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健力宝股权变局 > 正文
 

揭密张海转移资金路线图 5.6亿如何压跨健力宝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8日 09:56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李明伟 广州报道

  12月16日,健力宝依然还在“属于谁”和“何处去”的漩涡中经受磨难,强势接管的三水政府依然保持静默,一位“原”健力宝高层则在为数十名员工被“莫名”解雇而愤怒——当天在健力宝内部网站和广州健力宝大厦,公布了至少超过30个人的解雇名单。

  此前一天上午,这位高管坐在记者对面,阳光透过玻璃打在他忧郁的脸上,“健力宝唯一缺的是钱!不是产品,不是渠道!”同样扼腕的是健力宝的经销商:“你有多少货,我都可以给你卖出去。”

  但是,健力宝没有。

  年销售额可达28亿元、银行授信至少超过20亿元的健力宝,钱到哪里去了?

  “两只股票砸死人。”三水区政府一位高官如此心痛地戏谑。来自多方知情人士的消息,张海等人用种种手法挪走了健力宝近6亿元资金,投资在香港上市的平安保险(2318.HK)和另一个即将去香港上市的兴业银行。

  这绝对是两个稳赚不赔的高明买卖,但是健力宝本应坚韧的资金链也因此而轰然断裂。

  “张式”资金链

  在健力宝集团的账上,挂了两笔“奇怪”的长期投资,一笔是投资一家江南实业公司,一笔是投资兴业银行。

  说它们奇怪,是因为这两笔账今年初才转入,原本是挂在健力宝集团的“爸爸”公司——控股其58.3%股权的三水健力宝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健康产业公司”)——的账上,这个“爸爸”公司才是真正的投资人。

  这两笔投资,关乎近一年来最引人瞩目的两大金融公司——号称今年香港H股最大IPO的平安保险,和即将步其后尘、所服务券商数量跻身全国三甲的兴业银行,健康产业公司持有了它们的社会法人股。

  对于平安保险的持股是隐蔽而间接的。在平安保险今年6月上市前,健康产业公司从一家深圳景傲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景傲公司”)手里买下了其持有的江南实业公司30.89%股权,这家景傲公司由平安证券工会和平安信托工会共同持有,分别占股80%和20%,景傲公司原本100%持有江南实业公司。

  拥有江南实业公司其余69.11%股权的实际上是员工的投资集合,属于平安保险的员工受益所有权计划,江南实业公司较早时就持有了平安保险239558894股,由此,健康产业公司就间接持有了平安保险73999742股;2003年底平安保险“10送10”转增股,健康产业公司所持股权由此增长一倍达到1.48亿股,以平安保险最终招股价每股10.33港元计算,该部分股权当时的市值超过了15亿元。

  当人们惊叹健康产业公司的控制人(叶选生和张海)一夜巨富时,没有人去注意获得这笔财富所付出的代价和路径。

  据两方知情者向本报透露,健康产业公司应付出的购买总价为4.78亿元,第一次先支付了约1.53亿元,第二次支付了约2.35亿元,至今还有欠款约9000万元;知情者还未能证实的消息是,两笔共3.88亿资金正是由健康产业公司的“爸爸”公司——持有其90%股权的正天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正天科技公司”)——的一位股东(正天科技公司共有三大股东:张海占股40%、祝维沙30%、叶红汉30%)通过其掌控的7家关联公司,于2003年9月~12月向兴业银行借贷而得,这些贷款大部分已经到期,只剩下一笔是明年初到期。

  与平安保险不同,健康产业公司对于兴业银行的持股是直接的,其所持有的7000万股权占兴业银行总股本的2.33%,来自于2003年周正毅出事前上海农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转让,从挂在健力宝集团的账目看,这笔投资的金额为1.75亿元,其中至少1.6亿元为银行贷款。

  那么,张海们是从哪里弄钱来偿还这些巨额欠款的呢?知情者所能看到的就是两笔原本应该由健康产业公司归还、总额达5.6亿元的“长期投资”挂到了健力宝集团的账上。“按照一般做账的常规,把账挂到那里就意味着把那里作为了一个融资平台,钱也会从那里出。”一位资深投行老总分析。

  而据健力宝一位内部知情高管的说法,那些偿还款正是来自健力宝集团。

  压垮巨人的稻草

  以4.78亿元代价,获15.3亿元的市值,220%的回报率;以1.75亿元投资,得类似优先股地位的每年固定700多万元收益,以及上市后巨大的增值空间——资本高手张海又一次证明了自己,当与李志达谈判时,他没有忘记要求李同意他回购健康产业所持有平安保险的权益。

  要在平时,也没有人不会为张海喝彩。但这一次不行,正是这两个天才般的投资,将有着20多年历史、占据中国运动饮料第一品牌地位的健力宝彻底“压瘫”。

  5.6亿元之于24亿元银行负债,之于41亿元的总债务,之于50亿元总资产以及高达102亿元的品牌价值,看上去不过一个小数字,但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期,这根稻草终于将巨人压垮。

  这里暴露的是“张海式”资本运作所必然蕴含的巨大风险。

  不难发现张海进入健力宝后的运作思路:充分利用其多年形成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到资本市场多方融资,用于扩大生产并走上多元化发展路径,将健力宝从单一的饮料生产扩张到各类实业和资本投资市场。

  这样的思路无可厚非,张海掌舵健力宝的两年里,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砍掉子公司品牌,统一销售,推出时尚的第五季、爆果汽等;但是更钟情于运作式获利的张海却越来越偏离了多元化所必须遵循的两个条件:围绕主业和量力而行。

  健力宝的经营重心越来越不是饮料。新出来的第五季广告打得震天响,地面上却不见铺货,爆果汽由于疏于管理而出现质量问题,货物被全部退回而直接造成高达2亿元的亏空;更有甚者,原本应该用于饮料生产的银行贷款、供应商应付款、经销商预付款,都被以种种方式挪出来用作它用,投入到诸如上文所述的金融领域,到最后,光这些经营性负债就超过了10亿元。

  除了经验和团队的缺乏,健力宝最关键的问题正是出在资金上。一直以来,它都是在以一种高负债的方式运营,到今年7月份,其账面上的负债已经达到80%以上,远远超过安全警戒线。此时,一旦银行贷款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整个系统。

  而银行贷款偏偏就出了问题。始发于今年上半年的宏观调控,使得各大银行纷纷收紧银根。而一个未经证实的说法,高负债的健力宝还直接上了银监会的“黑名单”。于是,后来人们就看见了作为最大债权人的银行们,眼看着健力宝被逼债、资金链断裂、部分停产、全面停产,而岿然不动不予援手。

  张海绝对没有预料到这轮宏观调控,否则他不会把一大笔钱砸进两个不能立即套现的股票里;但是这并不是问题的根本,如果他没有在健力宝内部东挪西抽,没有形成系统性的风险,张海和健力宝依然还可以很风光。

  在中国的市场上,“张海式”运作肯定不是唯一的,不止张海一个人在这么“玩”,但是数张海“玩”得最野,最大胆,最疯狂。

  没有缰辔的权力

  如果说宏观调控下的银行惜贷是导致健力宝坍塌的一个外因,那么我们还有必要深入到内部,探寻源自健力宝自身的内因。

  张海时代的健力宝,依然没有摆脱家长式的管理,一个股份制公司,有董事会,却没有监事会,许多问题由此产生。

  “张海的权力太大了。”一些员工如此归结健力宝的管理问题。张海巨大的、没有约束的权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没有财务审批上限,在一般性的股份制公司,总裁对于某项投资的审批有权限上的限制,例如投资额超过1亿元就必须经由董事会讨论通过,但是健力宝不需要,都是张海说了算。

  另一个表现,是张海可以在企业里安插很多亲朋好友而无人敢过问。据一位健力宝高层介绍,很多员工都知道健力宝里有张海一个姨妈,两个舅舅,可能还有一个叔叔,级别都很高,那个姨妈是一个部门老总,两个舅舅也都是某分公司或分厂的老总。

  据内部员工讲,基于这种管理方式和这些权力,健力宝在对外投资、采购等大宗买卖方面缺乏透明度,甚至存在一些部门故意造假的现象,这些都为挪用和转移健力宝的资金提供了便利。

  接下来需要追问的是,张海何以有如许大的权力?外界都知道,包括健力宝集团在8月份时也发过一个公告:张海并非健力宝事实上的大股东,既然不是大股东,那他何以如此大胆?真的就是他一个人的权力吗?在健力宝的内部有一种说法:“大股东被小股东玩了。”是这样的吗?

  外界所能看见的事实,是真正掌控健力宝的三方股东,只有张海入了健力宝集团的董事会,以至于今年8月份张海“下课”的前半年左右,曾有一位三水区政府的重要领导说:“大股东要履行大股东的职责。”后来这位领导调离。

  那么真正的大股东为什么在张海时期没有进入董事会呢?据说是“太相信张海了”。是这样吗?

  12月16日13点47分,收到留言后的张海再次致电本报记者,同样对于记者的问题不予置评。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健力宝收购案风云突变
联想收购IBM PC业务
高峰私生子案一审判决
中外乒乓球明星对抗赛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