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记者见证:2004中国经济 > 正文
 

记者见证2004中国经济:央行加息成社会焦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0日 23:39 CCTV中国财经报道

  记者:于溢 赵文雯 杨利军 薛建启 卢武

  记者见证片头

  [演播室]

  主持人:今年以来,无论是经济界,还是各大财经媒体几乎每个月都在焦急地等待着一个经济指标的统计结果,这个指标就是消费者价格指数。而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今年出现的不断攀升,也使加息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焦点,究竟加还是不加,什么时候开始加,加息幅度该有多大等一系列关于加息的话题,曾掀起过几轮热烈的讨论。今天我们就请来了《财经时报》副总编钮文新先生,和我们一起聊聊有关加息的话题。欢迎您,咱们先来看一下,几位财经记者对加息问题持续关注的过程。

  [走片子] [新闻综述]

  解说:今年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4年1月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数据显示,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涨幅达到了3.2%,这已经是该数据连续第3个月涨幅超过3%。与此同时,关于“实际利率为负,存款不划算”的言论开始在市场上出现,有西方媒体甚至称:中国11万亿元的居民储蓄存款正日益缩水贬值。

  由于消费者价格指数直接关系到对通货膨胀水平的判断,因此,这一重要经济指标不断攀升的现象也引起了央行的注意。在2月份召开的央行年度工作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的一番话,让当时在会场的中央电视台记者于溢,敏锐地感觉到,这很可能会是我国货币政策变化的一个信号。

  《经济信息联播》资料:(0211)

  同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周小川 )“前一阶段,也有一些提法,就是说既要防止通货膨胀,也要防止通货紧缩,有的报刊上,有的发言里,还有这种提法。现在是着重要防止通货膨胀。”

  记者讲述:中央电视台记者 于溢

  (9113:28'49'')当时我就在央行工作会议的现场。周小川行长我们要着重要防止通货膨胀的话,引起了我们很大的关注。因为在这之前连续三个月,我们的物价指数都是一路走高的,而物价过高会造成什么问题呢,就会使老百姓手里的钱变得不值钱了,那么很多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因为价格过高老百姓买不起,就会造成它销售不出去,一些企业因此倒闭,造成经济产生恶性循环。其实从1997年亚洲的金融危机一直到03、04年的时候,我们都是谈我们要防止通货紧缩的,这次由于物价的变化引起央行的注意,我们要防止通货膨胀,这个变了之后,按着经济学的理论来讲,央行很可能采取这样几种措施:一个就是公开市场操作,这个是央行一直几年来都在做的,另外就是提高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再一个就是加息。也就是说包括加息在内的这些措施,都是央行在对付通货膨胀的时候很可能采取的。

  解说:2月26日,央行发布《2003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这个报告中,一句“中国经济通胀压力正在加大”的判断,使得市场开始猜测,央行可能要采取相应动作。

  到了3月份“两会”召开,会上央行负责人被中外记者问到的最多的问题,明确地转向了加息。

  《经济信息联播》资料:(0311)

  同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周小川 )“之所以没有在这个月考虑利率政策,虽然消费物价指数(CPI)有所上升,但还不到要调利率的程度。我们也在进一步观察,前一阶段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在今后这几个月会发生什么样的效应。至于对下一个月或者今后的政策,应该说是建立在我们对经济形势的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记者讲述:中央电视台记者 于溢

  (9113:27’15’’)到了三月份左右,大家对加息的关注度就变得越来越高了,之所以大家这么关心加息,是因为利率,简单的说是资本或者钱的价格,如果它调整变化了,我们存在银行钱的收益可能也跟着变化,如果个人或者企业向银行贷款,那么你还给银行的利息就要跟着变化,国家如果发债券,那么还给老百姓,还给买债券的人的钱也可能跟着相应地变化,正因为它关系到老百姓、企业、银行、国家,所以大家对这个问题就格外地注意。但是接下去一些事情,就让加息与否这个问题变得变化莫测了。到了4月11号央行宣布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没有动加息,用了另外一种手段。在第二天周小川行长出席的一个会议上,记者追问到加息相关的话题,周行长说这次采取这个动作,主要是为了针对信贷增长过快,那么加不加息的问题还要再看、再考虑。

  解说: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仅仅一周后,4月17日,央行副行长吴晓灵终于首次就何时加息的问题,做了一个相对明确的回答,她在演讲中说:消费者价格指数达到5.3%时央行才会考虑加息。而当时已经公布的3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是3.8%,并且被市场预期还会继续攀升。到了4月底,市场又爆出银监会要求股份制商业银行暂停发放贷款的传闻,加息这根弦被越绷越紧。6月初,周小川在济南、南京等地调研时说,“利率变动要跟上价格变化,否则会形成负利率”,然而正当这句话被认为是要加息的重要信号时,否定的答案又一次接踵而来。

  《经济信息联播》资料:(0622)

  同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周小川 )“当前是,马上要增加措施的时机,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正文:今天,中国人民银行的网站上也登出了一个措辞严厉的澄清声明。声明中说,近日有媒体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加息的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这个报道纯属捏造,根本没有事实根据。

  解说:央行研究局局长穆怀朋随后也表示,需要观察6、7、8三个月连续的物价变动水平之后,央行才有可能做出是否加息的决定。6月底,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后,市场对于我国调高利率的预期更加强烈,当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给《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孙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项针对50位经济学家的调查显示,53%的经济学家认为应该加息,另外47%则持反对意见。

  记者讲述:《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孙铭

  我记得有一次参加一个学术论坛的时候,当时经济学家争论得非常激烈,一方的观点是坚决应该加息,而另一方经济学家的观点是加息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中国当前不应该加息。那种争论的激烈的程度,我真是很少看到这么激烈。不光是国内的经济学家在争论,连国际的这些经济学家也在非常关注中国是不是加息。我记得9月份我去英国的时候,渣打和汇丰的首席经济学家见到我,用了非常多的时间来讨论中国是不是加息,他们的判断是中国加息也是一个时间的问题,是应当采取加息的手段的。

  解说:支持加息的经济学者认为,光靠总量调控是不够的,要达到宏观调控的理想效果,应该及时动用利率这种调控手段;而不支持加息的学者则认为,物价上涨还在可控的范围内,此时是否加息还需要观察。正因为加息的问题需要考虑复杂的因素,央行对此问题态度也非常谨慎。

  不过之后6、7、8三个月,消费者价格指数涨幅连续为5%、5.3%、5.3%,加息预期再次高涨。9月19日,参加首届世界工商协会峰会的周小川被记者就有关加息的问题一路追问。

  《经济信息联播》资料:0919

  正文:两周前,周小川在上海参加一个国际会议,被问及是否考虑加息,周小川回答这要看8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本周一,也就是9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8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同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周小川)“现在看这个物价指数保持没变啊。”

  正文:数字显示,8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3%,和7月份持平。

  同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周小川)“这说明这个物价还是比较平稳,还要看。”

  解说:直到10月1日,周小川在华盛顿接受小范围媒体采访时仍然表示,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尚无加息打算。很多人就此认为,那是对今年是否加息的一个结论性表态。然而就在市场对加息话题开始淡忘的时候,10月28日下午傍晚6点多,央行官方网站挂出一则消息,央行决定加息。这条消息再次挑起了所有媒体记者的神经,财经时报记者魏璇就是其中之一。

  记者讲述:《财经时报》记者 魏璇

  我记得28号下午,我还在跟,因为我每天都关注债券市场,包括股票市场这些反应,因为这些反应会传递一种信号。那天下午快收市的时候,债券市场表现的有点,稍微有点异常吧,就是快收市的时候,有突然大量收资金的这种迹象,我们说会不会有什么异动,然后我们转而去向股市的朋友去印证这件事情,都说银行类的股票有略微下降的这种迹象,我们就在探讨,到底是怎么回事,在分析这个事情为什么会这样的时候,我就听到了一个新的信息,就是央行加息了。我非常兴奋,因为毕竟盯了这么久嘛。

  解说:央行方面表示,此次加息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同时,放宽人民币利率的浮动区间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又一重要步骤。大多媒体评论认为,虽然这次加息幅度不大,但9年来的首次加息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演播室]

  主持人:(00:05:27:00)刚才这段片子里提到了财经时报的报道,实际上,作为一家专业财经媒体,《财经时报》和我们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一样今年一直在持续关注加息问题,稍后,我们就和《财经时报》副总编钮文新先生进一步探讨一下为什么加息今年会引起如此大的关注。

  宣传片+广告+片花

  [演播室] [总编点评]

  主持人:钮先生,《财经时报》我们看到在2004年中间,对加息这个话题非常地重视,从什么时候我们开始重视这个选题?我们对这个选题的价值判断是怎么确定的?

  钮文新:我们关注通货膨胀是从2002年的年底就开始了。从2003年底一直到2004年我们一直在探讨的一个话题就是所谓宏观调控的这样一个问题,这一轮紧缩调控当中,人们到底选择什么样的货币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利率当然是考虑之一。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呢,我们财经时报也好,和其它的兄弟媒体也好,肯定会关注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到底是不是该使用这样一个手段,使用这样一个手段它的利和弊到底是什么,大家进行了大量的评判,实际上这也帮助市场在梳理,在理清这样一个思路到底加还是不加?应该在什么时候加?加息的程度如何?这肯定是需要一轮非常的,非常充分的探讨才行。

  主持人:不过我记得在今年6月份的时候我们《财经时报》曾经发表过一篇报道,这篇报道提到说,即使CPI,就是我们这个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到,比如说达到5%了也是不需要加息的。这是我们当时的一个判断,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判断呢?

  钮文新:从今年年初的时候我们已经做出了这样一个判断。我相信你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投资一定会下来。但是你需要两个点,还是加三个点还是加五点?这就有一个程度的问题了,你说你加一两个点的话,我们认为作用不会太大,你就是说加息的话,你肯定是要抑制整个货币的过快增长对不对?但是你想如果我们加息了,那么热钱进来了,外汇账款所构成的基础货币投放又增加了,这个它就没有起到抑制货币过快增长的效果,通胀往下压就很困难。实际上这次加息最重要的是另外两层意义。

  主持人:哪两层意义?

  钮文新:一层就是利率结构的调整,你看长期贷款增加得多,涨得多,短期贷款涨得少,长期的存款利率涨得多,但是短期的存款利率涨得少,实际上有一个结构调整问题,因此这一轮加息的过程当中实际上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为了调整利率结构,让这个利率结构,通过利率结构的调整来调整整个存贷款的结构。/第二点就是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我们看到了贷款的上限被放开了,存款的下限被放开了,实际上这是在向一个市场化的方向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这两点意义要远远大过宏观调控的意义。

  主持人:这一段时间我们也注意到,大家对于加息不加息的话题的讨论是非常热烈的,不少的媒体都发表了自己的报道和评论,这些中间可以说是见仁见智的,这里我们不妨一起来回顾一下。

  钮文新:好。

  [媒体备忘]

  字幕:《经济参考报》2004-4-14央行紧缩信号更加明确 下一步关注利率动向

  《经济参考报》4月份刊发报道称,紧缩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抑制住信贷膨胀和投资冲动,目前只有价格工具还没有动用。但是,经济增长还必须要靠投资、信贷支持,如果银根收缩过猛,是否会有“硬着陆”的风险,这是一个值得深度研究与关注的问题。 

  字幕:《经济观察报》2004-05-10 央行不相信眼泪,升息成为“杀手锏”。

  《经济观察报》则在5月份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作为央行的杀手锏,央行最终很可能还是会在必要的时候动用利率工具,来抑制部分行业的投资过热。文章认为央行是否会动用这一工具似乎已无悬念,只是选择适当机会的问题。

  字幕:《中华工商时报》 2004-6-29加息是道绕不过的坎儿

  中华工商时报6月的报道也预测,由于美联储加息已成定局,我国货币政策的决策者在目前实际负利率的情况下,也将不得不面对向上调整利率的压力。

  字幕:新华社 2004-10-20 消费者价格指数连续三月涨5% 统计局专家称:加息仍须谨慎

  新华社则在10月底的一篇报道中指出,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从6月起已经连续3个月超过5%的警戒线,有经济专家认为,物价上涨已逼近加息底线;但国家统计局的有关专家提出,加息对平抑物价所产生的作用需要慎重评估,而对由加息可能带来的金融投机,以及可能给人民币带来的升值压力,也应当保持谨慎。

  [演播室] [总编点评] (00:15:54:00)

  主持人:现在央行宣布加息了,从您的观点来看,到目前为止媒体关于加息不加息讨论是不是可以告一段落了?

  钮文新:不可能。

  主持人:为什么?

  钮文新:因为这是财经媒体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利率的微小变化,他们都会非常敏感地关注的,实际上你也看到了,这一次存贷款的基准利率仅仅上调了0.27个百分点,而它在市场上产生的影响,和它所产生的敏感度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这就说明我们的市场化在大规模地推进。利率的信号越来越敏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那么什么时机,在什么条件下,市场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中央银行还会出台加息或者减息的政策,这将是今后财经报道非常非常需要关注的东西,而且都是重点。

  主持人:您能不能给我们几个参考点,比如说在明年市场变化的情况下,我们主要应该关注哪几个方面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到加息不加息的决定?

  钮文新:通货膨胀率当然是一个,这是显然的,再有一个呢,比如说我们的银行的储蓄的分流的速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速度?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比如说汇率的因素,美联储那边的各种各样的货币政策,它加不加息,它减不减息,比如说美元会不会进一步地贬值,等等国际国内的重要因素都将构成利率的影响,所以我觉得考察利率这样一个指标,它虽然考察的因素是非常非常多,它是一个综合的。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您的分析,谢谢!这一期特别节目记者见证2004中国经济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您的收看,欢迎您继续收看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其他节目,明天同一时间,我们再见!(完)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地产大腕赶集住交会
一周缤纷家装美图循环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