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2004双十评选 > 正文
 

实录4:主题论坛--中国企业高科技发展论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3日 18:37 新浪财经

  2004中国年度管理大会

  主题论坛二:中国企业高科技发展论坛

  司仪::欢迎大家回到现场,马上开始第二场论坛,主题是中国企业高科技发展论坛,今天主持我们这场论坛的是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阮次山先生,我们的论坛嘉宾是吴鹰 UT斯
达康
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为 神州数码中国有限公司总裁;霍丰 安捷仑科技中国区总裁;温铁军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刘家雍 趋势科技亚太地区总裁;李彦宏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CEO(他现在可能在路上)。

  阮次山::大家好!我从1981年回到中国,眼看着我们的企业从那个时候发展到现在,每一次我主持人::类似的座谈会跟企业界的领袖们见面,每一次跟国内各界领袖见面,我一次比一次激动,每一次我越深入了解中国的企业,为什么我越来越激动?我发现中国企业界的领导人,中国企业界的负责人,就像现在在台上的五位朋友一样。

  我现在发现我们国内企业界的负责人和朋友,越看越年轻,越看学历越高,还不仅如此,我觉得企业界的朋友在赚钱之余都很有想法,对于自己这一行,对于国家,对于企业在今后的发展都有自己的看法,让我们从宏观,从海外的立场来观察国内,就觉得很兴奋,为什么呢?到香港去,你跟企业界的人聊天,除了钱还是钱,没有理念,没有想法,我们觉得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就是一群有想法的人,有想法的经营,把我们的社会带到一个什么样的方向,这个方向对于中国来讲,过去有人讲中国迈向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时,有人说要摸着石头过河,那么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就必须要有一群人,过河走向哪儿,往什么样的目标走,所以今天我非常高兴能够跟我们几位企业界精英,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跟大家有共同交流的机会,我们的企业是不是有核心的发展策略,我们的企业今后怎么走,台上这几位,不只是企业的实际负责人,他们有想法,他们的想法过去经常在网络上,在媒体的报道上,也都非常耳熟能,详,也都非常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口才,所以今天我不想多谈,我们等一下请几位企业界的领袖来谈,我们今天的游戏规则是每个人讲十分钟,讲完以后再由观众提出问题,因为这几位都是企业界的精英分子,他们也知道对于时间的掌握,我们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在剧场发表演讲的这些政客跟议员,如果你讲得不好,或者你讲得太长,底下的武士就要把你扔下去喂狮子,我想在我们今天演讲的过程当中,如果有人讲得太长,我们不想把他扔下去喂狮子,不过等到发问的时候,诸位再用问题来跟他们交流。我们第一位请吴鹰先生。有请!(掌声)

  吴鹰::谢谢!其实今天我看到,我们大会的组织者提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是中国的高科技发展,是仿效别人模仿的技术,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走,还是自力更生,以发展自己的市场为基础的自创技术?其实这里头牵涉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这几年,在国内大家比较关注的,中国要不要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但是这个好象是不需要争论的,但是都说中国一定要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但是我个人的观点就是,核心技术肯定是一定要发展的,但是这里头也非常要注意不要走入一个误区,就是核心技术就是从芯片开始的技术叫核心技术,并不一定是这样,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才是更重要的技术。

  所以我的简单答复就是,中国一定要走自己创新发展之路,但是并不等于所有的东西都要靠自己,比如有些技术,芯片可以用别人开发出来,比如半导体的芯片,微处理器,Inter是走在前面的,如果中国投资这个开发,是几十亿的开发,这是绝大多数公司没有实力来做的,但是如果中国要一直复制别人,仿造别人,跟在别人后面走这条路,也有很大的问题,因为在今天全球化的市场情况下,我以我们电信行业来于例子,因为我的知识面很窄的。世界上最大的电信企业都在西方,如果你跟在别人的后面走,你永远是跟随者,在市场上永远是跟别人分一瓢羹,在中国没有交换机做出来之前,国际上的大公司卖很贵,中国做出来以后才把价格降下来,但是降下来之后,虽然对中国的运营企业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但是对于制造业本身来讲,就是消费利润就会减少,创新企业把新的技术作了,出来以后,做创新技术和产品,别人没有,你定市场规则,价格是你定的,利润相对高一点儿,并不是你要多黑多赚钱,合理的利润一定要有,要不然没法儿支持你的企业不断创新发展,你先走,就能够在市场上占有更大的份额,而且利润高一点儿,有不断的企业来支撑你发展下一步,要不然永远处在别人的后面。

  第二,创新技术里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所谓的“颠覆技术”,这个“颠覆性技术”,其实国外,美国最近几年,有将近十年左右的时间非常重视,但是我发现咱们国内对这个技术关注度不够,什么叫“颠覆性技术”呢?就是刚开始出现时有某些缺陷,并不如它所要取代的技术好,但是它可以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最终淘汰掉它所要淘汰的技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PC,刚才出来的 时候也是个人电脑,做小型计算机的公司,没有一家会认为它是一个真正的计算机,你的处理能力完全不行,差远了,但是现在你看还有小型机吗?没有了,连DEC的公司都被吃掉了,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数字相机,刚开始出来的时候,只有八兆的分辨率像素,现在是500兆,600兆的都出来了,最后改变了整个的工业,都被洗掉,胶卷工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传统相机几乎没有人用,所以“颠覆性技术”也非常重要,有人说小灵通也是一个“颠覆性技术”,我个人认为讲得太早了,它所要取代的,所颠覆的是固定电话,这是有可能,因为它太便宜,比固定电话便宜很多很多。

  后面还有很多的“颠覆性技术”,比如拟态网,当初我们在实验室的时候,并没有看上有线的技术,我觉得“颠覆性技术”市场非常大,中国这么大的人口基数,有一部分可以接受“颠覆性技术”刚出来时不太好的性能,然后再慢慢完善,所以中国一定要走创新性的技术,你跟人家一模一样做,第二,你企业根本就没有很多利润。UT斯达康也是因为有了自己的创新技术,我们跟在别人后面走,不可能有很大的规模,所以我们也一直坚持要走创新的路。

  最重要的一点,中国的企业,最终一个结论性的说法,“创新使你走向全球地位的时候,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世界给中国一顶帽子“世界工厂”,世界工厂这个帽子是双刃剑,一个是说中国很强大,对全世界的制造业都是一个冲击,但是这也有一个很危险的地方,把你定义在只是帮助人家加工的地位,我认为只有中国重视了创新的技术开发,走创新这条路,重视这些,甚至有“颠覆性技术”开发以后,中国才有可能有一天有世界的研发中心,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一定要去发展“颠覆性技术”的原因,走了这条路,有很多很好的技术在中国发展出来,创新出来,人家才会对你的研发技术刮目相看,才会逐渐把它的研发挪到中国来。

  拿电信做比喻,最大的开销是做研发,中国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所以这些设备制造商,长期跟中国竞争是非常难的,所以最近有很多企业来跟我们谈,怎么样在中国研发开作。总有一天中国会成为世界的研发中心,我相信,会在不远的将来实现,中国在世界上有一个真正自己的地位,所以不要被“核心技术”误导,有些东西有核心竞争力,有创新,就一定能够成功。谢谢!

  阮次山::他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开始,从核心技术发展的序幕,讲得非常的周全,我们顺着这个逻辑,第二位嘉宾是杜家滨先生,请他谈,在世界目前这种竞争之下,跨国公司对我们中国研发核心企业,他们是怎么看的。

  杜家滨::其实在中国,如果我们从一个外国的公司来看中国市场,看中国的人才的话,中国人才的优秀和总体数量是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比的,我们决定到中国来设研发中心之前,我们在中国的市场也做了一些有趣的研究。我们发觉中国一年大概可以有超过五十万,在理工科系方面毕业的大学生,这样一个数字,几乎把美国、英国、日本加起来,这些国家一年所毕业的理工方面的大学毕业生都要多。

  另外,中国市场本身自己的规模,我想这也是呼应刚钢吴鹰所特到的,中国市场自己本身的规模和中国市场自己本身的特性,以中国的移动电话、小灵通,或者是其他的移动电话技术来看,中国的电话普及和密度,相对来讲还比较低,所以中国发展的空间也相当大,另外,中国在今天,我们虽然说,中国在过去几年当中,我们看到中国互联网的使用速度增加非常快,但是到现在为止,即使中国已经有大概一亿个人在用互联网的话,那中国的互联网使用密度还不到10%,相对其他很多国家来看,即使中国的市场需求,这可以在中国做产品研究开发,在中国怎样去散播一些实用的技术,先进的技术,尖端的技术,其实都有很多的空间,中国的市场就足够把一个技术培养起来,而且这里头有相当多的技术,当你在应用上面开发的时候,都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去进行。

  但是我们要提出一点,是不是所有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从思科公司自己的经验和我们所看到的,我们反而是一家提倡“不见得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如果说今天这个技术,别人的确做得比你好,而且别人也做得比你早,而且他们可能在某一些环境和某一些条件之下,你怎么去做都做不过他们的话,那当你这个公司赚钱,本身财力够的时候,其实你还是可以去拥有这样的技术,可以去投资那家公司,或者把那家公司整个买下来。我们在过去的历史中,到目前为止,我们所买来的公司超过80家,而且在我们公司的文化和信条当中有一条“没有技术崇拜”,我们永远都不觉得自己的技术最好,但是你要如何拿到一个比较好的技术,然后把它变成一个产品,这反而是你在公司长远盈利的过程中,如何对投资者交代的过程中,你应该交出的一张成绩单,就是如何掌握技术,然后把技术转换成你能够创造的利润,对你的投资人有所交代。

  整体来看,对中国的市场和中国的人才,和中国今天快速发展的经济机会,其实中国有很好的条件,我们在国内也看到,相当多的企业,都做得很好,而且我们也开始,在这边跟很多公司,在技术上,在相互的合作上,我们都发展了很多关系,所以包括,我想今天在座的好几位,我想我们跟他们几位公司,也都有不同技术上的合作。另外我们在国内目前投资、采购的一些技术,也让我们觉得我们值得在中国这个市场,做更多在技术上的投入,不单单只有我们自己,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在这边投资很多的公司,或者去购买很多公司,也可以把公司的产品提升到另外一个层次。

  接下来看等到你把这些产品的技术做好了,我们还要考虑这些产品拿到哪儿去,在国内的市场,跟国内大部分的公司,比较缺乏的就是如何走到国际上,如何有一个销售渠道,可以把这些做好的技术卖到国际市场上,我们知道自己的优势,我们是可以提供这样的渠道和手段,帮助这些好的技术和产品,包装之后,把它卖到国际和全世界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跟国内的许多公司彼此需要。也许透过像思科这样的公司,国内的公司可以把产品卖出去,但是国内有很多公司也开始逐渐走向世界市场,所以当我们去谈我们要不要发展所谓尖端的技术,或者高新技术的时候,我想我们也不要只看到技术发展的本身,也要看到,这些技术做好了,你到底要卖给谁,你能不能把它转换成经济上的实际收入,我想这样反而可以去支持实际的发展和更多的开发创新。

  阮次山::刚才两位都谈到了研发核心技术的问题,当然研发要有钱,所以我们接下来就请郭先生谈一下,研发经费怎么来?

  郭为::(笑)研发经费怎么来?我想这个挺难回答的。从企业来讲,资金来源有很多种,投资人的,自己赚的钱,银行贷款。但是从一个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由于中国在过去二十年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我们的GDP,我们的国际贸易总量,我们整个国家的财力,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因此在04年,在中国科学院开工作会议的时候,我们的老院长曾经提过,他对着一大批的年轻科学家在讲,在中国,由于它的财力,整个中国市场在国际上的地位,在未来的二十年里面,已经具备了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机遇,主要是看我们大家有没有本事拿下来,因为过去来看,是很难做到这一点,这是从一个国家的技术角度来看,但是我觉得借着吴鹰和杜家滨讲的,就是说,什么叫核心技术?作为一个国家来讲,核心技术肯定是非常重要。没有核的研发,你就不可能成为大国,没有航天技术,你就一定会被别的国家欺负。

  作为工业来讲,核心技术如何理解?我想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方面是讲,其实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技术本身,是在于你的企业如何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成长,最近我想IT界有一个很流行的话题,叫做“随需应变”,就是你如何随着市场的需求而不断变革,因为我们可以把企业大致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个就是它的“义务”,我们所看到的,杜家滨这边是卖游戏,卖网络产品的,吴鹰这边是小灵通、宽带产品等等这些,但实际上在他的底层,实际是他的能力,它聚集的是什么样的能力,比如有研发的能力,像思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全世界的企业里,思科每年有几百亿的营业额,但是它没有工厂,所有的东西都是通过电子商务来实现,这种能力的体现。像刚才吴鹰讲的,作为一个中国的高科技企业,UT斯达康如何跟人竞争,这也是靠管理的,不是有人就能把事儿做成,如何去管理,我想这是一个能力的企业,这是企业表现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如果我们把它的收入、利润、产品比作屋顶的话,那么这个能力就是它的墙体,墙体下面是什么呢?我们讲是它的地基,这个地基就是你经营企业的理念,我们在很多管理教科书里谈到了,讲的都是企业经营的理念,我们研究世界五百强,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为什么能够存活起来,很多时候并不是研究它的产品,而是研究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从整个过程来看,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理念变化是最慢的,产品变化最快,我们把它定义为,业务的不断进化,能力的不断优化,而企业的理念文化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去适应今天创新、竞争、变革的环境。可能有点儿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在把握这种环境的过程当中,两家公司发生了很大的不同的变化(厄尔实验室和UT斯达康),厄尔公司有十几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我很吃惊,但是今天它没有走在前面?为什么?实际上就是环境的变化导致的,所以我们在看自然博物馆的时候,看恐龙,恐龙在它的角上扎一根针,它的疼痛感觉反映到它的大脑需要三分钟时间,我们想它这样的一种变化一定会被自然界所淘汰掉,所以一个企业我想,如果你不能适应竞争变革的环境,你也一定会被淘汰,所以我觉得,我们研究企业的问题,回过头来讲,最核心的问题不是技术,而是你一定要弄清楚你如何去适应环境,不断的成熟,这是我讲的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一定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可以解决的。

  当然,第二点来讲,在今天,我们特别习惯于说“核心技术”,一个企业有没有,没有怎么样,毫无疑问,从工业革命时代以后,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现代社会的第一生产力,小平同志讲了,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毫无疑问它是推动这个的,但是怎么样去推动?是不是有核心技术就一定能够推动?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年的PC,最早的CPU,不是英特尔的,是摩托罗拉的,但是由于在商业运作的时候,而且当时比英特尔的还要成熟,但是因为在商业运作中没有跟IBM得到很好的配合,所以现在摩托罗拉在这个里面就没有生意了,英特尔成为一个绝对的霸主,也就是说,一个核心技术本身在一个企业成长的时候占的比重是什么呢?我们讲一个技术本身,如果是一的话,你把它变成产品,变成商品,可能就是十,你把它变成一个可销售的东西,可盈利的东西,可能就是一百,但是你要把它变成一个产业的标准,可能就是一万。

  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讲,最成功的企业无外乎就是把标准强加给别的企业身上,比如刚才讲CPU,大家都是这种模式,其实在当初他们并不是最好的,当然这里面有市场力量,你能否去很好的引导市场,如果我们今天回过头来讲,就是你必须要不断思考,市场的力量是什么,你只有真正的理解市场的力量,你的技术才有方向感,你才有这种感觉。像我们自身也是一样,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在做软件的过程当中,操作系统没有机会了,数据库没有机会了,在这种情况下,在应用软件里面,你如何去围绕它构造一些东西,比如我们建立“应用基础架构的平台”,再加一层,使得我的应用能够更宽,也就是当你一个需求来的时候,你有一个很好的流程,马上可以基于逻辑关系做出来这种技术,这种技术出来以后,你是为市场服务,那么你就可以很快的打击你的竞争对手,很快的占领市场,所以我觉得,如何理解市场,如何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技术很关键,但它的不是唯一的要素,是一个必要条件。

  阮次山::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一会儿再请你讲,下面我们请霍丰,我们现在需要发展使命的核心技术

  霍丰::刚才几位老总都谈到,谈得不错,你要创新,要有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首先创新,并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创新,而是创新应该包括策略的创新,流程的创新,经营模式的创新,甚至,合作伙伴方面的创新,像刚才举的例子非常好,就是CPU是摩托罗拉出来的但是被Inter取代了,企业界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出来的技术很先进,但是由于市场定位,营销策略,没有足够的创新来符合市场的需要,同样也会失败。所以创新应该是一种普遍深入的创新,而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创新,但是技术上的创新也是一个企业成功的根本。一个企业来讲,应该持续不懈地在研究开发领域里进行投资,我觉得这也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

  比如安捷仑科技,我们每年都在研究开发的领域投资营业收入12%的比例,当然投资也是一个要量力而行的事情,应该随着经济周期的上下作出相应的调整,但是重要的是你是不是有这个理念,重视研究开发,而不是很多企业把它作为一个口号谈出来,真正在投资运作的时候,只出一点点钱,或者是机会主义的做法,我觉得这是中国高新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问题所在。

  另外一个问题我也想稍稍引申一点儿,杜总刚才谈到,中国的人才,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经济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其中一个竞争优势,就是低成本的劳动力,所以现在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不会是一个可持续性的、长期的竞争优势。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成本一定是往上提的,总有一天,中国会被另外一个国家所取代,在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方面,所以我们应该居安思危,要考虑另外的出路,其实有一点刚才杜总已经谈到了,中国除了劳动力便宜以外,我们还有很多高素质的劳动力,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如果我们所有的企业、社会在这方面多做工作的话,提高我们的劳动力素质,尽管价格在随着时间有一定增长,但是性能价格比永远保持最具竞争力的话,那么我想中国的未来会是灿烂的,刚才吴总也谈到了特别在研究开发方面,我们的成本优势其实要比生产制造的成本优势还要大,前提是我们企业在本地化的人才培养方面多下一些功夫,其实刚才我们提到,每年有很多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的知识非常好,非常聪明,中国人的特性,唯一我们不足的就是我们缺乏一些国际化的视野,另外我们在软技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比如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管理技能,在这一些方面,企业和社会其实都可以扮演一些更主要的角色。

  比如我们星期一,安捷仑科技就成立一个安捷仑学院,在清华大学我们举办了一个招生的仪式,这星期五我们在复旦大学也会做同样的仪式,我们招应届的大学毕业生或学生,或者工作时间不超过两年的,来加入安捷仑科技来进入半导体测试方面的教室的教育,同时我们还有现场测试,海外实习,然后再跟导师进行培养,在这一年的培养过程当中,我们不仅教会他真正技术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教会这些新的学员如何跟人合作,如何有国际化的视野,当他们毕业以后,我们可以把他们留作研究开发工程师,应用工程师,同时我们也愿意让他们被我们重要的半导体制造商客户雇佣,作为他们的研究开发工程师,所以这一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会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未来核心竞争力,因为任何的创新都是跟高素质的人才有关系的,而不仅仅是跟人有关系。

  最后一点我也想谈一点,中国的高科技发展,或者是我们走向国际,走向世界,我们也需要一个好的大环境,总的来讲,中国的大环境是非常不错的,GDP增长7%,而且这个比例还会持续十年,甚至二十年,这样一个市场给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空前好的机会跟环境,但是我们也希望政府有进一步的改善,举个例子来讲,第一就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因为你要鼓励创新,你必须让创新者得到非常大的好处。由此能够致富,所以,知识产权要有完善的立法,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非常好的执法系统,由这个执法系统带来一系列的成功案例,能够让投资者,让企业有信心,同时让更年轻的高素质人才看到机会,我能够透过创新致富,同时我们做这种知识产权的保护,实际上就是在家里就把制定的游戏规则,跟家外面的游戏规则一致,这样的话,我们在同样的游戏规则下进行锻炼的时候,也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很容易地走向世界。而不是你踢足球的裁判规则不一样,你到国际上没办法跟人家竞争。

  另外,如果要对创新鼓励的话,中国也需要完善风险资金的机制,让不断的毕业的年轻大学生,更多的比尔盖茨,还有很多的创业者,能够愿意去投资,去建高科技的企业,同时也很容易融到相应的资金,同时给大企业也给相应的机会,我觉得这本身是双赢的,小企业由此致富,大企业得到了技术。如果国家产生这样的环境,加上我们这种非常独特的高素质人才跟低成本,中国会很快的在高科技领域里面得到一个非常大的发展,而且会处在世界领先地位。谢谢!

  阮次山::我们台上准备了矿泉水,大家可以用,我们今天请来了经济学家温铁军先生,我们想请温先生从政府的角度,看看在发展核心技术方面,政府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温铁军::我倒是想先把郭为先生的问题做点儿补充,当然郭为先生回答得很好,因为你问到的是资金,要想研发是一个高投入,资金从哪儿来。其实大家应该看到,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大概也就是最近十年的事,这里面有很多东西,尽管好象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每个人的故事背后都有很复杂的背景,因此这个产业的发展,似乎就是个光怪陆离的,充满故事,又是充满复杂背景的过程。作为学者,我们能干什么呢?我们就是把各种各样不同的故事,大家纷繁复杂的东西解读,归纳成一种多少带点儿逻辑性的规律。如果这个规律被后人实践,证明是可行的,那么这个规律就可以立住,因此今天不妨向几位学习了他们的故事以后,我们做一些归纳,看看高科技产业,到底是在什么背景下,沿着什么样的逻辑过程,发展至今天这样辉煌的。

  大家看到,1994年有一个重大的变化,可是今天很多人都忘了,1994年1月1日,中国实现了汇率一步到位的,那一次人民币的汇率贬值幅度超过了50%,突然就创造了一个很大的,制造业靠出口拉动成长的机会,一个机会是历史机会,因为没有哪个国家会像中国这样,政府在科技产业的政策,不妨把改革以来的很多重大政策的节点做一个解释,其实那个时候并没有想到中国的高科技产业会有这么大的发展,但是却恰恰带来了中国短期制造业的高速拉动。1994年到1995年的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达到了40%以上。接下来就是什么呢?换汇的大幅度提高,导致外汇的增长。给国外造成一个极大的刺激就是中国会快速起飞,快速成长带有神话特色的信号。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看到,四到五百强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超过80%进入中国,都说这是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市场,谁不赶着进来,这其实是当年你一步到位的实现外汇定规的政策所没有想到的,外资大幅度进入,这就造成了一个九十年代的所谓的中国经济奇迹,而恰恰在这个条件之下,我们看到1995年有另外一个现象发生,如果大家关注一下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会看到,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指出,中国是所有转轨国家中货币深化最快的一个国家。到1995年我们的M2和GDP的比值已经超过了百分之百,而当时欧美一般在70%多的水平上,俄罗斯应该是最早一步到位实现市场化,只有27%,日本也不过才20%,而中国超过了100%,那就是出现了阮先生问的问题,资金成为一个远远快过GDP增长的速度。

  从90年代中期往后看,平均每年M0,快于GDP两倍以上,到现在为止2003年底到2004年上半年,我们GDP和M2的比值是多少?是两倍以上,于是中国其实也已经出现了世界上普遍的现象,在资本相对来讲占有比较高的平台的基础之上,原来并不是产业的技术,它和资本的结合就导致了所谓的高科技产业,我想这个规律至少大家应该把握。也就是说,中国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从那儿以后,中国出现了资本迅速膨胀,以后1998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那个前后,技术开始产业化,技术变成商品,过去大量的国家投资所形成的技术基础,和已经形成的高资本平台结合,这其实恰恰是在美国发生的事情,但在九十年代后期的中国发生。倒未必一定要政府有什么超前的、先入为主的政策导向,它只不过是一种经济规律而已,为什么我说94年是为什么外汇一度并轨呢?是因为92年93年大量进口导致外汇储备下降,好了,政府就一步到位的贬值了人民币,导致出口大量增加,外资就创造了一个神话,现在中国已经变成了世界FDI最高的国家,外汇投资最高的国家。

  接着就是技术产业的开放,以北京为例,电子产业,北京过去国家的电子工程里面,一线的工人,30%以上大专以上毕业,一个科教兴国战略把技术产业作为一个产业开放,那它当然就使得已经初步过剩的资本涌入这里头,出现了产业和资本的结合,就导致今天我们有这么一个突飞猛进的高科技产业发展,相关的因素还有很多,绝不可以忽视的,就是我们今天在座的企业家的努力和才智,但是他们所处的时代和背景,应该是一个特殊的背景,我们都知道,任何晚开放的产业,一旦开放以后,能够产生的增值基数是怎样的,以前大量的基础投资,是国家没有作为产业投资,而作为基础和公共投资形成的,它的突然开放,再加上你已经形成了资本,两者一结合,有了今天的局面,当然我这只是一家只言,说得不对,请大家批评。

  阮次山::非常著名的经济学家,从他引用的数字就可以知道,他在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接下来请刘家雍先生,前面大家都提到了发展核心技术的理念,那么今后我们如何培养鼓励研发核心技术的能力?

  刘家雍::我想先将刚刚刚温铁军先生讲的观点,人民币贬值带来的强大竞争力以后,整个中国的资源,外资引进,快速发展,都造成了很多,但是这里面也存在着很多必须要警惕的现象,我昨天从香港坐飞机过来,看到一个杂志,亚洲周刊,他说亚洲的一千大企业里,不含香港台湾,有39家,他们所做的行业,基本是自然资源,石油、铁道、运输、交通,那么民营的比例,能够排上亚洲一千大企业的数字非常低,一个统计的数字说在中国,事实上有很多的专利,有很多新的发明提出来,但是这里面有七成是外资企业提出的,中国本土企业花在创新上,比例是相对有限的,刚才霍总也提到了,安捷仑一年花15%的总收入在这个上面,这是非常高的比例。看我们中国的企业,在中国的五百强,FID的投资比例大概是3.2%,一般的投资比例大概不到2%,当然我们可以说中国的研发成本比较低,但是相对来讲,与企业的长期竞争力是存在着一个相当大的值得思考的空间,因为没有长期投资研发的经费或者与相对重视的话,那么企业对于新的竞争环境的适应需要做更大力度的投资,回头来讲,就算你今天投入很大的金钱、设备、人力的话,怎么去做?研究和发展,跟刚几位所谈到的创新极为有关。

  创新在我们看来,其实是一个文化,它本身如果不存在于企业家的一个战略意图的话,那么你投入再多的研发费用也没用,所以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来讲,如果各位理解到我们在整体的经济发展进程里,你处在什么样的地位,怎么样采取刚刚几位谈到的市场的导向和符合市场的需求来做研发的需求,最重要的CEO的想法是否有创新意图,这是一个文化的问题,因为必须有一个创新的文化和组织,才能够有创新的结果,当然也才能够凝聚创新的人才。人才是最宝贵的,中国有很多大量的研发工程师,我们公司在南京一举招聘五百个,工程师从全国各地,从南京、北大、清华都来招聘,并不是很难,因为有太多优秀的人,但是怎么样让这些研发的工程师在一起工作能够创造出价值,这是一个组织文化上的挑战,因为这一群人聪明绝顶,当他在一起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战略上的聚焦,在我看来,必须现有一个战略指导,我们的经验就是,创新来自于专注,来自于专注于某一个特定的选定领域,不断的深入研究,彻底的了解,才能有非常好的看法。当然也跟流程、业务模式、客户经验,做事方法,这些都是创新的基础。人必须在有创新的体系里才能够生根,才能真正产生效果。

  阮次山::非常谢谢刘先生,今天进入我们今天嘉宾发言的最后一位,其实他不是最后一位,他是压轴的,我们请他,如何从本土盈利的角度,来发展核心技术?

  李彦宏::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讲三个在媒体和公众当中经常会有一些误解的概念。第一个就是,用词经常讲高科技,在中国很多时候,科学和技术,没有分开,我刚才注意到,我们几位嘉宾在讲的时候,一直在讲技术,其实没有讲科学这方面的东西,甚至避免了使用“科技”这个词,这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差别,科学和技术还是有非常大的差别,从我们做产业的角度来讲,其实科学只是理论,科学研究的可能是我们十年之后甚至更长的时间会发生的影响人类生活的事情,而技术更加强调实用性,更加强调的是这个东西对人类的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我以前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后来放弃了博士学位,是因为发现博士更喜欢技术而不是科学,我喜欢做的不是去研究这些世界上只有五个人能够听懂的东西,而是我希望这个技术能够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让很多人会用,都能够从中受益的东西,我回来之后,看到很多国内的公司,他们的名字叫什么什么“科技公司”,我一看就觉得很不舒服,公司里头强调科学,其实这里头是有很大差异的,我们在讲科学的时候,其实讲的是技术,而技术是能够适应这个市场的需求,做相应的变化,满足人们的需求,影响人们生活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这个,有时候在媒体上,在公众当中有一个误解的。

  第二个差别我觉得就是,我们通常会把IT企业认为是高科技,或者是高技术,这个其实也是一个很不正确的概念,其实所谓的软件卖包也好,系统集成也好,都称不上“高”,就是没有什么太多的技术含量在里面,你要能够称为高技术的话,必须是说你这个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依靠自己的不可复制性,或者别人难以模仿性,迅速在市场里占有一定的地位,这样的话,你的技术才可能卖好价钱,你可能要出来的价钱不是根据你的成本多少,而是根据别人买到的价值,而其他公司又没有这项技术,他不可能跟你在价钱上竞争,所以这个才是高技术,而不是我们通常讲的,你雇了一百个工程师就是一个高科技公司,或者你去外包了美国的一个项目,你就是一个高科技公司了。我认为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概念。

  所以百度为什么一直在招人的时候,避免招一些在所谓的工业界中有很多经验的工程师,其实我刚刚从美国回来的时候,我一直在试图找这样的人,我要想开发一个新产品,做一个好技术的话,我第一想的就是找这这方面有五年工作经验的人,但是很快就发现这不现实,因为在中国真正做好的核心技术的公司太少了,一旦我觉得在北大清华这些非常优秀的学校里的非常优秀的毕业生,去做售前支持,技术支持的时候,过几年他把他们学的知识都忘了,这时候我们再招过来,他能够在核心技术上所做的创新就比较少了。所以这个方面其实也是一个经常在公众当中引起误解的方面,大家觉得,只要是IT业就是高科技,这个高科技跟IT业不是一个相同的关系。

  第三个比较容易引起误解的,可能有些人觉得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是产生最多创新的地方,是真正能够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地方,这个观念其实我也不认同,刚才杜董事长说思科买了七八十个公司,买的原因是因为这个公司的技术,这个公司可能技术还没有开始卖就已经被思科买下了,很多的技术其实是从小公司出来的,因为小公司愿意去冒险,所以浏览器之所以被人接受,不是因为大公司做浏览器,是小公司做浏览器,而被大家接受。所以很多影响大家生活的,推动技术进步的这些因素,不在大公司,在小公司,真正让大家接受的无形化界面的是一个小公司,种种的创新其实都是从小公司里面出来的,这个以前我们并不是很清楚。我们中国人其实在高科技上,有一种情结,总觉得我们能够做得非常好,我们是一个大国,是一个非常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我们应该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但是我们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确在很多地方是比较落后的,我们的经济虽然增长比较快,但是在高科技方面,没有什么技术,但是我们还是有很多机会可以抓住,作为这么大的一个潜在市场,这么高速的成长,无数的资金运营,我们可以抓住一些新兴的产业,刚刚出现的市场,能够在这里头研发出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技术。所以这方面其实也是我当初从美国回来创立百度的一个精神支柱,我觉得在搜索引擎这个领域,中国是有机会,因为在这之前没有太多的积累,在其他国家也没有,甚至我现在在世界范围看,像百度这样专做搜索的公司也比较少。

  我觉得第一条,目前在硅谷最主要的这些高技术公司,它的核心技术,任何公司,一定有中国的工程师在里头,这些人掌握了很多非常先进的技术。另外一个就是,中国的潜在市场巨大,中国在成长,我也跟美国的一些大公司讲,我说中国的搜索引擎用户总有一天会超过美国的搜索引擎用户,而一旦这个事情发生了,美国就永远不可能再赶上了,美国就那么多人,中国有十三亿人,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还是很有机会的,如果我们能够找准了切入点,能够聚焦,踏实的做一件事情,而不是整天想着我的公司要养几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那么我们可能在很多地方可能都会有机会。百度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我们就是认准了中国人用搜索的这样一个点,我们的做法,也是要想真正的做高技术,要想别人做不到你能做到,别人做不出来的你能做出来,那么你一定要有人才。所以我作为CEO,在过去的将近五年当中,很大的精力都投入在寻找优秀人才,所以我们在北大、清华去招生的时候,我真的还是不觉得,即使是在我们最棒的这些学校,很容易找到优秀人才,很难,我们每一级经理会定期或不定期的来跟我说,我找不到合适的人,你帮我想办法,我经常,甚至天天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从去年开始,一些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发现有些人不来他们公司,后来这些人来百度,我觉得这是靠小公司、研发机制、巨大的潜力,能够做出一些推动社会进步的创新,依赖的这样一个基础,所以在这方面,我自己觉得,我们中国的产业界,要能够舍得放弃一些东西,有些理念不要再用了,没有希望,而有些理念非常有希望,我们应该找准点,去做下来,中国在未来的五年十年,成就几个非常大的公司我认为是非常有可能。(热烈的掌声)

  阮次山::台上的七位嘉宾所做的演讲给大家都有一些启发,我们是不是可以再为他们鼓一下掌。谢谢。(掌声)接下来是我们互动问答的时间,在诸位还没有提问之前,我要享受一下我主持人的特权我想问一个问题很久了,我想问企业界,今天在台上的诸位讲到我们的发展需要人才人才人才,最近美国的很多企业都把它的RND中心设在中国,尤其是日本,最近也来了,《纽约时报》有过一篇文章说,日本人到中国发展RND的用意是,因为他说我们如果到中国发展RND的话,我们可以用高薪把中国顶尖的人才吸走,为他们做RND,这样在策略方面可以延缓一点中国RND的制造,也可以提高日本人做RND的研发,当然这个居心叵测,不过这个是纽约时报的报道,不是我自己的,我想请教台上诸位,从实际的观点,日本人的这个想法实不实际?我想先请我们的吴鹰先生就这个问题给我们解惑。

  吴鹰::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你问我,我还真有资格讲两句,因为我是在去年年底的时候接受日本的财经新闻采访的,他就讲,看到UT斯达康在中国发展这么快怎么来做?日本企业怎么学?我就讲了一个例子,我不知道我这个人有多大影响,但是后来他们写了很大一篇文章。我说日本的公司光想赚中国人的钱,不舍得投资研发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做电信的人不一定很多,我们知道由于日贷的关系,早期的中国电信发展买了很多日本的交换机,NEC,富士通,这两个企业都有很多的交换机,在早期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很多都是用日本,美国又不愿意卖给中国,欧洲没进来,只有日本,但是它就没有研发在中国,只是做工厂,做生产,因为劳动力来做,在交换机的市场上,NEC,富士通的比例几乎是零,包括现在NEC, 富士通投了很大的精力来做,我说你们不投入研发在中国,你就是丢掉市场。百分之零点几的电信市场他们只占了很小的比例,我个人觉得,我们不要怕日本人投资高科技,研发,让他来做,这对我们培养人才是很好的。如果GOOGLE在中国有投资中心,去挖他做五年的人,好得多,包括在韩国我们也讲这个观点,光有韩国和中国这么大的贸易逆差,每年多两百亿美金卖到中国,也是做研发。当然三星也有很多投资,但是日本的公司在我们这个行业,研发确实也是我们公司在做,至于说要把人才拉走,制约我们这个,根本就不可信,你回头看看,中国是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中国人又很聪明,为什么呢?高科技人才到了一定的时候,会有一些独立的想法,尤其日本公司肯定制约着他,等级森严,一看年龄就知道谁官最大,会有制约,包括国际上一些大公司,他会跳出来做自己的,会发展出来自己的创新技术。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敞开胸怀让他们过来投资,而且这是给咱们高就业,这一个人工资高的话,可以养活很多人,对国家也是好的,税收也可以提高,所以我个人觉得,纽约时报写的时候,可能是怕美国的公司将来失去更多的市场,也有可能有这样的想法,我是觉得他们的研发,全世界都来投,如果有一天,中国能变成世界研发中心,全世界五百强不光来搞生产,研发中心放在中国,那才好,而且他来做很有可能自己做不好,到一定时候很有可能转向跟中国的企业来合作。因为做研发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没有个五年十年的时间不能形成世界竞争力。谢谢。

  阮次山::还有十多分钟的时间,欢迎在场的各位观众提问题,你们可以站起来。

  李彦宏::我觉得中国人和日本人很大的一个区别,在商业层面,中国人非常的具有企业家精神,中国人老想自己做公司,自己当老板,日本人喜欢在大公司里打工,所以在这一方面,我认为中国最优秀的人,不会甘心到一个外国公司里一直给人家打工,真正有想法的人,会想自己做,想去创新,靠自己的力量改变生活,改变世界,这个我跟吴鹰也是一样的观点,不担心外国的公司能够对中国的高科技产业产生负面的影响。

  阮次山::谢谢彦宏,在场观众还有没有其他问题?

  提问::你好,我想请问胡子先生一个问题,因为他是做高科技的。(笑),很多企业在引进技术的时候都有这样一个问题,引进一代,落后一代,怎么样才能解决消化不良的情况?谢谢。

  吴鹰::OK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中国刚开始有一个国策,“用市场换技术”,有些企业是成功的,有些是不成功的,有些企业因为国家政策保护垄断的关系,曾经做得很大,后来失去了市场,就是因为一直没有发展出自己的技术,我觉得这不是说一定是一个普遍性,这和企业的文化很有关系,所以我觉得今天的论坛很有意义,就是一定要强调在技术上投资,你引进技术的同时一定要把它消化掉,消化了以后培养出一批研发的人才在这个基础上再做研发,做适合中国市场上应用的技术和产品,这样别人很难跟你竞争,因为山西陕西很难分清楚,我们开研讨会的时候,两个人争说山西陕西,说的是一个事儿,其实是两个省,光是一个语言上的差异,其他文化上的差异就差很远了,所以中国的企业拿到好的技术,你对中国的市场的了解,永远是高于国外的企业,这就是你的竞争优势,所以要舍得花钱在研发上,我们UT斯达康研发费用是21亿,我们勉强算全世界电信设备商最末尾的,明年可能要30亿,甚至35亿的投资研发。

  国外的高速成长企业,不期待你,微软这么有钱的公司,今年才开始分红,股东对他的压力很大,一直说我是成长型的企业,确实一年是很大的投入,中国的市场我没有研究过,是不是企业分红有很大的压力,我倒希望高科技企业网开一面,少分点儿红,多拿点儿钱研发投入。他说你这个产品是三年以后的东西,你现在饭都吃不上,企业有可能垮台,你不发钱怎么发展?结果我们采取一个措施,把所有高管的工资砍掉10%,普通员工一个不减,管理层工资所有砍掉10%,加大研发投资。当时我们是这么做,如果不这么做,那发展就不一样,所以我回答你这个问题,他在这个上面做的时候真是应该想到后面的发展,不要被眼前市场的好处迷惑了,没有发展这个的企业真是有些可惜,特别是有些有先机的。

  提问::我想问一下李彦宏总裁,你认为,国家对经济、税收、融资,在人才制定方面,对科技企业的发展有哪些障碍和问题?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建议?谢谢。

  李彦宏::因为我在美国待了比较长的时间,我比较习惯于市场行为,不太习惯于过多的政府干预,我看到的是,中国其实已经给这些高科技企业,特别是软件企业,给了很多的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上的,也包括其他方面的,所以在我看来,我们做企业这方面,并不应该一天到晚想着国家给我什么样的扶持才能起来,而应该想着,我应该做什么,才能够充分利用我所有的东西,我所擅长的地方,去在市场中站住脚,不管给你多少优惠政策,最后你在市场中如果站不住脚,都是没有用的,都是非常短期的,所以在这方面,我刚刚回来的时候,无数人跟我讲,你要想注册一个公司都要盖十几个章,这个东西你去找一个人去帮你做完了就好了,你根本不需要知道这中间有多少过程,所以这里头,国家政策层面一定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站在企业的角度讲,我们不应该老想国家应该如何帮我们,而应该想我们应该找到自己擅长的方式在哪儿,市场当中获得优势的地位,这方面是我觉得更重要的一些事情。

  阮次山::谢谢彦宏,其实他说的非常有道理,我们亚洲国家的人有一个习惯,赚钱的时候,他想办法忘掉政府,逃税漏税,不赚钱的时候,就想起政府,希望得到政府的补贴,我觉得李彦宏讲的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提问:现在中国您说资本过剩,据我所知,中国的中小企业,包括高科技企业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温铁军::这其实不是矛盾,我们国家在国有银行手里,确实有数亿万亿的资金是贷不出去的时候,不仅是国有银行,连国家财政到年末的时候都有剩余,贷不出去,我们有五千亿的外汇储备,其实国家用得很少,所以客观来说,我说资金过剩是一个现象,你说的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融资难是两个事儿,可以用一个道理来解释,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都属于风险高的企业,中小企业是因为分散,规模小,银行当然愿意给大企业贷款,而不愿意给风险高的中小企业贷款;科技企业更是这样,这个技术到底有没有前途和市场,他们知道,搞银行的不知道,所以科技企业,说我保证能够打开市场,有多少收益,银行审查不出来,所以客观来说,这不是矛盾的,是因为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有点儿和现行金融政策之间不相匹配的问题,因此才有高风险投资,其实国家很多问题早就在尝试,比如八十年代,当八十年代初刚刚开始有了关于信息技术革命的讨论传进中国的时候,中国大概在八十年代中期就建立了风险投资创业公司,尽管后来失败了,因为它确实解决不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到后来再出现问题的时候,总是会有个学习机制,掌握一点儿教训,这个事儿恐怕得靠金融机制的创新来解决,它和我们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资本过剩并无矛盾。谢谢。

  阮次山::因为时间的关系,还有最后一个问题。请。

  提问::您好,主持人,谢谢您给我的发言机会,上一场的论坛和这一场的论坛,大家都有很多感受,我提一个比较新鲜的问题:中国的企业发展,在座的领军人物,中国的企业我感觉到缺少一个保姆,也就是疗养院,我们中国人的素质,亚健康的很多,企业和公司的亚健康状态的更多了。但是中国的企业服务不能说不到位,但是在接触上还是有很多欠缺,请问台上几位,你们感觉到中国企业成长过程中,需要的帮助,银行这方面都是传统的东西,真正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是不是比人才缺乏,资金缺乏还要大?所以我说的意思,就是呼唤中国建立起这样一个行业,中国企业的疗养院,不知道我是否说清楚了。

  郭为::我相信,所有的企业家如果问到 最需要的可能都会谈人才,尽管中国有十三亿人口,每年有五十万大学生毕业,但是真正能够符合职业化要求的人才,其实是非常少的,就是刚才说的,一个是资金,一个是产业,因为人才结构我想是一个社会性的东西,所以这个可能是所有企业面临的问题,刚才这位先生讲的疗养院,不知道其他几位的意见,我觉得企业从来就不可能有疗养院,企业家也不可能有疗养院,从进化论的角度莱阳,适者生存,所以我见到吴鹰第一面就是,我告诉他我还活着,表明我还存在,谁也没有办法帮到你,你一定要靠自身的力量赢得市场支持,然后走下去,根本性的问题我前面讲到一个企业要发展壮大,人才吸引是问题,其他方面都比较容易做一些。我回答的不一定满足您的问题。

  阮次山::谢谢台上的嘉宾和台下的观众,他们提出问题给我们启发,回答问题也给我们启发,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也许带给大家的不是很长篇大论的东西,但是如果大家心中有一点点感受的火花,我想这就是我们今天这个论坛的主要目的,借着这个火花,我们散布到社会上去,甚至于在你们经营企业的时候,或是做任何研究工作的时候,这种启发能够给你一些获益的话,我们感谢在场的七位嘉宾,谢谢嘉宾的光临,谢谢大家的参与!谢谢!

  司仪::感谢主持人和嘉宾给我们带来精采的论坛,2004年中国年度管理大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参与!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高科技发展新闻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犬夜叉
封印的半妖犬夜叉
3DMM
温柔妹妹之3D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