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一体化 沪苏浙中小企业走向产业集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8日 08:45 人民网-华东新闻 | |||||||||
□本报记者 龚永泉 申琳 11月25日、26日,第二届长三角中小企业合作与发展论坛在南京召开,百余位中小企业管理者和专家学者们济济一堂,共商长三角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之路。这次论坛的主题定为“产业集聚与中小企业发展”,与会代表把目光共同集中在四个字——“产业集聚”上。
到底集聚了多少中小企业 翻开长三角地图,中小企业遍地开花之状扑面而来:江苏,从苏南吴江的丝绸之乡盛泽到苏北水晶之乡东海;浙江,从台州的玉环岛到湖州的水乡小镇织里、南浔;上海,从市中心的都市工业园区(楼宇)到青浦、嘉定的产业集群…… 长三角中小企业到底知多少?据统计,在江苏,中小企业如今有64.5万户,占全省企业的比重达99.7%;从业人数超过2000万人,占全省近88%;创造的增加值、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总量的60%和40%;每年新增各类中小企业近10万家。 在浙江,中小企业已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0%,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每天,浙江平均有240家企业新登记设立。 在上海,全市中小企业总数到去年底为25万户,从业人员803万人,营业总收入21133亿元,实收资本总额14598亿元,分别占全市法人企业总数的95%、84%、71%和85%。 综合来看,“中小企业托起长三角半壁江山”之说,确有实据。 最大问题在哪里 江苏省经贸委副主任、中小企业局局长任懿奇认为,江苏的中小企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现有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特色与规模,但大多数规模偏小,产业链空间没有充分利用,支撑体系不完备;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力量,但竞争优势还不够强,尤其是从全球范围来比照,弱势非常明显。 浙江省经贸委副主任、中小企业局局长吴家曦则指出,在浙江,资金和土地的供需矛盾突出,电力、煤、石油供求紧张加剧,一些重大项目被搁浅或放慢建设速度。 上海市农委的王东荣也反映,该市的郊区工业目前还属粗放经营,集约化程度差,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显然,“聚”“散”共存是长三角中小企业的共同特点。长三角地区土地宝贵,资源稀缺,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在发展与要素紧缺矛盾突出的情况下,有关人士的一致看法是:长三角地区只有推进中小企业走投入少、产出高、污染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的集聚,才能实现集约发展。 产业集聚怎么走 “产业集聚”如何实现?上海市新一轮的发展思路,也许代表着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的某种走向。 在上海,正向四大产业基地集聚,即东部微电子产业带、南部化工工业区、西部国际汽车城、北部精品钢材基地。与此同时,在浦东航空港和洋山深水港之间,建立一个与国际航运中心相配套的装备工业产业区,以及正在外高桥、长兴岛地区建设的船舶制造业基地。 这些基地的建设,势必将为周边地区的区县、乡镇创造新的产业配套空间,带动郊区工业产业升级。据介绍,上海郊区今年将重新修订城镇总体规划,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一个区县集中建设一个市级工业园区。今后若干年内,上海市将以各区县现有产业为基础,与全市工业发展战略相结合,努力培育郊区工业微电子和信息产业、航空航天制造等八大产业群。 江苏的选择路径略有不同。该省选择本地具有较大规模和比较优势的产业,聚合各种生产要素进行重点培育,尽快把企业群体做大,把产业链拉长,形成产业综合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优势。着眼于在竞争中培育龙头企业,使之成为产业集聚的主体,带动一批相关中小企业发展。 江苏已经制定产业集聚发展的目标:到2005年,全省中小企业集聚区营业收入占全省中小企业总量的50%左右;形成经济总量1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200个,其中30亿元以上的100个。到2010年,产业聚集度达到60%以上,形成3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200个,其中10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50个。 再看浙江,它的着眼点是加快传统产业集聚的国际化进程,建设“四网一中心”,即海外浙商销售网、民营企业境外销售网、联合营销国际销售网、国际大型采购组织和跨国零售集团销售网和义乌小商品国际采购中心,编织遍布世界各地的浙货国际销售网,抢占中低端商品国际市场。 集聚需要打破行政区划 不过,很多企业界人士与经济学家都强调说,在产业集聚过程中,应该打破行政区划,放眼长三角的整个区域。就像南京大学教授刘志彪所设想的:汽车生产的研发、销售和管理等放在上海,而把零部件生产放在长三角其他地方,在本区域内产生以市场为导向的自我联合效应,加速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一体化机制的形成。 事实上,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的跨省市集聚已经在悄悄进行。以上海为例,截至目前,到上海投资的各地中小企业累计达到10万多家。外省市中小企业投资上海郊区,反映了一种产业集聚的趋势,不少中小企业在发源地完成工业的原始积累后,其资本向更具产业发展优势的地区移动,形成区域性的产业集聚过程。这种资本流动、产业集聚的趋势,客观上也加快了长三角区域各城市间产业的合理分工和错位竞争。 2003年9月,在杭州召开的首届长三角中小企业合作与发展论坛上,代表们就提出,长三角地区要“共铸品牌,优势共享”,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本次论坛上,王东荣表示,上海的郊区工业要参与长三角的产业分工,对部分产业链比较长、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可以考虑在整个长三角范围内集聚,形成国内及至国际上最大的产业基地。江苏和浙江的许多与会人士也纷纷表达了在整个长三角区域内进行产业集聚的愿望。 长三角地区100多万家中小企业的产业集聚过程,也许不仅仅是中小企业自身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更可能是人们普遍关注、争论已久的长三角地区真正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华东新闻》 (2004年12月08日 第十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