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记者见证:2004中国经济 > 正文
 

记者见证2004中国经济:房市起伏牵动百姓神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0日 23:42 CCTV中国财经报道

  记者见证宣传片

  本期预告片

  片头

  主持人:2004年和老百姓关系最密切的一个经济热点可能就要算是房价了,有专家说,今年全国房价平均上涨了30%,这样一个大的涨幅,在世界上都是比较罕见的,而由此所展开的关于房地产业是否存在泡沫的争论也一直持续着。尽管一些房价不断攀升,但仍有老百姓在排队“买房”。未来房价是涨是跌?今年房地产市场上到底有哪些信息值得百姓参考?今天我们就请来了《21世纪经济报道》的总编刘洲伟先生,和我们一起聊聊房地产市场的话题。刘先生您好,欢迎来到演播室!

  刘洲伟: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我们先一起来看一看,在财经记者们的眼中,今年房价与往年到底有什么不同?

  [新闻综述]

  解说:在搜索网站上输入“房价”二字,相关的报道竟然达到184万多条,实际上今年房价高不高、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的争论源于2003年6月央行121号文件,当时在非典刚过的情况下,央行最早发出了房地产过热的警告,在今年年初,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上海北京天津、杭州、沈阳等城市房价上涨都在两位数以上,杭州西湖一带买不到每平米1万块钱以下的房子,北京五环以外都卖到了6、7千一平米,上海市中心突破一平米两万的楼盘比比皆是。房价都在各城市的历史最高价位上运行。

  但是,和主管部门担心房子价格太高卖不出去相反,一些地方出现了罕见的排队购房现象,记者在采访中甚至目睹了每平方米7000元以上的高档商品房也排队抢购的现象。

  记者讲述:中央电视台记者 刘茜

  他那房子地段比较好,然后价格也比周边的房子便宜一点,那个房子当时也不是特别多了,有几百套房子,所以当时开发商决定要把这个房子,先申请资格才能买这个房子,结果当时就是,我记得那天早上九点钟开始申请,结果我们是早上七点多去的,当时我们去的时候呢,已经排队排了有一两千号人了,队伍已经排到了马路对面了

  解说:欧美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刊物也纷纷报道中国房地产市场过热。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一个月内连续发布两份有关中国房地产业的报告。指出中国尤其上海房地产泡沫十分严重。而中国的许多房地产商却在各种场合公开表示,中国的房地产不存在泡沫。《21世纪经济报道》在10月20日发表记者杨丽萍的文章《建设部驳斥“地产泡沫论” 谁在做空地产?》,文中充分展示了各方关于中国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的争论。

  记者讲述:《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丽萍

  我自己在采访的时候,发现他们有很多(争论的)焦点,但是其中有一点引起了我个人的一些注意,那就是需求的真实性。那么持泡沫论者,他主要是认为现在中国这种需求还是存在着一部分的虚假需求,主要是认为现在房价的平均水平已经超过了家庭的年收入水平的十倍之上。相反,持另一方不同观点的一方却认为,这种真实确实是真实的,因为他们觉得现在,包括一些开发商一些政府部门在调研的时候会发现,购房者他主要的购房目的是为了自住或出租以满足别人的这种住房需求,是一种投资行为,而不是一种投机行为,真正要导致这种房地产泡沫,是投机行为

  解说:同时,2004年国内各大媒体都热炒了一个新词组——温州炒房团。这个炒房团足迹东起辽宁大连、西至新疆伊犁,南到海口,北达内蒙,所到之处,往往大批量采购,甚至整栋成片购买,统计显示,目前温州至少有10万人在参与全国范围内的投资性购房,用于购房的资金量在1000亿元以上。全国各地的许多楼盘甚至直接把房子摆到温州去卖。

  (《经济半小时》2004年3月28日播出)

  记者出镜:

  解说:记者在现场看到,有40多家楼盘来自上海,南到重庆,厦门,北至乌鲁木齐,都有项目到温州来售房。房展会仅仅开始了一上午,就有商家挂出了房屋售完的牌子。

  参展商:“全都卖完了,商铺已经都卖完了38套,将近3000万的营业额。”

  记者讲述:中央电视台记者 鄢闻余

  我自己在温州采访的时候,有一个总体印象,就是说绝大部分参加这个炒房的人,都是一些温州最普通的老百姓,像我们住的那个酒店的大堂经理,一个四十多岁的女士,她自己本人就炒房,她炒房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她在炒,她的姨姨、姑姑、什么家里的亲戚这些,每一个人几乎都在炒房,而且大家在一起的时候,谈的就是这个炒房经,然后她们选择的地方呢,她告诉我,她最愿意选择的是,比如说像上海、杭州这样的地方,而恰恰是这两个地方,也确实,这个房价的上升和温州人大量的到这几个城市去(购房)有很大的关系

  解说:温州炒房团的出现各界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精明的温州人认为房价还有上升空间。面对房价飚升,各级政府部门政策频出,国务院要求全面清理在建拟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建设部要求清理固定资产项目,商务部提出要控制发展大型购物中心。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炒作的限制措施也是一个接着一个。杭州甚至开征高额的房产交易个人所得税,这一举动被称为地方政府出台的最严厉楼市新政。但买房的和卖房的作为市场风险的承担者依然热情不减。

  “21世纪经济报道”每周四开辟的地产版曾经就“121”号文件,“8 31”土地大限,房地产泡沫,宏观调控房地产等话题进行了系列报道。

  记者讲述:《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丽萍

  8.31结束土地协议出让以后,这个土地政策,包括9。27、央行加息这两个政策,其实对于房价都会有一些影响,但是我认为,现在就是要对房价降温,一般都是通过两种方式,第一个是土地供应,再有一个就是说收紧银行的贷款,那么我觉得这两种方式,都会有一个政策的滞后效应,大家很多现在的购房者,包括一些业内认识都处在一种观望的状态

  解说:1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2004年 1-10月,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2758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1.7%。未来房价涨跌依然扑朔迷离。

  主持人:在今年有关房地产市场的报道中,21世纪经济报道的很多文章,比如说:《寻找房价全面上扬的轨迹》《泡沫论风生水起 中国房地产业走向何方》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稍后,我们就和21世纪经济报道总编辑刘洲伟先生进一步探讨有关房地产市场的话题。

  宣传片+广告+片花

  主持人:刘主编,那么在这一年当中,我们这个媒体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变化报道点究竟怎么来设计,怎么来选择的呢?

  刘洲伟:我们在报道的时候宏观调控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系,一直体现在其中。因为今年的宏观调控大家都知道所调控的行业,虽然房地产没列入其中,但是像钢铁、电解铝、水泥等等这些都是其实跟下游的房地产是紧密相关的,其实到了大概在央行出现121文件的时候,这种调控的意味已经是非常强了,但是这个文件出来不久的话,就是建设部后来又有了一个新的文件,好像是对那个文件有了一个对冲的效应,这种矛盾的话,就会引起了我们非常大的兴趣,为什么同属于宏观调控的这些部门,为什么出来的政策会有所不同。这就证明了在房地产的政策的改变过程中,有一些东西可能在背后起了一些作用。这些东西可能会引起整个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根本性原因的探讨,和它未来这种良性发展的一些基本的东西在里头。

  主持人:从这中间我们能够透视出一个什么样的信息?

  刘洲伟:我觉得从财经媒体的眼中的话,他观察事物基本是用一些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或妥协来观察,从这个角度,所以我们在看这个房地产市场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条利益的链条。在这个利益的链条中,利益被区割成不同的区间或者说叫主体,比如说农民或者城市的老百姓的群体,然后其次是地方政府,其次是地产商,其实是购买者。我觉得从本质上来说的话,可能地产业在现在的中国,它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利益再分配的机器,可能会导致整个社会财富的转移。比如说很简单,其中导致宏观调控的一个非常重大的原因是因为担心由于地产的发展的不均衡,导致泡沫以后,银行出现坏账。而获得损害的可能是真正有居住需求的,但是购买力并不是说特别高的这些居民,和失去土地的农民。如果这个链条处理得关系不好的话,可能它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迅速地加剧贫富分化,所以为什么我觉得,我从财经媒体的角度理解,为什么中央要宏观调控。

  主持人:但是我们似乎从市场层面来看的话,给普通人的感觉,那么这个房价是在不断地上涨的,这反映出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刘洲伟:我想对于房地产价格的这种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在其中的话,到底是一些什么东西在关键起作用的话,可能要做具体的分析,其实在这一方面也会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比如说最近的这种在一些城市出现的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其实是主管的部门和地产商之间是存在着非常大的分歧,主管部门认为是有的地产商或者说是炒家在炒楼,因为中间这个阶层导致了房价在到真正有居住需求的人手里头的中间环节,其实是价格是被放大了,但是地产商认为就是因为搞了土地的严格控制以后,土地的供应量。

  主持人:在减少?

  刘洲伟:对,在减少,减少可能就会导致地价的上涨,地价的上涨导致了房价的上涨,对于这种情况的话,我觉得可能本身要做一些具体的分析。

  主持人:那好,说到这里呢,我们一起再来看看在这段时间,其他的一些财经媒体对房地产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一些评论和报道。

  [媒体备忘]

  《中国经营报》3月22日发表文章《央行警示房地产金融四大问题 企业银行各寻出路 》

  文中指出:央行警示房地产风险已经不是第一次,但此次投入人力物力以严谨报告形式出现,足见其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报告还提出四条政策建议,一次房地产金融的整肃和转型运动或许就此拉开帷幕。

  《金融时报》4月1日的文章《温州“炒房团”考验房贷监管》中指出

  温州“炒房团”的异军突起,对我国的房地产金融提出了新的挑战,住房贷款监管面临不小的考验。考验一,央行“121号文件”能否落到实处。考验二,《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能否尽快出台。考验三,发放个人住房贷款的商业银行,如何练就抗击风险的“内功”。对房地产行业而言,如何正确处理温州“炒房团”及其他投资性购房贷款业务,是摆在银行房贷部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国际金融报》 5月10日文章《房地产:金融调控风口浪尖 等待更强硬措施出台》中指出:

  有关房地产金融的话题,目前所引起的关注程度空前高涨。一些分析人士指出,这一系列的政策变化,正在将房地产行业推向金融调控的风口浪尖之上。如果说在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规定中,仍然没有将房地产行业明确地列为过热行业的话,那么接下来由国务院所下发的通知中,可以明显看到中央政府已经将房地产行业作为了控制过热的一个重要行业。

  《中华工商时报》9月16日发表文章:《境外资金欢迎8.31 政策“逼”出的新游戏规则》

  文章说:“8.31”大限实际是房地产的第二次革命,单一的全流程的房地产开发商将被资本运营商取代,房地产将成为资本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外资终于有了进军房地产市场的时机。 

  《人民日报》11月24日发表文章《平抑房价要启动税收杠杆来调节》文章说:除了采取加息的手段之外,中央政府不妨尝试一些其他的经济手段来调控房价。而在货币政策之外,最有效的调控手段莫过于税收这个杠杆了。相信通过不同经济调节手段的综合运用,房价将会回复到一个比较合理的层面,而学界担心的“房地产泡沫”也将消化于无形。

  主持人:刘主编您能不能给我们简单扼要地分析一下,对于未来我们房地产市场发展影响最关键的几个因素到底是哪些?

  刘洲伟:在媒体看来,这种几个关键的因素可能是像利率、土地、CPI等等,其中利率的话要看央行对于息口的调控的趋势,这个当然发布它的权威机构是最有条件说的。然后是土地的供应量,这要看今年中央部门对于土地的控制的程度以及趋势问题。也要看地方政府是不是能够有一个比较严格的控制力度。第三个就是CPI,整个消费物价指数,对房地产来说的话,可能是它的上游的一些原材料的这种价格会直接影响房地产本身的下游的成本,我想这几个可能是比较重要的因素。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刘主编的精彩的点评,谢谢!我们这一期的特别节目《记者见证2004中国经济》到这儿就结束了,非常感谢各位的收看,欢迎各位继续收看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其他节目,我们下期的节目再见!

  (完)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地产大腕赶集住交会
一周缤纷家装美图循环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