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三亚关键词:选美经济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7日 17:44 21世纪商业评论 | |||||||||
阳光、沙滩、海水、绿色、空气。 这是三亚这个地处海南岛最南端的热带旅游城市引以为豪的“五大元素”。 2003年,三亚有了更蛊惑人心的“第六元素”——美女。
12月6日,第53届世界小姐总决赛在三亚“美丽之冠”文化会展中心落幕。2003年由此被定格为中国的“选美元年”,法新社的一条消息甚至称这是“中国国际化的一个里程碑”。 大陆百姓对“选美”的最初认识恐怕来自那些出身于“港姐”或“亚姐”的影视女星。虽然广州早在1989年就推出了开内地“变相选美”之先河的“美在花城”广告新星大赛,但直到2003年中国才名正言顺地诞生了首个“美丽之都”三亚,这中间14年的光阴实则是必要的准备期。“选美经济”的大行其道需要全方位的“基础设施”:社会文化观念的转变,城市营销理念的兴起,广告、公关业的成熟,传媒的市场化,以及经过各种模特大赛和娱乐节目轮番“培训”的受众。 而三亚在这一年的脱颖而出也可谓生逢其时。“天涯海角”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环境、浪漫的热带风情,还有仅仅10年的建市历史(意味着不会有任何传统的束缚),为“选美”提供了最为“纯净”、最不易让人“想歪”的舞台。当然,还有市政府的主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城市的政府,竟然愿意为一项选美赛事掏出高达480万美元的“特许承办费”,还破天荒地花了1.2亿人民币建了第一个专门的“选美”场馆,单这件事本身就足以成为国际传媒炒作的热辣题材。 据说三亚市为了这次选美的各项直接间接投入加起来近4亿人民币,占到其2002年GDP的1/9,确实是花了血本。“哪怕是今年不赚钱,都是值的。”三亚市市长放言,“我们看中的是赛后效应。” 三亚是国内比较单纯的旅游休闲城市,但随着中国居民境外游市场的发展,它的产品“热带风情”与泰国、马来西亚等旅游目的地相比,在质量和价格上都并不占优;在高端休闲业方面,博鳌等“邻居”的成长也让它如坐针毡。三亚迫切需要一个重新吸引人们关注的兴奋点。 在三亚举行的“世姐赛”有106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活动全程的收视观众人次超过20亿,这无疑是三亚最想获得的无形收益。比赛对旅游市场的直接拉动也有所显现,当年11月,三亚市星级饭店接待过夜游客37.7万人次,创下了三亚旅游月接待人次的最高纪录。而三亚的房地产市场也开始升温。 正积极在发展中国家寻找市场的“世界小姐”组织在三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商业收益。这让“环球小姐”、“国际小姐”等选美机构羡妒交加,也坚定了他们进军中国的信念。北京、大连、厦门、青岛、成都等城市掀起一波波“美丽”风潮。 2004年的世界小姐决赛仍将在三亚举行。学乖了的三亚市政府这次不用再掏出大把真金白银;而尝到了甜头的莫莉夫人也自有打算,在中国扎稳了脚跟,将来不愁没有城市接受她那已上涨到600万美元的特许费。 12月4日,“美丽之冠”不知会戴到哪位佳丽头上;而“选美”背后的“金钱之冠”恐怕并不是每个城市都能消受得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