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省市高官央视另类述职 个性化执政官员登舞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1日 08:17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杨磊 北京报道 “李源潮书记说,我就是江苏的形象大使,一定要打扮得精神一点。”11月29日,江苏省委办公厅一位工作人员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在他记忆中,这是李源潮首次在接受传媒采访时特地强调个人形象与江苏之间的关系。
从11月26日开始,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重庆市长王鸿举、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上海市市长韩正、天津市市长戴相龙、北京市市长王岐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贵州省委书记钱运录、吉林省委书记王云坤、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四川省长张中伟以及山西省委书记田成平等来自中国14个省、直辖市的党政高官已经或即将在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讲述本省市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得失和经验。 观察家们总能从简单的举动背后解读出深层的原因,这一次也不例外。他们认为14名官员的集体亮相充满着极强的政治逻辑。他们更愿意将之定义为一次“另类的官员述职”——向民众披露过去一年间主政得失的同时,这些省级高官们也在进行新一轮的亲民攻势。 “随着过去几年来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展,很多官员正在以个性化的角色通过现代传媒手段向民众传达各种信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中央党校一位教授说,在过去,民众对此级别官员的年度工作得失只能从政府工作报告中获取。 “2004中国经验” 央视并不愿意将一个节目的策划和学者们所推导出的政治逻辑联系起来。 在《经济半小时》制片人吴晓娟看来,推出《2004中国经验》的目的,主要是想展示地方政府在解决各自面临的经济难题时所表现出的执政智慧,并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展示让各省市有一个经验交流的平台。 因而,为了保证内容的权威性的和说服力,她对采访的一个硬性要求就是,所有被访对象都必须是该省(市)的党委或者政府的一把手。 央视的新闻稿说,央视就是想通过这个系列报道,展示2004年,中国地方政府面对各种新问题、新挑战,所表现出来的执政智慧。这些智慧,不仅给2004年的中国经济增添了一笔笔亮丽的色彩,还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不懈的生命力。 但民众更关心的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一把手”愿意在央视上集体亮相,并回答节目中披露的问题,以及自己执政相应的得和失。 11月26日,辽宁省省委书记闻世震亮相央视,面对镜头侃侃而谈时,这位老工业基地的掌舵者显然胸有成竹。 对于他而言,前任薄熙来赴京之后,他所面临的压力并不仅在行政工作上,还有前任留下的“明星般光环”——在外界看来,薄熙来在当下的中国官员体制中,是一个难得的乐于亮相并且能够接受新式思维轰炸的官员,以至于他曾得到这样一句评价:“因为薄熙来擅长与媒体沟通,很容易成为一个符号性人物。” 被外界公认的是,在薄熙来身上,施政个性与公众形象联系得如此紧密,其施政举措与其“高大俊朗”的外形、“文雅风趣”的谈吐、“从不拖泥带水”的办事作风成为百姓津津乐道的内容。 对闻世震来说,可以从这个前任获得良多启示。所以,当央视的第一个镜头转向“铁西区”这个曾被定义为“国企问题集大成的样板”时,闻世震丝毫没有感到意外。 辽宁省委办公厅一位人士说,虽然部分采访时涉及的提问都已经提前沟通过,但闻还是在回答中有相当程度的即兴发挥。“不捂盖子,直面得失,并积极向公众说明政府的工作进展和所面临的压力”是闻世震回答问题的基本基调。 这样的基调在11月27日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的采访中也得到了体现。而更为外界满意的是一把手们对问题的回答,“显然比从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解读出来的信息更具亲和力”。 “在我们的节目里,十几位省市领导面对我们的镜头,讲述他们面对的2004年,以及他们在创造性地化解这些难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央视新闻通稿形容说。 政治学者们从中读出了深层的原因。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说:“被动的施政形态正在开始向一种主动的施政形态转变。”“一把手”们从来不缺权力空间,却一度欠缺个性施政的真实表现。这是外界对官员生存环境的定义,但现在,很显然这个问题已经被注意到,并且愿意从体制和手段上加以解决。 而出于对政治形势的关心,民众更愿意将之视为一个信号,用以标注决策环节透明化和执政得失公开化的明显进步。 个性化官员 按照央视的节目播出计划,在近期之内,还会有很多一把手陆续亮相。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系列节目中,很多省市一把手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得到了披露。 来自传媒的说法是,这样将会有助于避免出现“再念一次政府工作报告”局面。对于很多官员而言,在电视观众面前能否用更具可操作性的思路和更亲和的语言来回答这些问题,成为一个难点。 重庆当地媒体一位跑党政口的记者说,在以往,官员们对外回答问题的渠道基本上是单一的——按照统一的口径,用非常官方和程式化的语言作出表述。 而在民众看来,这样的问题解读显然无法满足他们对决策环节以及决策效果的探询心理。上述记者坦言,效果不是很好。 而在此次央视的节目中,已经有官员开始尝试用非官方常规语言进行回答。正如重庆市市长王鸿举在回答民工问题时的答案,“我的体会,我长期生活在基层,相对一部分年轻人无所事事。因为两亩地一头牛,家里他的父母都已经足以对付,他家里希望他成龙,希望他能够做点什么,他又事实上不能做什么,或者没有他做的机会。” 这样的话语以前几乎没有在荧屏上从一位官员地口中出现过。对于百姓而言,身居高位者能用颇具亲和力的语气阐述自己任上所面临的问题和压力,本身就已经拉近了官员和民众的距离。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一位教授对此评论说,“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民众并不特别苛求官员们解决问题的效果,而更看重官员们解决问题的态度。” 按照央视的节目播出计划,河南省省委书记李克强将回答其面临的最大困难:河南是个农业大省,但农业却没能让河南富起来。 而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将直面湖北困境,武汉曾经在中国经济强市中排名第四,而这些年却落后了,武汉周围的仙桃、天门、孝感等城市经济发展也很迟缓,是经济发展中的“小个子”。如何做大做强武汉,再由武汉带动周围“小个子”的发展? 上海市市长韩正则将面临外界对“上海制造业是否只有死路一条”的追问。 其他省市官员也将回答其任上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在过去一年间取得的成绩和执政智慧。 传媒业界认为,上述问题得以在电视上公开获得阐释和回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一把手”们的另一次述职。有别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大而全和言词中更注重远景构思”,在目前已经亮相的几位领导专访中,他们更愿意从细节中选择一个应对公众质疑的回答,从而确保政府的工作能够获得民众的理解。 而在以往,这样的机会很少。 有学者指出,从2000年至今,在媒体的推动下,基本上每年都会出现几个“政治明星”,这些官员具备一个明显的特质:敢于向公众表现个性化的一面,并且乐意用比较具备亲和力的话语向公众阐述在执政过程中的得失以及遇到的困难。 “民众对官员的执政效果是有一个预期值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民众缺乏对官员的宽容。”中央党校研究室一位学者说,“问题在于,现在有很多官员并不愿意告诉民众,到底有什么问题存在,他是打算如何处理的。” 因而,在14位高官陆续亮相央视后,外界给予的正面评论大多立足于政情公开的积极效应上。 社科院研究员党国英对媒体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权力下放,地方政府权力扩大,此其一;民间权力在扩展,向大社会小政府的方向渐进,此其二。前者使得各级官员表现自我有了底气,后者则使得官员们需要赢得公众支持。 执政透明化气象 或许不是巧合。11月24日,“Liunx应用与政府采购”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数十名国内软件业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集体入席,就北京市政府招标环节中“选择本不符合入围标准的微软产品”一事座谈。到会的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司长李武强发现门外的媒体记者无法进场后,留下一份个人名义的书面声明后独自离场。 此后,李武强抛出了《以实际行动支持国产软件的发展,捍卫〈政府采购法〉尊严》的署名文章,表明在政府采购中,国产软件与非国产软件不是平等优先的问题,而是只要有国产软件,就必须采购国产软件,不能采用非国产软件。 这是今年来首次被媒体大篇幅报道的有关官员与地方政府决策冲突并旗帜鲜明表明自己立场的案例。 外界对此评论极为积极。有评论指出,官员的个性不应为职位所遏,也不应为权力大小所影响。 暴露分歧比一团和气更具有积极意义。“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党的执政信心。只要出发点是为公众着想,分歧和失误的公开都会有助于使民众更加对政府具备信心。”前述中央党校学者说。 因而,当随后的26日央视开始播出14位领导专访后,香港《文汇报》发表文章说,此间政情观察人士表示,在四中全会之后,如此众多的地方首脑在央视集体亮相,通过大众电视平台向民众畅谈执政感怀,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共增强执政能力、提高执政透明度的新气象,因此备受海内外关注。 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曾经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解决的就是党的执政体制和执政机制问题,已经触及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中心议题,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同推进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在内在逻辑上是一致的。” 这位著名的党建理论专家分析说,“党的执政能力”,既是指党员个体的能力,更是指党整体的能力。而党的整体能力取决于党的体制和机制,尤其是决策机制、执法体制、监督机制以及干部任免机制等。 而放置于具体事务上,承载上述核心能力的正是地方高层官员。 而以前最为民众困惑的是,很少有官员会对自己的职责和权力进行个性化的诠释,“发言的内容很多,但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很少。他们的讲话千篇一律,没有特色”。 外界很容易想起在今年9月份“首届世界大城市高层论坛”上的尴尬一幕——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市长在发言时存在较大程度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说话别人听不懂,发言时不讲场合,千篇一律,用的全是国内政治生活中长期使用的那一套话语系统。 在发言内容上,中国市长有主动在国际场合介绍自己城市的强烈愿望,但他们往往“大说特说自己的城市如何这样、如何那样,都是在国内不同的会议场合重复的那一套东西。” 而现在形势正在发生变化,江苏省委办公厅人士说,江苏省9月27日用电视直播方式让5名竞争同一个副厅级职位的候选人发表竞选演说,有关方面聘请了9名评委对候选人的竞职演说现场打分,又特邀150多人组成的民主测评组进行现场民意测评,当场得出并公布各候选人的最终得分,普通民众对整个过程的反应十分热烈。 而作为这个举措的把关者,该省省委书记李源潮在央视采访中很好地作出了表率——当记者就现在最需要改革的制度是什么提问时,他直言:“我们有一些制度,约束了他们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还要靠我们的改革,改革不是一种个别能够解决的,我们要整体推进。” 而这样的个性化、坦率的回答,据央视参与采访的记者说,几乎每一个官员都有,而且政情公开和诚恳意味远胜以往。 目前,央视有关“2004中国经验”的收视数据统计尚未公布。但是,效果已经不言而喻。 “官员们乐意说话而且敢于直面得失、承担责任,必须要肯定这是一个极大的进步。”有学者评论说。官员个性风格的显现,符合民主政治和公众需求。在如今发展是第一要务的中国,这样的施政作风也有利于抛弃陈规旧习,符合寻求耳目一新而又上下满意的改革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