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S作别中外运 外资加快独立步伐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2日 17:13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徐昙?编辑:韩文欣 近日,UPS(美国联合包裹公司)做出了号称进入中国市场16年来最重大的决定。即出资1亿美元从中外运“赎身”,迈出中国独资第一步。到2005年,获得中国最主要商业城(资讯 行情 论坛)市国际快递业务的独立经营权。
UPS重金换得单飞 UPS自1988年进入中国市场,出于政策限制与中外运集团合资。但双方只有一家合资公司,其他地方业务与中外运仅为代理关系。近年来UPS不断加紧对中国市场的扩展,却无意改变与中外运的合作方式。此前就有分析认为,UPS最终的目的是“单飞”。而在2005年底政策对外资开放之前,UPS的独资之旅终于付诸行动。 UPS宣布,将支付给中外运空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1亿美元,用来收购双方合资公司——中外运-联合包裹国际快递有限公司里中外运所占的50%的股权,以及中外运在国内对UPS国际快递 业务的代理权。 UPS亚太地区总裁肯.托罗表示,双方业务交接将从2005年1月开始,将首先获得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和青岛5个城市合资业务的直接控制权,并在明年年底前完成全国23个地区业务的交接工作。这23个地区将覆盖全国200多个城市,代表了中国80%的国内生产总值,而在上述以外的地区,UPS将会继续与中外运进行合作。此后,UPS和中外运的品牌将不会同时出现。 肯.托罗表示,今年年初在跟中外运谈判的时候,双方都有这个意愿交接业务。1亿美元是一个公平、对双方都有利的数额。 中外运对此的态度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国际快递业务开放承诺时限的临近,公司代理业务模式经营风险逐渐加大,公司经营和产品结构将向国内快递业务调整。 UPS中国战略计划发展部董事总经理陈学淳表示,选择独立经营中国业务有两方面因素。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自2005年12月11日起,外资公司可独资经营国际快递业务。同时UPS在中国市场16年业务的铺垫已经成熟。 去年,UPS在中国业务的增长达到了40%,到目前为止更高达90%。肯.托罗表示,对于UPS来说,中国市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市场,它对UPS不是选择而是必须。 选择独资,意味着UPS在中国市场有更自由的决策权。 市场格局不会快速打破 随着政策的开放,在国内独立开展业务的外资似乎越来越多。此前,全球最主要的物流供应商之一瑞士德迅集团表示,德迅在中国的合作伙伴未能带来理想的结果,与中方的合作关系可能在明年年底结束。德迅打算通过建立独资企业独自打理在华业务,以便从中国高速发展的物流业中获得更高增长。 目前,还没有迹象显示其他三大国际快递巨头也在跟进UPS。Fedex(联邦快递)和DHL(敦豪)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不会与自己的国内合作伙伴分手而成立独资公司。 DHL是四大快递巨头中最充分的利用了中外运网络的公司。更在2003年2月宣布,以5800万美元购入中外运5%的股份,成为中外运最大的策略投资者,进一步强化了DHL与中外运的战略合作关系。双方的合作契约更长达50年。 2002年TNT结束了与中外运的合作关系,选择了名不见经传的“超马赫”作为合作伙伴。有分析认为,TNT选择更易掌控的合作伙伴也在为独资做准备。 TNT中国首席执行官肯.迈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国市场是否选择独资,主要的方面可能不在于政策本身来推动,而在于具体的商业发展需求。比如说今后针对非汽车物流领域,建立一个独资企业会比较好。在有些领域可能会继续选择合作或者是合资企业。 目前,有三方势力在争夺中国快递市场——国际快递巨头、中国邮政和在邮政打压下生存的民营快递公司。虽然外资快递在中国国际快递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DHL甚至打政策的“边球”入中国国内快递市场;但另外两方势力也在不断突围。中国邮政的体制改革方案已上报国务院,EMS等业务分拆意味着更市场化的运作;最大的民营快递宅急送公司已初步定在明年年底于香港上市。 一位物流专家分析,从业务领域看,三方势力还没有达到短兵相接地步。国际巨头主攻方向还是国际快递业务;中国邮政以无人能比的网络优势,主要开展国内快递;对于大部分民营快递公司来说,国内快递业务还主要局限在同城快递方面。 虽然政策开放使公司独资提速,但时间概念似乎大于实际意义。UPS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经营理念,但相比DHL和中国邮政等,UPS完善的网络建设还要假以时日,其本土化过程或许会更长。这似乎意味着短时间内,快递市场的格局不会因为外资独资而快速被打破,三方仍然需要一个长期博弈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