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危机为中国经济战略转型提供契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9日 13:28 中国经济时报 | ||||||||
李春放 2004年,油价飚升,突破了每桶50美元的心理大关。这可能标志着有史以来高油价时代真正来临。1973年也曾经出现过高油价,但那是国际政治游戏的产物。如今,据专家分析,诸多因素在推动油价急剧上扬。首先、世界石油产量将在最近二三十年达到顶峰。其次、石油需求大幅度攀升,不管是在高度工业化的美国,还是在高速工业化的中国和印度。第
法国石油专家帕斯卡尔.洛罗惊呼,世界石油争夺战已经开始。中国也面临着超级大国美国和经济强国日本的夹击。地缘政治竞争使国际石油竞争更趋复杂化。在世界石油中心中东,美国的势力根深蒂固。小布什出兵占领伊拉克,进一步强化了美国对中东石油的控制。山姆大叔试图染指马六甲海峡的防务,向严重依赖中东石油的中国敲响了警钟。美国以反恐为借口占领阿富汗,驻军中亚,对中国从中亚输入石油的战略通道形成威胁。在修建西西伯利亚至东北亚的输油管道问题上,日本明目张胆地以巨资作为诱饵,要求俄罗斯放弃大庆方案,采用纳霍德卡方案。东海海底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但中日两国在专属经济区划分问题上的立场尖锐对立。 确保能源供应涉及中国的国家安全,但是中国的能源供应体系却格外脆弱。模仿西方以石油为主要能源的工业化模式,已经产生了严重恶果。将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就是显例。几乎在一夜之间将北京等中国大都市变为交通拥堵的重灾区。中国获得的“世界工厂”的称号,是以大量消耗石油为代价的。更何况,根据摩根士丹利国际投资公司的报告,中国单位产值油耗10倍于欧美均值。从2003年开始,中国成为第二大石油进口国。2004年上半年,中国石油进口比去年同期一下子增加40%,震动了世界石油市场。作为国际石油争夺战的新手,中国缺乏规避石油风险的经验。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在利用石油期货方面可能遭遇人才瓶颈。 能源外交是确保能源供应的重要手段。2004年,中国的能源外交有声有色,成绩斐然。 1月27日,胡锦涛主席开始出访非洲三个重要的产油国——埃及、加蓬和阿尔及利亚。能源合作是这次非洲之行的重要议题,中国方面与上述国家都签署了关于石油合作的协议。此外,胡锦涛主席于1月30日会见了阿盟秘书长穆萨和阿盟成员国代表。双方商定,即日成立“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并尽快召开“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此举显然有助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同阿拉伯世界在能源领域的合作。 9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莫斯科举行了中俄总理第九次定期会晤。中俄两国重申,愿继续推动落实中俄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项目,包括中俄原油管道建设项目,以及在两国境内共同开发油气田。双方表示,愿在互利基础上支持通过铁路扩大从俄罗斯向中国运输原油。双方将研究有关签署支持扩大两国原油贸易的政府间协定。 10月14日至16日,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应邀访华。中俄双方强调,全面深化包括能源和投资合作在内的中俄经贸合作,是巩固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 11月11日至2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巴西、阿根廷、智利和古巴进行了国事访问并出席在智利圣地亚哥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1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国国家元首此次拉美之行,经济议题是重中之重。胡锦涛主席同卢拉总统宣布将充实和深化中巴战略伙伴关系,同基什内尔总统确定建设和发展中阿战略伙伴关系,有助于中国从巴西和阿根廷获取石油和天然气。 毋庸讳言,中国的能源外交依然任重而道远。国际能源机构警告说,石油供应越来越多地来自政局不稳的国家。这意味着中国在这些国家的石油工业中的巨额投资面临难以估量的风险。 从长远来说,能源外交对于中国的能源危机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治本之道在于尽早进行经济战略转型,构筑高技术、低能耗的新经济体系。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中国必须在经济领域和某些非经济领域进行痛苦而深刻的变革。换言之,如某些专家所指出的那样,石油危机为中国的经济战略转型提供了契机。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