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置不良资产成国外投行盛宴 危及中国金融安全(4)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9日 09:59 《中国经济周刊》杂志 | |||||||||
处置将危及中国金融安全? “让国际投行参与国内不良资产的处置,除了经济账不划算外,更大的隐患是可能因此危及中国的金融安全”,某学者分析说,“因为不良资产处置不是一个跨国行业,它涉及金融业的商业机密”。
首先,现代社会的金融危机,往往是由新出现的金融产品导致的。一个新的金融产品的出现,一般都是为了解决一个特定的金融问题。而能解决问题的产品又常常带有一定的负作用。这就如同西药行业一样,一个新药的上市,一定要在国家医药卫生部门充分了解了这个新药的负作用之后才会批准。 金融业也同样如此。美国1990年代初,新的金融衍生品的出现,对美国经济走出低谷起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金融衍生品的复杂性,美联储、美国证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都未对它的副作用有充分了解,最终导致了1994年的美国金融危机。 “今天,市场化的不良债权,在中国也是一个新的金融产品。产品已经问世,但对此产品的监管法规却始终没有出台。”该人士评价说。 所谓风险研究,就是研究一个项目或一个政策在最坏的情况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风险。 比如,当我们把国内银行的债权卖给外国投资银行时,从外汇管理的角度看,这些债权就从内债转变成了外债。国际投行在不良资产处置中所获利润兑换成外币出境,给中国带来潜在的外汇储备危机。因为不良资产“购买”时并没有引进外汇,而资产处置的利润却以外币汇出。 那么,当我们卖掉多少银行不良债权时,外汇储备就会受到影响?假设中国几万亿的不良资产都“卖”给了外资,外汇储备危机就不再是危言耸听。 其次,通过不良资产处置业务,外资银行获得了中国金融业的商业机密。 与处置已经存在的不良资产相比,如何避免以后产生更多的不良资产,即提高贷款质量更为重要。而贷款质量的保证,除了管理机制保障外,更要依赖于银行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客户信息和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处理。而对于新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而言,最难得到的信息是坏账的信息。因为每一个银行内部的坏账信息都是银行付出了巨大的“学费”后才得到的。 “对外资银行来说,没有客户信息,就没有开发新产品的原材料,就无法在并购国内银行时准确地对我们银行的资产定价。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些第一手的客户信息,特别是有问题的客户信息,筑成了中国银行业防守外来竞争的最后一道防线。世界强国的大银行家们当然更是深知这一点。他们也在寻找打破这一防线的途径”,该学者分析说。 他认为,正是通过不良资产处置,我们把国内银行的“秘密”卖给人家,把最有价值的商业信息送给了人家,这就好比打开了国内银行业的“后门”。等到2007年,即WTO过渡期结束后,当我们把正门打开时,外国银行对国内市场早就轻车熟路,甚至会因此主导中国的银行业。 显然,面对处置不良资产这一新的重大课题,我们还有很长的探索之路要走。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