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成都关键词:西部开发、休闲之都、数字娱乐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7日 17:34 21世纪商业评论 | |||||||||
公元2000年,建城已经2300多年的老成都还在“天府”里过着自己绵绵不绝的“巴实”(四川方言,与“安逸”同义)日子。不料早上刚泡的盖碗茶还没喝,龙门阵还没开摆,却发现自己已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它先被正襟危坐地予以了一番大任——2000年西部论坛在此召开,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启动;又被出乎意料地送上一张名片——以“创造一种生活方式上的贡献”为由,某媒
其实,成都从来都没有黯淡过,它大概是中国文化中最柔媚又兼鲜亮痛快的一种存在,润泽着人们关于西南的贫瘠想象。这里满大街都是好吃好玩的成都人,连最严肃的杜甫老师到此,也写出了如此慵懒的句子:“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然而也一定有着某种韧力——或许是蜀道盆地的天然优势,它保持了自己绵绵不绝的对“安逸”的信仰和一种可以称之为“安逸”的文化:那是关于水,关于锦,关于芙蓉美女,关于诗词美酒,关于川菜茶馆川剧麻将淘耳朵等等一切的浓厚的民间生活。苏杭的天堂是给地上人做梦用的,是那种与人气无关,宜静忌闹的休闲;扬州的繁华是给富贵享乐者用的,是那种金钱堆出的休闲;成都的天府却是给人过日子用的,是那种花样百出又“巴巴实实”传承下来的休闲。如此说来,中国还有比成都更休闲的城市么? 奇怪的是,对这个“最悠闲”,成都却不买账。在西部开发的号角声中,成都人似乎真的要“痛改前非”了。他们像避瘟疫一样躲避着“休闲”桂冠,却选择了毫无特色的“成功之都、多彩之都、美食之都”做形象。另一头,精明的杭州人却争抢着这块金字招牌,宣布“要打造未来中国乃至世界的‘休闲之都’”。 但成都人的名片意识还是在2000年被激活。一系列从熊猫到“红粉”的寻觅之后,2004年2月成都正式启用了“东方伊甸园”的城市名片。用一个当代美国人寻找东方伊甸园的故事,也许终于能够满足他们给自己寻找一个“文明开放形象”的心愿了。 一招不接,另一招却要全力应对。一心在西部开发中“雄起”的成都,在2000年提出了打造“西部硅谷”的口号,并为此煞费苦心:推行积极的产业政策;兴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和西部软件园区;2001年底争取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称号……然而,在当时各地兴建“硅谷”的热潮中,成都并未显现任何特别之处。而接下来世界性的网络泡沫破灭和IT业低迷,也使“西部硅谷”的讨论渐趋平淡。 令人惊异的是,成都人却不声不响地做出了自己的“川味IT”:磨子桥的科技一条街是全国第二大电子信息产品集散地;街头的“成都通”电子查询系统也几乎达到了其他城市里电话亭的密度;更不用说那些随处可见的网吧了。这里大约有100万的网络游戏爱好者,是风靡一时的《传奇》游戏的最大玩家来源地,网络游戏市场份额位居全国第三。 2002年,成都市政府成为中国第一个正式支持网络游戏发展的地方政府,公开宣称要把成都打造成“中国数字娱乐产业的中心”,并实施了包括“游戏人才”计划和建立全国首家数字娱乐软件园等一系列措施。2003年,成都网络文化市场经营总额达8亿元,对IT产业的累积拉动达10亿元,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为5亿元。目前,成都已吸引了60多家知名软件企业落户,并准备在10多所大学新开设数字娱乐专业。2004年的成都正在申报国家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打造数字娱乐竞技中心,成都市体育局甚至透露,在今年的第10届市运会上,数字娱乐竞技将首次被列为表演项目。 这种借鉴了韩国IT产业发展模式的“数字娱乐之都”计划,显然比“西部硅谷”的空洞目标更为准确有效。而其中的根源,恰恰还是成都底子里那绵绵不绝的休闲力量。不过,最终建成一个真正的“游戏硅谷”尚急需解决诸如专业人才、资金和自主知识产权方面的诸多难题。好吃好玩的成都人,何时能把自己对“数字娱乐”的消费真正提升到创造的层次上来,还要期待他们再次发挥类似对“安逸”的那种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