报

  日前经济日报社和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联合包括《财经时报》在内的全国10余家主流经济媒体共同推出了《记者见证——2004中国经济》系列报道活动,首都多家媒体联手参与了这组报道。这里我们刊出12位媒体老总独到的见解和视角,他们点评十二个经济话题,为读者梳理2004年中国经济的脉络

  央行加息:启动价格工具?

  点评人:《财经时报》副总编辑钮文新

  主持人:今年以来,无论是经济界还是各大财经媒体,几乎每个月都在焦急地等待着一个经济指标的统计结果,这就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而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今年出现的不断攀升,也使加息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究竟加还是不加,什么时候开始加,加息幅度该有多大等一系列有关话题,曾掀起过几轮热烈的讨论。

  钮文新:我们关注通货膨胀是从2002年底就开始了。经济学上讲,通货膨胀是一个货币问题。既然是货币问题,抑制通货膨胀就必须用货币的手段。

  利率显然是一个货币手段,非常重要,为什么?因为它是所有一切资本品的定价基础。这个问题是关系到整个金融市场、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对这个问题非常关注。

  主持人:我们发现财经媒体2004年中讨论最多最热烈的一点,就是加息不加息的问题。

  钮文新:从2003年底一直到2004年,我们一直在探讨的一个话题就是宏观调控,这一轮紧缩调控当中,到底选择什么样的货币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利率当然是考虑之一。到底是不是该使用这样一个手段,利和弊到底是什么?大家进行了大量的评判,实际上也在帮助市场梳理、理清思路:到底加息还是不加息?应该在什么时候加息?加息的程度如何?

  主持人:今年6月《财经时报》曾经发表过一篇报道,认为即使CPI上涨到5%也是不需要加息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判断呢?

  钮文新:这个判断我们从去年初就开始了,或者说从今年初的时候我们已经作出了。至少在当时的那种条件下,加息的作用不会太大。为什么?两个非常重要的理由:第一,这一轮经济过热,或者说投资过热是什么拉动的。我们考量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地方政府换届之后,出于对政绩的需要,投资的冲动非常大。如果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加息的话,地方政府就不会太在乎。为什么?你不过就是资金成本多了一两个点而已,它还会去追求政绩。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投资一定会下来。但是你需要两个点,还是三个点、五个点?这就有一个程度的问题。

  第二,从去年10月我们看到人民币升值的呼声非常大,国际上对我国的压力非常大,在这种压力之下,如果我们再加息的话,那么套利的热钱就会更多地流入中国市场。因此在这两点考量之下,我们认为加息可能作用不会太大。

  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非常重要的说法,就是为了巩固宏观调控成果。实际上这次加息最重要的是另外两层意义。

  一层就是利率结构的调整。这次加息长期贷款增加得多,涨得多,短期贷款涨得少,长期的存款利率涨得多,但是短期的存款利率涨得少,实际上有一个利率结构调整问题。在今年年初大量的储蓄分流,储蓄增长速度在下降,存贷款期限错配的问题出现了,这就需要结构政策来调整。

  第二层就是,我们看到贷款的上限被放开了,存款的下限被放开了,实际上这是在向利率市场化的方向推进。

  主持人:现在央行宣布加息了,从您的观点来看,到目前为止媒体关于加息与否的讨论是不是可以告一段落了?

  钮文新:不可能。

  主持人:为什么?

  钮文新:因为这是财经媒体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利率的微小变化,都会引起非常敏感的关注。这一次存贷款的基准利率仅仅上调了0.27个百分点,而它在市场上产生的影响,和它所产生的敏感度从来没有过,这就说明我们的市场化在大规模地推进。利率的信号越来越敏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未来可能这个敏感度还会增加。

  主持人:您能不能给我们几个参考点,比如说在明年市场变化的情况下,我们主要应该关注哪几个方面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到加息不加息?

  钮文新:通货膨胀率当然是一个。再有一个,比如说银行的储蓄分流的速度。我们一直在谈负利率,实际上负利率在中国来讲是有很大的作用的,它会把储蓄逼向投资。

  促成储蓄的转化,对我们中国未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中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如果发达的话,这个储蓄必然要走向那个方面。现在我们看到负利率的情况并没有消失,所以我们要看这个分流速度是不是在央行的容忍范围内,是不是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点。

  宏观调控“点刹”过度投资

  点评人:《经济日报》总编辑冯并

  主持人:2004年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来说,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宏观调控了,宏观调控可以说是今年各大财经媒体都不能回避的报道重点。您能设想一下,如果在2004年中央不及时地做出宏观调控的决策的话,我们的经济发展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

  冯并:我想中央和国务院对这次宏观调控见事是早的,措施也是果断的。虽然我们不能说,如果我们不及时调控,今天的经济就崩溃或者怎么样了?但是肯定地说,如果不调控,经济要健康持续地发展也是不可能的。比如说钢铁产业不可能无限制地发展,发展过多,铁矿石就可能短缺。

  主持人:您认为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宏观调控对于明年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明年宏观调控还会不会继续进行?

  冯并:我想首先要肯定,这次宏观调控是很有效果的,多数的企业,多数的地区感觉是比较好的。有几组数字可以证明:首先,全年GDP的预测可能是9%;财政收入预计增长20%;农民增收的幅度根据有关资料是11.4%,实际增长是6%;城镇新增就业可能达到900万人。第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回落,前三个季度与第一个季度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回落了15%,钢铁水泥投资增幅分别回落了65%和43%,就是说回落一半以上。第三,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预计新增13%,进出口贸易今年很可能突破1.1万亿美元,再就是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一直控制在4%以内,也就是说,人们原来担心出现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这种情况没有出现。

  这几组数字给出一个印象,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了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势头。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宏观调控就结束了,或者我们可以鸣金收兵得胜回朝了。

  主持人:在2005年的经济发展中,按照您刚才分析的,宏观调控这样的一个政策还会继续,执行起来的手段会不会有新的变化?

  冯并:宏观调控是一个常态性的东西,随着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观念不断地更新,特别是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的不断提高,宏观调控应该如影随形地在我们的经济生活里经常闪现。就好像我们路走熟了,还要想办法走得直一点,尽管可能左右摇摆是不可避免的,终不至于大起大落。

  聚焦能源:破解燃“煤”之急

  点评人:《中国经济时报》总编辑包月阳

  主持人:有人说,2004年是“电荒”年,而在电荒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煤荒”。根据煤炭工业协会的预测,2005年我国煤炭仍将有8000万吨的缺口,供应紧张的局面将继续存在。您认为在煤炭紧缺的现象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是什么?

  包月阳:今年以来的煤炭持续的紧张,反映的实际上是整个国民经济全局性的问题。煤荒病因本身不在于煤本身。

  从煤炭产业本身来说,这几年来它的投入比较少,生产增长能力比较慢,新增加的可开采的储量也都比较少。而且很多煤矿的生产条件比较差,所以今年以来,一出现煤炭供应的吃紧,就造成了煤炭生产比较被动,不太容易适应突然增加的需求,增加更多的煤炭的产量是不太容易做到的,因为它的基础已经比较薄弱。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国民经济的高增长,带来了对煤炭需求的大幅度的上升,所以煤荒主要原因在煤炭之外,尤其是电荒。

  主持人:您认为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这种矛盾?

  包月阳:煤炭供求这个矛盾从根本上说,有赖于国民经济局部过热的降温,这是最根本的。从技术层面说,这种煤电的矛盾是这里边很重要的一个关节点。煤电的矛盾专家们有各种不同的建议,现在提得比较多的是煤电价格的连动。

  主持人:煤荒什么时候能够过去呢?

  包月阳:至少从现在的情况看,明年煤荒会有比较明显的缓解。有专家预测,明年煤炭的供给和需求的缺口还有八九千万吨。

  主持人:这个缺口怎么弥补呢?

  包月阳:这个缺口是很难弥补的,就是刚性的,那就是要紧张了。就是很多企业拿不到煤,所以短期内,恐怕这种煤荒是不太容易明显缓解的,但是这种预测是建立在目前的经济运行的趋势上的。如果说明年宏观调控的措施能够比较快地产生更大的效果,也可能明年下半年这种煤荒,包括电荒会有一些缓解。但是我感觉可能更明显的缓解应该是在后年,或者更晚一些时候。

  钢铁虚热:回归投资理性

  点评人:原《经济日报》总编辑艾丰

  主持人:艾丰先生曾在上个世纪80年代写过一篇名为《首钢启示录》的文章,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20多年来,他一直关注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钢铁行业。对于2004年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变化,您怎么看?

  艾丰:2004年钢铁行业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价格的变动走了一个V字形,年初的时候往上攀升,大概从5月末开始下降回落,然后到6月末又上来了。

  我觉得这个V字形反映了我国钢铁企业发展到今天的必然性。从盲目投资到回归理性。

  主持人:在市场环境下,我们究竟怎样做才能使钢铁产业,无论投资,还是市场价格都能够相对均衡地发展,做好自我规范呢?

  艾丰:这恐怕至少要三管齐下。

  从“虚”的来说,要很好地宣传科学发展观,一定要走新兴工业化的道路。新兴工业化至少有这么五个要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劳动力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要坚持宏观调控,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宏观经济的走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是整体的利益,也关系到微观的及长远的利益,所以宏观调控还是要坚持。

  第三,还要很好地研究市场机制。

  主持人:如何运用市场机制来调节投资与市场的变化?

  艾丰:把宏观调控的措施和市场竞争的机制如何很好地结合起来。

  很重要的我看要卡住几个,不是简单地命令说你不要上,你要上,我可以确定若干产业政策,规定一个门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门槛,你才能够进入,这个门槛就是按照政策导向设计的门槛,这就是宏观调控。当然这个门槛不是行政概念,是一个市场概念,反映市场的规律。

  主持人:以您的观察和研究,未来一段时间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如果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概括,您会怎么看?

  艾丰:我觉得未来中国的钢铁产业应该是前景美好。前景美好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中国现在处于工业化中期,对钢铁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市场。

  第二个原因,很多大企业,包括原来老国有企业面貌都发生很大变化,拥有新的、现代化的设备,管理水平、科技水平也已今非昔比。不光是宝钢,其他的钢铁厂也有很大变化,这是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企业自身有很大的变化。

  第三,从国际市场来看,我们会有,或者是可能占有越来越多的份额,也为我们的发展开辟了很好的道路。

  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的指导思想

  点评人:《经济日报》副总编辑詹国枢

  主持人:发展,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是,一个国家怎么发展?朝什么方向发展?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发展?其中大有学问。自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已经出现了可喜变化。党中央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呢?

  詹国枢: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背景,我认为可以概括为八个字。

  就是:恰逢其时,水到渠成。

  主持人:怎么解释?

  詹国枢:“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我国国情,总结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25年的历史而提出来的。有读者也曾经问过我们,为什么中央早不提出,晚不提出,恰恰在去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科学发展观”呢?这其实并不奇怪。大家晓得,改革开放以来,从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到第三代领导集体,再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经过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逐步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就是这个理论体系中一个新的组成部分。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厚积薄发,量变质变,积累到一定时期,就会产生一次飞跃,为这个理论宝库,增添新的内容。所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可谓一脉相承,呼之欲出,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主持人:你认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呢?

  詹国枢:我们把它概括为“五个统筹、七个字”。五个统筹,这大家都知道,不细说了。七个字,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就在几天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科学发展观”。从您的观察来看,这次与中央在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有些什么不一样?

  詹国枢:这个我们也注意到了。我个人认为,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一次全面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次会议。而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呢,当时是刚刚提出了这样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它们的差别就在这儿,去年是制定方针,今年是贯彻落实。

  主持人:宏观调控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你认为,宏观调控与“科学发展观”是什么关系?

  詹国枢:简单说,两句话:第一句话叫做:宏观调控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第二句话叫做:“科学发展观”是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正因为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今年的宏观调控才能够进行得这么顺利,大家的认识才能够这么统一,调控的效果才能够这么好。

  民工短缺: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点评人:《经济观察报》总编辑何力

  主持人: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民工潮曾让我们无数次感叹我国劳动力的充足,但是从今年春天开始,我国一些地方却陷入了“缺少工人”的尴尬境地。很多媒体纷纷发问:延续了十几年的民工潮,为什么变成了民工荒,是因为经济发展过快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不足?

  何力:民工荒这个叫法本身可能并不准确。今年发生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比较低技能的劳动力的供给出现了局部短缺,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更准确的描述。从整个判断上来讲,民工的短缺应该不是全局性的问题,它是局部的,跟今年整个的经济形势是非常相关的。比如说今年粮食丰收,今年粮价上涨得比较多,农民的收入会因此增加得比较快,这样他可能认为在家里种地更好一点,这是一个原因。

  再有今年城市物价涨幅比前几年要快一些,全年城市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会在4%左右,这样民工在城里的成本也会高一点。

  另外还有一点,这些年来我们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过程之中,民工的工资待遇是不是真实地反映了劳动力的成本。

  主持人:民工短缺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2004年大量的媒体去长时间地关注这个现象呢?

  何力:我觉得这很有意思,虽然我们说这件事情的影响本身现在还不能说是一个全局性的,但是媒体或者学者非常关注,是因为这件事情释放出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

  就是我们过去25年中国的经济成长,我们称之为“中国制造”,很大程度上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有一个比较优势,就是有非常多的廉价劳动力。

  民工短缺就给出的问号是,这样一个趋势还能不能持续下去呢?

  主持人:从民工潮到民工短缺现象,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中,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何力:首先我觉得这可能是个好事情。因为从信号的角度来讲,它至少给我们一个提醒,就是说我们将来可能不能永远地靠比较低廉的劳动力。我们除了这个优势以外,看来还应该发展别的优势,比如技术,比如知识产权,比如服务业的优势。

  粮食增产:农业稳则天下安

  点评人:《经济参考报》总编辑王海征

  主持人:今年以来有关粮食问题是各个媒体都十分关注的一个重点话题。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经济参考报》在关于粮食问题的报道的时候,切入点是从哪儿开始的?

  王海征:今年我们的报道应该说从中国的粮食生产的角度来看,是抓住了这么两点,一个是增产,一个是涨价,这恐怕也是大家共同关心的粮食方面的两个问题。我们觉得增产当然是一件好事。那么在增产的同时,价格的变动会直接对下一年以至以后的粮食生产产生影响。从粮价的绝对水平来看,不能说就是粮价很高了,因为粮价增长了以后,影响到的实际上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粮食的生产者;另一方面是消费者,消费者主要是城镇居民。粮价上涨,对大部分城镇居民应该说没有太大的影响。对少部分城镇的低收入阶层、低收入人群来说,粮价上涨确实影响比较大。

  主持人: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王海征:我觉得还是应该提高低补标准来解决。为什么说粮价现在上涨的水平不是那么高呢?我想说一个数字,就是我们从改革开放以前来看,当时的粮食价格基本上是保持稳定的,而且是低水平的一个价格。从大家最熟悉的标准粉来说,当时北京的价格是0.185元一斤,到现在标准粉的价格涨了大约是8倍,可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到2003年,大约是增长了19倍。

  主持人:那么未来我们依靠什么能够使得我们的农业生产,以及农民的收入能够持续地、不断地提高?

  王海征:我觉得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提升;再有一个是农业产业链向工业方向的延伸,就是说发展,使跟农业相关的产业有一个大的发展。我先说第一个方面,就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提升。中国现在农业生产方式的提升,主要就是一个是现代化,一个是市场化。

  还有一个就是国外的一些大的集团、跨国公司进入了中国的农业生产领域。法国的一些公司进到农业领域,就把先进的一些农业生产方式,同时也可以带进来。随着农业的市场化水平的提高,那么农业发展的前景、粮食生产肯定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希望。

  油价攀升:中国直面能源挑战

  点评人:《竞争力》杂志社总编辑方向明

  主持人:被人们称为经济命脉的石油,在2004年牵动了许多人的神经。今年以来国际油价一直在高位徘徊,并且不断创出历史新高。有人甚至形容说,2004年的国际油市,就像场疯狂的过山车之旅。从你们的研究和分析来看,是什么力量推动了今年国际油价持续攀高?

  方向明:如果把国际油价的整个走势再拉得更长一点,可以看到在近30年以来,国际油价有3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第二个高峰期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第三个高峰期就是以今年为一个高峰点,但它是从1999年开始缓慢地攀升上来。今年比较突出的反映是连续地突破,每桶40美元一直突破到50美元大关。

  在一年之内连续如此狂涨,有3个因素:第一个是全球对石油需求的迅猛增长,第二个是中东政治局势的不稳定,第三个是国际石油炒家的一些投机行为。

  国际上还有一种说法,是由于中国石油的大量进口导致了原油价格的迅猛增长,我认为这个结论是站不住脚的。

  主持人:从能源问题是不是可以折射出,我们对于国内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以及我们国家竞争能力的思考?

  方向明: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数据,就是最近对各行业职业经理人收入的一个大规模调查,今年各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当中,石油化工行业变成了第一位,每月达到将近8000元。去年在第一位的是汽车行业的职业经理人。油价的上涨对各行业的影响,已直接反映到了行业职业经理人的收入上。全球石油价格的上涨,给我们国家进口石油可能会增加损失近80亿美元左右。它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到目前还不是特别明显,但据专家估计可能会在0.7到0.8个百分点。

  土地调控:“闸门”紧缩的背后

  点评人:《中国经营报》总编辑赵彬

  主持人:农民种粮需要土地,企业扩大规模也需要土地,城市发展更离不开土地。今年国家收紧了这道经济发展的“闸门”,使得“土地”成了今年经济领域被广泛关注的一个关键词。

  赵彬:这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从大的宏观背景上说,宪法现在进一步对私人财产权的问题给予关注,中央对于推进这种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工作思路力度也很大;另一方面,三农问题近些年为大家普遍关注,而农民的土地问题恰好是这个财产权问题、群众利益问题、农民问题集于一身的问题。

  具体来讲,这些年农村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大量占用耕地,使得农民的土地丧失得比较多,引发了许多的社会矛盾。另外,从去年以来,粮食减产也是使得土地问题成为一个时期非常关注的重点。

  主持人:以媒体的观点来看,明年会不会还有更为严格的土地政策出台呢?

  赵彬:今年8月28日,已经通过了修改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1月20日,国务院出台了一个《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这样的一个决定,这个决定的第一句就是这样说的,说现在我们国家的土地管理制度是最严格的。有一些专家、学者评论说,中国的土地管理政策已经是世界上最严厉的了,在这样的一种前提之下如果能够出台一些更严厉的措施或者制度的话,可能也不一定有必要。但我想明年主要的还是那些已有的土地管理制度的实施以及相关的配套措施,还有监督检查的一些机制,这些完善性的措施,还是需要配套出台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的这种土地管理制度本身实际上还是存在缺陷的,在执行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漏洞。

  汽车降价:还有多大空间

  点评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总监臧捷年

  主持人:2004年国内汽车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遇,不断推出新车型,一降再降的车价,都很难激起消费者的兴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明年车市的寒冬还会继续吗?

  臧捷年:2004年可以说汽车市场就是两个字——降价,这个降价的幅度是前所未有的。

  消费者就问:还有多大的空间?究竟汽车降价的空间还有多大?我国汽车的价格底线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但既然能如此地降价,就说明还有空间。有的专家提出来,如果中国车价和国外相比低于5%的话,就到一个平稳的状态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但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今年或者明年不会再有大幅度的降价,不过这种降价的趋势在短时期内是不会改变的。

  主持人:作为媒体来说,您觉得明年车市发展的关注点会集中在什么地方呢?

  臧捷年:明年的车市尽管说有很多不利的因素,像油价问题、交通道路问题、人们的心理问题,还会影响着车价。但也有一些有利因素,第一个是市场的需求。轿车走进百姓家是一个新生事物,刚刚发展起来,是一个朝阳产业,按照规律来讲,这个产业会继续发展,而且越发展越好。

  第二是国家采取了一些政策来扶植,促进汽车产业和汽车市场的发展。综合起来有利和不利因素来讲,明年有10%到15%的增长幅度,我想是合理的。

  房市起伏:牵动百姓神经

  点评人:《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总编辑刘洲伟

  主持人:2004年和老百姓关系最密切的一个经济热点要算是房价了。有专家说,今年全国房价平均上涨了30%,这个涨幅在世界上都是比较罕见的,而由此所展开的关于房地产业是否存在泡沫的争论也一直持续着。未来房价是涨是跌?今年房地产市场上到底有哪些信息值得百姓参考?

  刘洲伟:《21世纪经济报道》每年举行一个大型的房地产市场论坛,叫博鳌房地产论坛,今年是第三届。在前几届参加的人不是特别多,但今年所有房地产行业的巨头们都聚齐了。

  当时主持人跟地产商开玩笑说,因为宏观调控感觉地产业的冬天来了,大家聚在一起是要取暖。我们在报道时,宏观调控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系,一直体现在其中。大家都知道所调控的行业,虽然房地产没列入其中,但是像钢铁、电解铝、水泥等等这些都跟下游的房地产是紧密相关的。到了央行出台121文件的时候,这种调控的意味已经非常强了。这个文件出来不久,建设部又有一个新的文件,跟那个文件有了一个对冲的效应,这种矛盾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为什么同属于宏观调控的这些部门,为什么出来政策会有所不同?这就证明了在房地产的政策改变过程中,有一些东西可能在背后起了一些作用。

  主持人:今年的房地产市场变化有很复杂的原因,在高速增长的房地产市场中间,参与市场的各方,不论是管理部门还是实际运行的部门,对于这个市场的复杂性的认识是不同的,从这中间我们能够透视出一个什么样的信息?

  刘洲伟:得从本质上来说,可能地产业在现在的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利益再分配的主体,可能导致社会财富的转移。

  宏观调控的一个非常重大的原因是担心由于地产的发展不均衡,导致泡沫以后,银行出现坏账。那么出现坏账的本质其实就是银行在替炒家,就是这些投资者或者说是这些地产商在买单。而受到损害的是真正有居住需求但购买力并不特别高的居民,和失去土地的农民。我们都知道农民在很大程度上是得不到足够补偿的,这个链条处理得不好的话,可能带来的结果就是加剧贫富分化。

  股市风云:规范与发展并行

  点评人:《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吕平波

  主持人:今年我国证券市场可以说是经历了一场不小的波动,市场在创造了4年以来最大一次反弹的同时,也创出了5年来的新低。到底该怎么看待今年的证券市场?未来的市场走势又将如何?

  吕平波:对2004年中国证券市场来说,来自政策面的支持力度是相当大的。它把股市政策提升到了宏观政策的层面上,作为宏观调控的一个部分,应该讲是高层对证券市场的最大支持。但是我们也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局面:发表“国九条”的时候,跟提出要落实“国九条”的时候,上证指数相差了300点。

  主持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吕平波:我想有3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宏观调控。宏观背景肯定是要决定股市的发展方向,这一点在中国也不会例外。今年不可能有大行情,这个基调是可以肯定的,即使有政策面支持,上涨行情也不会出现。

  第二,虽然政策层面上做了最大限度的支持,但“国九条”中的9条意见怎么贯彻、落实也有个过程,还充满着不确定性。比如说股权分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有各种各样的想法。这是一个很大的悬念。

  第三,跟市场的扩容有关。这在根本上影响供求关系,也会影响到这个行情的起伏。

  主持人:以您的研究和观察来看,对于2004年中国证券市场,如果做一个高度概括的评价怎么看?

  吕平波:我觉得是经历转型阵痛的过程。从政策的量变到政策的质变,中国证券市场正面临着一个质的转变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在中国证券市场正处在这么一个临界点上。

  主持人:需要多长时间能够跨过这个临界点?

  吕平波:去年有专家作过一个时间判断,认为经过两三年的调整,中国资本市场一定会进入一个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我觉得这个判断是比较准确的。我们现在都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这个市场一定要把投资者放在首位,一定要以投资者为本,如果这样来认识这个市场的话,圈钱这种恶习就有可能从这个市场上得到唾弃,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扭转市场的不利局面。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健力宝收购案风云突变
联想收购IBM PC业务
高峰私生子案一审判决
中外乒乓球明星对抗赛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