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记者见证:2004中国经济 > 正文
 

记者见证2004中国经济:民工潮变成了民工荒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3日 23:05 CCTV中国财经报道

  主持人:80年代兴起的民工潮曾让我们无数次感叹我国劳动力的充足,但是从今年春天开始,我国一些地方却陷入了“缺少工人”的尴尬境地。很多财经媒体纷纷发问:延续了十几年的“民工潮”为什么变成了“民工荒”?是因为经济发展过快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不足?还是因为随着农村生活越来越好、就业机会增多,农民们已经对进城打工不屑一顾了呢?今天我们特别请到了《经济观察报》的总编何力先生,来和我们一起回顾并探讨2004年出现这个经济新现象。何总编,欢迎您!

  何力:大家好!

  主持人:这里咱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今年各主要媒体眼中的“民工现象”。

  [新闻综述]

  解说:2004年2月,《经济参考报》发表了一篇名为《泉州私企出现“工荒”》的消息,报道了2004年开春以后,泉州私企首次出现了招不到工人的怪现象—— 并且“缺工”达20万人以上。由于当时这种现象并不普遍,消息见报之后并没有引起太多媒体的关注。但是到了2004年5月,《中华工商时报》一条报道福建泉州、莆田等地中小民营企业因为招不到工人,而停工或开工不足的简短新闻,却使得“民工荒”这样的字眼第一次出现在了媒体的表述当中。随后众多媒体都开始陆续对各地出现的缺工现象进行了报道。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的记者贾祯在赴广东东莞同沙工业园区采访的过程中看到,几乎每家工厂门口都贴着招工的广告,有的工厂甚至还贴出了这样的大横幅招聘工人,当地人告诉记者,从今年年初开始,这里就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

  记者讲述: CCTV《中国财经报道》记者 贾祯

  我到那儿一看,我都没想到,招工的工厂有那么多,我几乎走过的工厂就没有看到不招工的,门口或大或小都贴着大红的招工广告,但是去招工的人特别少,就是去应聘的人特别少,而且我去人才市场,他们是专门负责招工的嘛,说现在招工难的这个现象,已经到了一种什么地步了呢,就是说好多企业都宁可花钱,比如说花两三千块钱,你能给我找着十来个人,我就给你这两三千块钱,就招工已经特别难了

  解说(资料):

  小郭在一家生产手袋的工厂里作了两年的台面工,每月的收入仅有七八百元。小郭认为,工资少一些他认了,但是让他不能忍受的是生活环境的恶劣。

  小郭:他们厂伙食太差劲了,根本不讲究卫生,像打稀饭,一个大桶里脏兮兮的,好多人抢,汗就流到里边去了,稀饭就像猪吃的那稀饭一样,汤什么味道都没有,像水一样,不好,很差劲那伙食。

  在曾有百万外来民工的温州,记者采访没多久,就被民工给团团围住,抱怨的声音不绝于耳。

  民工:又不包吃,还要扣押金,你采访采访这两个老板,有没有700块钱的工资。

  是工厂工资太低了吧,条件也不太好,条件太差

  有些上边写得很好的,到那里去了以后,有些厂都很差的,很差劲的

  有的时候工资上面写得七、八百,到哪里去了五六百块钱,你说怎么搞

  很少遇到这样,马上给你发工资,一般的老板就是说,压你一个月两个月

  早上五点起来上班,晚上十点多下班

  你去的时候,他说什么都是他的,等你到了那里的时候,他就跟你算,这个那个跟你算,你一个月下来工资本来就不高,到最后就变成很少了

  扣押工资、工时过长、不讲信誉,成为民工们一次次从工厂出走的缘由,记者遇到的民工大多都换过好几个工作,他们说也不是没有好的老板,但是想遇到要看自己的运气。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还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在温州职业介绍中心的旁边,有这样一条街道,那些暂时没有找到工作的民工有些就吃住在这里。他们宁愿这样等待也不离开,说明他们仍然抱有希望,每当有新的招工信息,他们依旧会蜂拥而上。

  那么什么样的工资能够让他们满意呢?民工给记者算了笔帐:现在因为物价上涨,每人一个月的吃住就要400多块钱,再加上交通、购物等一些额外的花销,五六百是最起码的生活费用。如果工资也仅仅是这个数目,那么他们基本上就剩不了多少钱寄回家了。

  记者讲述:CCTV《中国财经报道》记者 贾祯

  我觉得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尽管是这样,很多老板都不愿意多拿出一点钱,就是说提高工人的工资也好,还是说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也好,来改善他们的环境,来通过这个手段来招工,几乎没有人愿意这么做。当时我也去敲了很多工厂的门,几乎没有人愿意来回答我这个问题,最后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愿意接受我采访的人,然后他告诉我,他所有的话全是抱怨,他抱怨这些农民工不像原来能吃苦耐劳了,他抱怨这些农民工,就是说他们,如果说哪家工厂给的钱比这家工厂给的多五十、多一百,他们都愿意集体跳槽

  解说:就在中央电视台记者贾祯深入各地采访的同时,《中华工商时报》常驻广东的记者张晓晖也正在珠三角地区对“民工荒”形成的原因进行着调查。

  记者讲述:《中华工商时报》记者 张晓晖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其实这个民工荒,企业这一块他不愿意给员工加工资,他也有一个大的背景,好像是今年一般的加工型的企业,属于原料进口型的企业,他在原料进口当中好像成本增加了,他把这个成本他不愿意转嫁给他的买主,他肯定得转移到民工身上。就是当时跟那些工人聊的时候,有一个是外地来打工的女孩子,她一天要吃两顿方便面,而且是四毛钱一包的那种方便面,因为她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四五百块钱一个月

  解说:而就在众多媒体记者展开调查的同时,国家有关部门也开始关注民工短缺现象。2004年9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民工短缺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年初在部分地区出现的民工短缺问题,已经开始波及到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浙江和福建等地。

  记者讲述:《中华工商时报》记者 张晓晖

  有些企业也采取了一些办法,比如说有些甚至是企业主、老板,亲自到一些内地的城市去挖人、去招人,有些去别的工厂挖人都出现过。但是收效都不是太明显,因为这种东西受这个大环境(的影响),整个用工的(环境)对民工的一种伤害确实到了一定的程度了,别人就是对整个企业已经产生了怀疑,它形成了这么个东西,形成了恶性循环

  解说:调查报告公布之后,各地陆续开始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并解决民工短缺问题:广州企业奔赴河南储备人力资源;广东省准备定期发布指导价设定最低工资应对缺工现象;江西省加强农民工的上岗培训工作破解民工 “充电”难题;浙江省则将农民工工资的最低标准提高了15%至20%;从全国来看,国家废止了流动就业证卡管理,民工不再需要办理就业证;经济专家们则呼吁,政府应该建立信息发布预测系统以避免民工荒。

  临近年底,用工不足现象蔓延到了北京山东等地区,对此国家也给予了高度重视,11月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423号国务院令,公布《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该《条例》自今年12月1日起施行。在这当中,逾期不付工资加付赔偿金等内容成为了最受民工关注的内容。

  主持人:作为专业媒体,《经济观察报》从今年年初开始也一直在持续报道农民工问题,针对民工短缺的形成原因也刊发了一系列的报道和评论,稍后我们就和《经济观察报》总编何力先生,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

  宣传片+广告+片花

  [总编评点]

  主持人:从今年2月份部分地区开始出现农民工缺工现象,到目前为止,相关讨论可以说是越来越热烈,在您看来,为什么各家媒体都对这一现象投入了如此大的关注热情?

  何力:……

  主持人:《经济观察报》对于民工短缺的原因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何力:……

  主持人:从媒体的角度来分析,您认为这样的现象给我们最多的启示是什么?

  何力:民工荒的积极意义 “民工荒”对于用人企业当然不是件好事。不过,换一个角度看,“民工荒”的出现也有其积极意义。2004年一个民工荒,使得国家出台法规扶持,使得各地出台政策鼓励,那么“民工荒”是不是也给那些长期以来津津乐道于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的企业敲响了警钟?是不是也提醒务工人员要加强素质教育?这许多问题,都有待于2005年的答案。

  主持人:对于民工短缺所带来的影响和启示,很多媒体也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一起来看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媒体备忘]

  《经济日报》2004年7月23日发表评论《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指出针对目前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地方政府劳动管理部门必须认清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大趋势和变化规律,从战略的高度,建立科学的劳动力管理运行机制。城市管理者要像关心城市职工就业一样,尊重、关心和保护广大进城农民工就业过程中的一切社会权益,真正让广大的进城农民工的自身素质与城市进步、产业升级一道成长。

  《人民日报》2004年9月10日的文章《“民工荒”的积极意义》中指出,民工短缺虽然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一定影响,但也有可能促使其改善农民工的劳动条件,更注重技术创新。 “民工荒”的发生,或许可以迫使企业不再仅仅依赖低廉的劳动力获利,而是去想方设法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民工荒”也会提醒那些多年来通过压低工资获得经济较快增长的地方转变增长方式。

  《国际金融报》2004年9月17日的文章《中国劳动力“民工荒”是否会成为长期现象》中指出,以投资为主要拉动的总需求扩张对劳动力的需求将维持在一个较长时期。由于劳动力的价格不可能长期背离其价值,因此目前由工资所引起的劳动力不足问题也将会得到解决。

  《财经》杂志在2004年10月22日发表文章《正视民工荒背后的经济符号》指出,一个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应当有良性的法律基础设施和雇佣制度支撑。由于劳工市场此前的供过于求失衡和缺乏谈判能力,民工不得不接受恶劣的工作环境和不平等的工资福利待遇。但是,这不代表他们永远不会“以脚投票”。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解决,今天的“民工荒”,可能成为几年后民工供应“瓶颈”的预演。

  《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11月18日发表文章《民工短缺:市场与厂商的博弈》,指出“民工荒”实际上是由市场力量决定的收入再分配的调整。如果这次“民工荒”真能成为一个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开端,那将意味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意味着城乡差距有望缩小,意味着困扰我们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缓解。此次用工短缺的现象,是市场对产业结构的自然调整,也符合中国经济发展进步的方向。

  主持人:您能否预测一下,明年各主要媒体有关农民工问题的报道焦点有可能会集中在哪方面?

  嘉宾:……

  (谈话中结束)

  日期:2004年12月1日

  嘉宾:何力

  主题:民工潮变成了民工荒

  主持人:80年代兴起的民工潮曾让我们无数次感叹我国劳动力的充足,但是从今年春天开始,我国一些地方却陷入了“缺少工人”的尴尬境地。很多财经媒体纷纷发问:延续了十几年的民工潮,为什么变成了民工荒,是因为经济发展过快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不足?还是因为随着农村生活越来越好、就业机会增多,农民们已经对进城打工不屑一顾了呢?今天我们特别请到了《经济观察报》的总编何力先生,来和我们一起回顾并探讨2004年出现这个经济新现象,何总编,欢迎您!

  我们这里咱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今年各主要媒体眼中的民工现象。

  (新闻综述)

  主持人:作为专业媒体,《经济观察报》从今年年初开始就一直在继续农民工问题,针对民工短缺的形成原因也刊发了一系列的报道和评论,不要走开,稍后我们就和《经济观察报》总编何力先生,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

  (宣传片+广告+片花)

  00:03:15:00

  主持人:何先生,我们知道《经济观察报》作为一个专业的财经媒体,那么持续地对于2004年当中出现的农民工这样一个现象做了很多的报道和评论,您是不是也亲自到采访一线,比如说到民工比较多的工厂调查过这个现象?

  何力:我没有亲自去过,其实首先让我来看一下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就是说民工荒这个叫法本身可能并不准确,因为我觉得今年发生的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比较低技能的劳动力的供给出现了局部的短缺,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更准确的描述。

  主持人:短缺?

  何力:对,从整个判断上来讲,民工的短缺应该不是全局性的问题,它带有局部的,带有跟今年的整个的经济形势是非常相关,比如说今年粮食丰收,今年粮价上涨得比较多,农民的收入会因此增加得比较快,这样他可能选择说我在家里种地是不是更好一点,这是一个原因。

  另外一个城市里面今年的物价的涨幅比前几年要快一些,今年全年算下来,城市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会在4%左右,这样民工在城里的成本也会高一点。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说这些年来我们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过程之中,民工的工资待遇是不是真实地反映了这样一个劳动力的成本,我们称之为是这个价格是不是扭曲的,包括劳动保障的条件是不是真正达到了国家要求的那样一个水准,在这方面可能都会有一些差距,我觉得可能是这些原因导致了民工在局部地区的短缺。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觉得中国的民工的这种不断的城市化,或者从农民变成工人的这样一个进程,应该说还是很长的一个进程,不会一下子就结束,也不会一下子出现非常规模,大规模的劳动力短缺。

  主持人:从您的分析来看,目前只是在某些局部地区,或者某些行业里,出现了这样民工短缺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2004年我们大量的媒体去长时间地关注这个现象呢?

  何力:我觉得这个是很有意思的,虽然我们说这件事情的影响本身现在还不能说它是一个全局性的,但是媒体或者学者非常关注,是因为这件事情它释放出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

  主持人:什么样的信号?

  何力:就是我们过去中国25年的经济成长,我们就叫中国制造,很大程度上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有一个比较优势,就是我们有比较,非常非常多的廉价的劳动力。

  主持人: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

  何力:低廉,比如说我们的劳动力价格只有马来西亚的四分之一,但是现在相当于现在日本和美国的三十分之一和四十分之一,就是比较便宜。而且我们的人口比较多,这个比较优势对国家的对外出口,就是制造业有非常强的竞争优势,我们今年外贸出口,进出口总额会1.2万亿美元左右,占整个GDP的比重也非常高,这是我们过去这些年发展的一个很成功的地方。这个民工短缺就给了一个问号是什么呢?说这样一个趋势还能不能持续下去呢?

  主持人:还能不能长期延续下去呢?我们还能不能保证我们在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

  何力:这个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思考的空间,因为我们在报道和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才发现,其实我们对我们国家究竟将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还会有多少农民转化陈工人,转化的方向主要是哪里,他们的受教育水平也是在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工资肯定也会不断地缓慢地增长,人们的生活还在不断地改善,这些问题的研究我觉得看来还是不够充分,所以媒体和学者对所谓的民工荒问题表现了很多的关注。

  主持人:从《经济观察报》的长期的报道和评论,以及您的研究来看,从我们过去长期认为的民工潮,到现在民工短缺的现象,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何力:首先我觉得这可能是个好事情。

  主持人:好的事情。

  何力:因为从信号的角度来讲,它至少给我们一个提醒,就是说我们将来可能不能永远地靠这个比较低廉的劳动力,就是说我们除了这个优势以外,看来我们还应该发展别的优势,比如技术,比如知识产权,比如服务业的优势。就是除了我们指导业的优势,就是这样一个比较低廉的劳动力的供给曲线不能不断地会出现停止的,将来会不断地上升,我觉得这是第一,它是给的我们这样一个提醒。

  第二,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民工的疗效条件和工资,和生活水平也会不断地提高。

  我觉得第三,从长远来讲,我们这样一个13人口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之中,它一定是整体的方方面面的这种能力的提升,而不简单的是指导业的提升,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和契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从现在就开始重视和研究这个问题,倒是很及时,或者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主持人:确实,我们这段时间也发现,除了《经济观察报》之外,其他的一些财经媒体,包括一些综合性媒体,对这个现象也机遇了很多的关注,当然在中间大家发过来了很多的评论和报道,这里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00:09:25:00

  主持人:何总编,从您的分析以及我们看到的其他媒体对于民工短缺的报道来看,似乎大家对于民工短缺现象讨论的热情没有减少多少,您估计明年关于这个方面的关注的点会集中在哪些方面?

  何力:我觉得可能明年还有关于民工短缺的关注,但是可能更多的关注是不是会集中在相对来讲,比较素质高的劳动技工的短缺,可能会更引起社会的关注。因为确实是我们国家的竞争的优势,它确实会经历这样一个梯度的发展,从简单加工的工业品,慢慢地会转向服务,转向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品,相对于对工人,对服务,对这些领域的从业人员的要求也会不断地提高,想可能相对于民工短缺的关注来讲,对这些人的短缺的关注,可能未来会有不断加剧的这样一个趋势。

  主持人:从现在我们关注的民工短缺的现象中间,似乎可以透视出,我们长期以来对农民工工资待遇,劳动保障,以及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以及再培养的程度,这个关注得不够。那么在2005年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制造这个隐含的是不是也要包含在这方面的内容,都通通地包含在内,才能奠定我们中国的这样一个很好的优势?

  何力: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我们需要的一个是健康的、保障了工人的利益的,他们的生活水平能够不断提高,而且劳动力价格不是扭曲的,他们的劳动保障和劳动条件能够不断改善的,这样的一个中国制造,我觉得其实这样一个中国制造来说,依然是很有竞争力的。就是说我们跟,我最近刚刚从德国回来,看到德国的制造业的情况,我依然觉得就算是我们这些条件都不断地提升,工人的工资也不断地增长,我觉得在这方面我们依然还有很大的竞争力空间。

  主持人:不会因为我们让农民工,他们的待遇更好、工资水平更好、福利待遇更好,就会使得我们的制造成本提高了,而影响我们的竞争力?

  何力:会有提高,但是我觉得这个过程是比较漫长,或者一个缓慢的过程,不会是一夜之间,就说我们的产品很贵了,或者一下子竞争力就丧失了。

  00:12:35:00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何总编的精彩点评,谢谢,我们这一期《记者见证2004中国经济》到这里就结束了,欢迎各位的收看,欢迎各位继续收看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其他节目,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完)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犬夜叉
封印的半妖犬夜叉
3DMM
温柔妹妹之3D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