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见证2004中国经济:粮食增产实现农民增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2日 22:47 CCTV中国财经报道 | ||||||||
主持人: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今年上至中国经济的决策者,下至普通百姓都在关心的经济问题,也是今年在各大媒体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今天我们特别请到了经济参考报总编王海征来到演播室,和我们一同来聊聊有关粮食的话题,王先生欢迎您!在开始今天的话题之前,还是先让我们一起随着记者们的目光看看今年的粮食市场到底有了多大的变化。
[新闻综述] 【解说】在中央“一号文件”优惠政策的拉动下,今年我国的粮食生产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的夏粮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4.8%,秋粮的生产形势同样让人感到乐观,预计今年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将达到预定的9100亿斤,这意味着,我国粮食生产将结束1998年以来出现的连续下滑的局面。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保护价等措施的实施,让农民看到了种粮带给他们的实惠。 【资料《中国财经报道》7月26日 】 冯建明是河北省廊坊市三河驹阳镇南关村的农民,前些年为了生计,他一直给别人开车。但农民出身的他,始终割舍不下对土地的这份情感。冯建明说,开车这个,有风险。再一个他也不愿意干了,岁数也大了,也不愿意干了。这样他看种地这个挺自由挺好。于是冯建明包了55亩地,去年种了48亩地粮食,其他7亩地种了一些经济作物。这给他带来了不小的收获。他粗略地算了算,今年6月份收割小麦,每亩地小麦的平均产量达到了800斤左右。去年小麦每斤才卖到5毛6,今年这小麦的身价已经涨到了7毛5,这等于增加收入7000多元。尝到了种粮食甜头的冯建明,在6月18号收完所有的小麦后,砍掉了所有的经济作物,把包下来的55亩地全种上了玉米。冯建明表示秋收不成问题,长势挺喜人。 【记者讲述】 你像冯建明所在的廊坊地区正好是在北京和天津中间的这个地方,对于这块地方的农民来说都特别幸福,因为他们打工的机会就比较多,但是今年就出现了与往年不太一样的状况,就是好多像冯建明一样的农民,他们都回到了土地上。另外我还碰到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农民,他就是包了一块盐碱地,大家都不愿意种,但是他正好赶上了一个好时候,税收减免了,然后又有很多农业补贴,这样他算了一下然后再加上粮食价格的上涨,这一年下来,他认为他这一百多亩地,大概能够赚到十万多块钱,今年农民之所以能回到地上,我认为有两个字是最能体现的,一个就是“涨”一个就是“减”,“减”就是说农业税减少了,然后种田的成本减少了,“涨”就是粮食价格稍微涨了一点,对咱们城里人来说粮价上涨可能生活会受一点点影响,但是尽管涨了一点点的价格,对于农民来说就是一个特别大的事,他们种粮积极性提高了。 【资料《中国财经报道》7月26日 】 记者在粮食主产区的采访中了解到,当地多数的政府官员认为目前的粮价并不高。 同期:范金绶 四川省乐山市副市长 “现在粮食价格基本上应该是合适,稳定一段时间比较好。” 同期:胡平 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粮食局局长 “这个价格不算高,如果是站在农民利益上,粮食价格还偏低,因为农民的生产成本还比较高。 解说:胡平为我们算了一笔账,如果按每斤小麦的价格0.70元,亩产平均是1000斤,那么这一亩地,农民从中可以得700元,扣除种子、化肥、人工等种粮成本,一亩地能够带给农民的纯收入在400元左右,如果粮价不能维持在现在的水平上,种粮对农民是没有吸引力的。 【记者讲述】 胡平局长他也给我算了这么一笔帐,他就说四川是地少人多,那每个人平均下来都不到一亩地,一家也就三四亩地,那每亩地的纯收入,就在今年政策这么好的情况下也就四百多块钱,那一家再算下来也就是两千块钱左右,那这对于农民来说一年的收入这么少,他们很难维持生活,所以他们只能再出外去打工,然后再维持他们的现状。那我当时提了一个问题,我说如果把这些土地都集中在种粮大户手里,是不是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他们的收入呢,胡平就反问我说,那其他农民怎么办,我们这么多农民,城市里容纳的了吗,所以我就想这么一个问题,确实是这样,就是说如果粮食价格太低的话,农民没有积极性我们怎么解决吃粮食的问题,我们能靠谁,我们的粮食安全问题又怎么解决。 解说:瞿长福,《经济日报》记者。长期关注“三农”问题报道。今年3月2日,《经济日报》刊登了他的一篇名为《在肥沃的土地上——吉林种粮人》的长篇通讯。在半个多月的采访中,留给瞿长福印象最深的就是农民粮食价格的关注。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